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将主体间性哲学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对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弊端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效性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将主要从价值诉求及基本原则两个方面论述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95-02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变革,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思想视域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交互活动中各自展示的互动交往式主体性。这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而不再是传统的占有式个人主体性,也不再是单方面的死板说教,而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主体,并“以民主和谐的教育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进步”[1]。将交互主体性思想运用于中学思政教育,迎合了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也符合了“教学共相长”的教育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价值诉求
交互主体性模式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性选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是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价值追求。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重要价值诉求。
首先,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对学生的主体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的关注,对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的尽可能满足。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深化体验,共同进步。既要培养学生锻炼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培养民族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知识习得是一种‘参与沟通’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是形成个体同周遭世界互动能力的过程”。
最后,新课程要求转变传统的静态课程观,实现动态课程观。新课程中倡导“构建平等、友好、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友好的交往互动,重建和谐的、充满人性化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是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互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应然趋势。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即是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是展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重要理念。教育主体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人,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坚定学生思想品德。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在教育中则表现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了学生。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相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丰富学生的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发展是其内在要求。所以,对于交互主体性思想首先就要坚持人本性原则,在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主体性为本”,主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以人为本重视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双方都具有主体性的事实的确认。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地弘扬教育双方的主体性,唤醒教育双方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二。强调的是对教育双方主体性本身的尊重。拥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需要关心、需要爱护、需要尊重、需要理解。第三,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人本性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人的尊严和存在。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的气氛,建立民主的关系,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不民主的环境中,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3](原载1944年12月16日《大公报》)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和思想的传输,而是教师的主动传递和学生的积极接收、内化并反馈的双向的传递和接收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合作的过程中,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交互主体性关系模式中要建立人格独立、精神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民主、互尊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及教师之间谁也不能把对方看作是手段或工具,而是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大家都是具有独立人格,是主体性特征的最充分的展现者,大家以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态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共在的方式得到知识提升和思想觉悟。因此,教师首先要确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的指导、关心和爱护,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有民主自由发表自我意见的权利,教师应予以尊重,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这也是实现教学民主化的一个起点,一块基石”[3]。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是一个政治化概念,指的是人与人在社会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享受同样的权利”[4]。
在中学教育中,常常存在这两种不平等现象: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不平等;教师对学生很多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主导,没有以一个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人格,认为学生就是被改造的对象,常常强制性的压制或灌输,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更不关心他们是否喜欢这种教育方式。二是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待遇,即给予学生与学生间的不平等对待。有的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往往持着功利性、世俗性的态度或者心理偏差,对待家庭有钱有权有势的孩子往往态度过于的好,而对家庭一般不能给其带来连带好处的学生往往置之不理。或者对待成绩好又听话的孩子也比较关注,而对所谓的“差生”给予劣等公民的待遇。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会使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内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觉得大家都不喜欢自己、不关心自己。从而更加重他们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例如本来就内向的孩子会更加内向,性格暴躁的孩子会更加仇恨这种不公。学校集体是社会集体的组成部分,在学生时期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留下“一切都是那么不公”的阴影,甚至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向因为仇恨不公因此仇恨社会、仇恨其他所有人,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状况,我们必须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发表意见、表达建议的机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杜绝教学中的不平等现象,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平等地关爱我们每一个人的”。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平等并不是指教师与学生完全相同,而是和而不同。虽然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同,但他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参与者,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方面是平等的”[4]。
(四)互动性原则
交往互动是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互动的原则也是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交往互动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与教师即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教师作为丰富知识的掌握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彼此相互借鉴、学习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好的经验,好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不足。它的主要方式有在备课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在课程结束后的相互探讨,以及各科老师或同学在各科老师之间的相互听课。通过教师相互间的交流、互动、学习,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育技能,并改善教育效果。二是学生与学生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时期的学生渴望更多地得到同龄人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使其活跃思想、增进友谊、培养合作意识。可采用的教育方式有:给他们分组布置课程任务,使其共同完成;课堂中的问题探讨,游戏表演等;课程外的结对帮扶等。三是教师与学生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两者作为不同的主体,共同发挥主体性,民主和谐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主动完成。而在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学习会更加有效,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教育的启发者、引导者、传播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提供各种活动的参与机会,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和学习的乐趣,获得发展的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去理解、思考、表现,学会主动学习;教师要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交互活动中协同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2]吴岳军.浅论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3]羊巨波.论教学民主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
[4]雷奕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95-02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变革,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思想视域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交互活动中各自展示的互动交往式主体性。这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而不再是传统的占有式个人主体性,也不再是单方面的死板说教,而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主体,并“以民主和谐的教育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进步”[1]。将交互主体性思想运用于中学思政教育,迎合了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也符合了“教学共相长”的教育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价值诉求
交互主体性模式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性选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是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价值追求。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重要价值诉求。
首先,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对学生的主体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的关注,对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的尽可能满足。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深化体验,共同进步。既要培养学生锻炼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培养民族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知识习得是一种‘参与沟通’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是形成个体同周遭世界互动能力的过程”。
最后,新课程要求转变传统的静态课程观,实现动态课程观。新课程中倡导“构建平等、友好、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友好的交往互动,重建和谐的、充满人性化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是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互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应然趋势。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即是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是展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重要理念。教育主体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人,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坚定学生思想品德。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在教育中则表现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了学生。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相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丰富学生的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发展是其内在要求。所以,对于交互主体性思想首先就要坚持人本性原则,在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主体性为本”,主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以人为本重视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双方都具有主体性的事实的确认。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地弘扬教育双方的主体性,唤醒教育双方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二。强调的是对教育双方主体性本身的尊重。拥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需要关心、需要爱护、需要尊重、需要理解。第三,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人本性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人的尊严和存在。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的气氛,建立民主的关系,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不民主的环境中,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3](原载1944年12月16日《大公报》)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和思想的传输,而是教师的主动传递和学生的积极接收、内化并反馈的双向的传递和接收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合作的过程中,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交互主体性关系模式中要建立人格独立、精神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民主、互尊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及教师之间谁也不能把对方看作是手段或工具,而是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大家都是具有独立人格,是主体性特征的最充分的展现者,大家以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态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共在的方式得到知识提升和思想觉悟。因此,教师首先要确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的指导、关心和爱护,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有民主自由发表自我意见的权利,教师应予以尊重,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这也是实现教学民主化的一个起点,一块基石”[3]。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是一个政治化概念,指的是人与人在社会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享受同样的权利”[4]。
在中学教育中,常常存在这两种不平等现象: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不平等;教师对学生很多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主导,没有以一个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人格,认为学生就是被改造的对象,常常强制性的压制或灌输,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更不关心他们是否喜欢这种教育方式。二是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待遇,即给予学生与学生间的不平等对待。有的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往往持着功利性、世俗性的态度或者心理偏差,对待家庭有钱有权有势的孩子往往态度过于的好,而对家庭一般不能给其带来连带好处的学生往往置之不理。或者对待成绩好又听话的孩子也比较关注,而对所谓的“差生”给予劣等公民的待遇。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会使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内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觉得大家都不喜欢自己、不关心自己。从而更加重他们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例如本来就内向的孩子会更加内向,性格暴躁的孩子会更加仇恨这种不公。学校集体是社会集体的组成部分,在学生时期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留下“一切都是那么不公”的阴影,甚至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向因为仇恨不公因此仇恨社会、仇恨其他所有人,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状况,我们必须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发表意见、表达建议的机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杜绝教学中的不平等现象,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平等地关爱我们每一个人的”。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平等并不是指教师与学生完全相同,而是和而不同。虽然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同,但他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参与者,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方面是平等的”[4]。
(四)互动性原则
交往互动是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互动的原则也是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交往互动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与教师即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教师作为丰富知识的掌握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彼此相互借鉴、学习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好的经验,好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不足。它的主要方式有在备课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在课程结束后的相互探讨,以及各科老师或同学在各科老师之间的相互听课。通过教师相互间的交流、互动、学习,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育技能,并改善教育效果。二是学生与学生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时期的学生渴望更多地得到同龄人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使其活跃思想、增进友谊、培养合作意识。可采用的教育方式有:给他们分组布置课程任务,使其共同完成;课堂中的问题探讨,游戏表演等;课程外的结对帮扶等。三是教师与学生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两者作为不同的主体,共同发挥主体性,民主和谐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主动完成。而在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学习会更加有效,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教育的启发者、引导者、传播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提供各种活动的参与机会,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和学习的乐趣,获得发展的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去理解、思考、表现,学会主动学习;教师要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交互活动中协同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2]吴岳军.浅论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3]羊巨波.论教学民主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
[4]雷奕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