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直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作文教学效果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本文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从总体上看,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学生及作文评价当中,其中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又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因此,要纠正当下作文教学的弊端,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多个维度入手进行改革,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关键词 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写作是学生生命的抒发,是性灵的跃动,是成长的台阶……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状况难以改变,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顽疾依然存在。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写作兴趣较低,对写作存在畏惧情绪
在写作中,学生往往把作文当成了自己学习过程中一个外在的任务,而不是内在生命冲动与沉淀的表达契机。学生写作兴趣低下,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经验积累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缺乏对生命的反思。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因为缺少对生命的反思,生活、活动、阅读的信息无法被注意、激发和转化,难以形成写作的材料或内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深邃壮观的心灵景致被学生排斥在生命之外,于是写作变成了枯燥无聊的学习任务。
学生在写作时所能调动的信息,主要是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这些可以被调动的信息,可以是学生的人生阅历、活动经验,也可以是学生的阅读积累、情感积淀,这些信息在学生的成长中处于瞬时性状态,如果没有反思这一过程对其进行提取、加工,这些瞬时记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长期记忆,如果没有刻意的挖掘和激活,就不能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源,在写作时也就无法被唤醒、被调动。
学生写作需要真实的生活体验,而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要转化为写作素材,必须经过学生的感悟、加工、提炼、重组、再造这一过程。经历、阅读,是信息摄入的过程;写作、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反思,是链接摄入与输出的枢纽。直接生活经验如果缺少反思,就只能停留在稍纵即逝的直觉感知层面,学生在写作中就很难对其进行唤醒和提取,于是,在学生写作时难免会出现脑中空无一物的现象,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2.学生缺乏系统的写作知识
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作文时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废话连篇,言不及义。笔者以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缺乏对写作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掌握。
例如,学生在进行人物或景物描写时,往往只知道要进行细节描写,但是细节如何描写,描写哪些细节,为什么要描寫这些细节,仍是一头雾水。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知道作文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理解或者忽视论点和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导致写作时详略失当,在无关处大段铺陈,在紧要处惜墨如金。
3.学生审题立意能力不强,缺乏读者意识与语境意识
“跑题、偏题”一直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命题者的水平有关,但是更和学生思维片面、偏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对语言的分析与感知力的低下有紧密关系。
中西方中小学作文教学在设计写作任务上有很大的区别,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
文命题更多地指向“自我表达”,希望通过作文命题引导学生提升德行修养,剖白内心世界;而西方作文命题更多地指向与人交流,重视在命题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培养和提升交际能力。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写作呈现出明显的读者和语境意识的缺乏,作文时往往不看对象,自说自话。
4.学生思维方式单一偏狭,不能辩证、全面、发展、联系地看问题
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思维幼稚的状态,看问题一元化、绝对化,缺少辩证和全面的思考。学生在构思过程中,思维发散之后难以聚焦,呈现出散漫、杂乱、写作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或者思维聚焦之后,又难以有效拓展,思维被严重束缚和禁锢。
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抽象思维能力,无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仅仅停留在对事实表象的分析上。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不具备逆向思维能力,人云亦云,有意揣摩和迎合出题人的意图。
学生在写作中多关注到结构的清晰整饬,语言的生动优美,而对思维的辩证、全面与发展多有忽略。例如高考话题作文“诚信”,很少有学生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想我们无时无刻都必须诚信吗?为什么孔子会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更少有学生能够想到在“诚信”之上还应该以“道义”来做主导: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思维训练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构思和写作中思维品质低下,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5.学生写作老生常谈、千人一面,缺少逻辑、篇章意识,缺乏思想深度
学生在写作时很少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联,缺少语句、文段间的逻辑意识。尤其在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意识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学生作文中论证无力、言不及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现象大量存在,进而导致学生无法清晰、有效、合理地在作文中表情达意。如果更进一步分析,写作中逻辑意识的缺失对学生的日常交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特点是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力求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的缺陷就是深度的缺失。教学中文本深入解读训练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构思与写作中缺少思想的深入,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文章干瘪,缺少感染、打动和影响人的深度与力度。
例如,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绿色生活”,几十万考生,所写内容无外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低碳环保……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和深度。很少有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去构思与写作。
试想,如果在学习任何一篇“山水田园诗”的时候,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自然”这一名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写这篇作文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统编教材设置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摒弃了以往面面俱到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让学生能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从而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奠定深入思考的基石。教材的改变带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学生写作状态的改变。
6.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浓厚,迷信套作、模板和所谓的写作技巧
社会环境中的浮躁、焦虑和功利一点点蔓延到课堂,蔓延到学生的生命状态中,从而对学生的写作状态、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学生的生命被功利思想侵蚀,他们的目光必然短视,思想必然浅薄僵化,写出的作文也必然会呈现出肤浅、幼稚、狭隘等问题。作文就是做人,学习作文就是学习做人。但是,在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中,丰富生动的人不见了,少年人应该有的天真率直不见了,学生应该有的宁静澄澈不见了,于是,作文中应该有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就不见了。
写作关联着一个人生命的境界与格局,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更是如此。只有辽阔的课堂,才能造就辽阔的胸襟;只有辽阔的胸襟,才能培育广阔的灵魂,也只有广阔的灵魂,才能领悟作文的真谛,写出优秀的作文。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学缺乏明确的课程意识,教学目标的制定随意、散漫,作文教学缺乏层次性、序列性
笔者曾走访十几所省级高中名校,十几所市级示范校和县级高中,在谈到作文教学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受访教师表示对作文教学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认为作文无法可教,全靠学生的悟性和灵感。
受访教师既包括从教数十年的资深教师,也包括中年和刚步入讲坛的青年教师。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第一,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理解肤浅;第二,是教师的懒惰与研究精神和能力的缺失。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绝大多数老师的作文教学前后内容缺乏明显、合理的关联性,前后作文
课堂缺乏体系性,课程意识淡薄甚至缺失。
2.教师知识体系僵化陈旧,缺乏写作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新的写作教学研究缺乏了解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几乎完全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对教条式的教学参考书和各类参考资料依赖性极强,没有认识到或者忽视写作的目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生命状态的影响。作文课堂成了知识点的灌输和刻板的训练,没有生命的摇动,没有灵魂的影响,更没有心灵的共鸣和交融,课堂变得狭隘古板。
前几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流行开来之后,有相当多的教师甚至对“任务驱动”的含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直到现在,仍有不少老师无法清晰区分审题和立意的区别。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
3.教师教学缺乏对学情的调查与关注,多凭借主观经验开展作文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
学生的真实语文学习经验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写作兴趣、有关写作内容的背景经验和表达经验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學生的写作兴奋点,进而促进教师设计的写作任务、写作教学能与学生的写作欲求相结合,使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得到有效激发。
学生已有的阅读与写作时学生表达经验的重要来源,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已有的表达经验,忽视学生已经阅读过和写作过的文章,忽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无法将学生已有阅读写作经验与新的写作任务进行关联性引导,无法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次发挥作用,导致了学习资源的浪费,非常可惜。
教师在确定写作教学内容时,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甚至臆想,认为学生无法理解深刻的思想,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做出选择,导致学生作文肤浅幼稚。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甚至不完整地研读学生的习作,无法把握本班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来的言语经验优势和问题,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训练,导致作文教学效果长期得不到提高。
4.教师缺乏过程指导,缺乏写作教学的整体意识
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在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语言基础知识内容本身就包涵着鲜明的交际语境意识,这与写作教学中的功能性写作相得益彰。可以说,学生的每一节课语文课,都可以转化为写作课,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关联,而是把彼此有机联系的内容孤立割裂地进行讲授,缺乏教学的整体共生意识和能力。
三、写作教学评价层面
写作教学的考试评价机制僵化,也给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在考试评价中,一类作文和二三类作文之间分差不大,教师为了改卷方便,商定评价入手分数,大部分学生作文的分差在七分以内,作文分数对学生的外在刺激效应并不明显,反而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作文教学与训练对写作结果影响不大,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作文训练,听天由命。
第二,作文评价随意性、主观性太强,没有建立通行的、有效的评分机制和标准。同一篇考场作文不同阅卷老师评分,分差可能相差极大。写作又是一项很难精准量化的活动,作文评价机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第三,评价标准陈旧,一般教师评价学生写作的标准着眼于一般的通用文章,衡量作文教学是否达成目标的标准就是是否产生了好的作品。对于这篇作文在什么语境下写作,要写给谁,想要达成什么目的,教师在评价过程和命题之初就是完全忽视的。
目前考场作文评价突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基础等级中,内容和表达各占20分。这两个20分又各分四等,对基本的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做了等级划分。另外20分来自发展等级,基本要求为“深刻、丰富、文采、创意”。但是,什么叫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怎么样才算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阅卷老师在具体评价中主观性极强。
更为严重的是,阅卷人在阅卷时因为时间、任务量等限制,往往只根据最直观粗浅的印象,抓取作文中最外显的表层信息来作为评价的依据,给学生写作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教师的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准确有效的作文评价机制的缺陷,助长了教师与学生的功利浮躁,教师知识体系的僵化陈旧、过程性指导的缺失,也对学生写作学习兴趣缺失推波助澜。因此,对待作文教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宏大的视野,看到问题产生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作者通联:郑州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 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写作是学生生命的抒发,是性灵的跃动,是成长的台阶……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状况难以改变,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顽疾依然存在。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写作兴趣较低,对写作存在畏惧情绪
在写作中,学生往往把作文当成了自己学习过程中一个外在的任务,而不是内在生命冲动与沉淀的表达契机。学生写作兴趣低下,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经验积累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缺乏对生命的反思。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因为缺少对生命的反思,生活、活动、阅读的信息无法被注意、激发和转化,难以形成写作的材料或内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深邃壮观的心灵景致被学生排斥在生命之外,于是写作变成了枯燥无聊的学习任务。
学生在写作时所能调动的信息,主要是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这些可以被调动的信息,可以是学生的人生阅历、活动经验,也可以是学生的阅读积累、情感积淀,这些信息在学生的成长中处于瞬时性状态,如果没有反思这一过程对其进行提取、加工,这些瞬时记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长期记忆,如果没有刻意的挖掘和激活,就不能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源,在写作时也就无法被唤醒、被调动。
学生写作需要真实的生活体验,而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要转化为写作素材,必须经过学生的感悟、加工、提炼、重组、再造这一过程。经历、阅读,是信息摄入的过程;写作、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反思,是链接摄入与输出的枢纽。直接生活经验如果缺少反思,就只能停留在稍纵即逝的直觉感知层面,学生在写作中就很难对其进行唤醒和提取,于是,在学生写作时难免会出现脑中空无一物的现象,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2.学生缺乏系统的写作知识
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作文时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废话连篇,言不及义。笔者以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缺乏对写作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掌握。
例如,学生在进行人物或景物描写时,往往只知道要进行细节描写,但是细节如何描写,描写哪些细节,为什么要描寫这些细节,仍是一头雾水。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知道作文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理解或者忽视论点和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导致写作时详略失当,在无关处大段铺陈,在紧要处惜墨如金。
3.学生审题立意能力不强,缺乏读者意识与语境意识
“跑题、偏题”一直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命题者的水平有关,但是更和学生思维片面、偏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对语言的分析与感知力的低下有紧密关系。
中西方中小学作文教学在设计写作任务上有很大的区别,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
文命题更多地指向“自我表达”,希望通过作文命题引导学生提升德行修养,剖白内心世界;而西方作文命题更多地指向与人交流,重视在命题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培养和提升交际能力。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写作呈现出明显的读者和语境意识的缺乏,作文时往往不看对象,自说自话。
4.学生思维方式单一偏狭,不能辩证、全面、发展、联系地看问题
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思维幼稚的状态,看问题一元化、绝对化,缺少辩证和全面的思考。学生在构思过程中,思维发散之后难以聚焦,呈现出散漫、杂乱、写作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或者思维聚焦之后,又难以有效拓展,思维被严重束缚和禁锢。
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抽象思维能力,无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仅仅停留在对事实表象的分析上。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不具备逆向思维能力,人云亦云,有意揣摩和迎合出题人的意图。
学生在写作中多关注到结构的清晰整饬,语言的生动优美,而对思维的辩证、全面与发展多有忽略。例如高考话题作文“诚信”,很少有学生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想我们无时无刻都必须诚信吗?为什么孔子会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更少有学生能够想到在“诚信”之上还应该以“道义”来做主导: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思维训练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构思和写作中思维品质低下,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5.学生写作老生常谈、千人一面,缺少逻辑、篇章意识,缺乏思想深度
学生在写作时很少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联,缺少语句、文段间的逻辑意识。尤其在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意识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学生作文中论证无力、言不及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现象大量存在,进而导致学生无法清晰、有效、合理地在作文中表情达意。如果更进一步分析,写作中逻辑意识的缺失对学生的日常交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特点是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力求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的缺陷就是深度的缺失。教学中文本深入解读训练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构思与写作中缺少思想的深入,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文章干瘪,缺少感染、打动和影响人的深度与力度。
例如,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绿色生活”,几十万考生,所写内容无外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低碳环保……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和深度。很少有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去构思与写作。
试想,如果在学习任何一篇“山水田园诗”的时候,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自然”这一名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写这篇作文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统编教材设置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摒弃了以往面面俱到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让学生能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从而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奠定深入思考的基石。教材的改变带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学生写作状态的改变。
6.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浓厚,迷信套作、模板和所谓的写作技巧
社会环境中的浮躁、焦虑和功利一点点蔓延到课堂,蔓延到学生的生命状态中,从而对学生的写作状态、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学生的生命被功利思想侵蚀,他们的目光必然短视,思想必然浅薄僵化,写出的作文也必然会呈现出肤浅、幼稚、狭隘等问题。作文就是做人,学习作文就是学习做人。但是,在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中,丰富生动的人不见了,少年人应该有的天真率直不见了,学生应该有的宁静澄澈不见了,于是,作文中应该有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就不见了。
写作关联着一个人生命的境界与格局,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更是如此。只有辽阔的课堂,才能造就辽阔的胸襟;只有辽阔的胸襟,才能培育广阔的灵魂,也只有广阔的灵魂,才能领悟作文的真谛,写出优秀的作文。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学缺乏明确的课程意识,教学目标的制定随意、散漫,作文教学缺乏层次性、序列性
笔者曾走访十几所省级高中名校,十几所市级示范校和县级高中,在谈到作文教学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受访教师表示对作文教学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认为作文无法可教,全靠学生的悟性和灵感。
受访教师既包括从教数十年的资深教师,也包括中年和刚步入讲坛的青年教师。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第一,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理解肤浅;第二,是教师的懒惰与研究精神和能力的缺失。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绝大多数老师的作文教学前后内容缺乏明显、合理的关联性,前后作文
课堂缺乏体系性,课程意识淡薄甚至缺失。
2.教师知识体系僵化陈旧,缺乏写作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新的写作教学研究缺乏了解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几乎完全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对教条式的教学参考书和各类参考资料依赖性极强,没有认识到或者忽视写作的目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生命状态的影响。作文课堂成了知识点的灌输和刻板的训练,没有生命的摇动,没有灵魂的影响,更没有心灵的共鸣和交融,课堂变得狭隘古板。
前几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流行开来之后,有相当多的教师甚至对“任务驱动”的含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直到现在,仍有不少老师无法清晰区分审题和立意的区别。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
3.教师教学缺乏对学情的调查与关注,多凭借主观经验开展作文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
学生的真实语文学习经验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写作兴趣、有关写作内容的背景经验和表达经验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學生的写作兴奋点,进而促进教师设计的写作任务、写作教学能与学生的写作欲求相结合,使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得到有效激发。
学生已有的阅读与写作时学生表达经验的重要来源,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已有的表达经验,忽视学生已经阅读过和写作过的文章,忽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无法将学生已有阅读写作经验与新的写作任务进行关联性引导,无法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次发挥作用,导致了学习资源的浪费,非常可惜。
教师在确定写作教学内容时,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甚至臆想,认为学生无法理解深刻的思想,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做出选择,导致学生作文肤浅幼稚。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甚至不完整地研读学生的习作,无法把握本班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来的言语经验优势和问题,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训练,导致作文教学效果长期得不到提高。
4.教师缺乏过程指导,缺乏写作教学的整体意识
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在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语言基础知识内容本身就包涵着鲜明的交际语境意识,这与写作教学中的功能性写作相得益彰。可以说,学生的每一节课语文课,都可以转化为写作课,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关联,而是把彼此有机联系的内容孤立割裂地进行讲授,缺乏教学的整体共生意识和能力。
三、写作教学评价层面
写作教学的考试评价机制僵化,也给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在考试评价中,一类作文和二三类作文之间分差不大,教师为了改卷方便,商定评价入手分数,大部分学生作文的分差在七分以内,作文分数对学生的外在刺激效应并不明显,反而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作文教学与训练对写作结果影响不大,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作文训练,听天由命。
第二,作文评价随意性、主观性太强,没有建立通行的、有效的评分机制和标准。同一篇考场作文不同阅卷老师评分,分差可能相差极大。写作又是一项很难精准量化的活动,作文评价机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第三,评价标准陈旧,一般教师评价学生写作的标准着眼于一般的通用文章,衡量作文教学是否达成目标的标准就是是否产生了好的作品。对于这篇作文在什么语境下写作,要写给谁,想要达成什么目的,教师在评价过程和命题之初就是完全忽视的。
目前考场作文评价突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基础等级中,内容和表达各占20分。这两个20分又各分四等,对基本的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做了等级划分。另外20分来自发展等级,基本要求为“深刻、丰富、文采、创意”。但是,什么叫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怎么样才算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阅卷老师在具体评价中主观性极强。
更为严重的是,阅卷人在阅卷时因为时间、任务量等限制,往往只根据最直观粗浅的印象,抓取作文中最外显的表层信息来作为评价的依据,给学生写作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教师的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准确有效的作文评价机制的缺陷,助长了教师与学生的功利浮躁,教师知识体系的僵化陈旧、过程性指导的缺失,也对学生写作学习兴趣缺失推波助澜。因此,对待作文教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宏大的视野,看到问题产生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作者通联:郑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