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投逐利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将会涌向最赚钱的地方,寒冬里哪些行业会被风投青睐呢?
金融海啸肆虐,全球财富紧缩。
如果现在你对某位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人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你投我五千万,保证你五年后能获得十倍的回报,相信我,我的商业模式很独特!”
“对不起,我不能投你!”大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曾经,风险投资基金看重的是概念,是模式,是故事,而如今环境变了,风投更加谨慎:现在投资看重的是机会。
机会在中国
当下,全球金融动荡,未来经济可能会出现全球衰退。这些期盼能大量增值的风险投资资金,将往何处去?
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人睿智地解释了什么是“危机”,让世界各族人民了解到中国拼字游戏的巧妙。时隔5年,再提“危机=危险+机遇”,会让人觉得像拾人牙慧。但话虽陈而道理明。2008年与2003年略有不同的是,此次危机,更多中国人觉得“危”在国外,而“机”却在中国。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基础设施不完善,太多的东西需要构建,活跃的风险投资基金,岂有不抓住这近在咫尺的机会之理?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在中国,国外风险投资基金进来已有一段时日,生物能源、家具建材、IT、医疗、食品、教育,风投几乎把中国最赚钱的领域都扫描了一圈。经过2007年的“疯投”和2008年的“慎投”,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风投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周期性行业已失宠
如果现在处于冬眠期的企业获得了巨额融资,会被用到哪里?答案很简单,研发和生产环节。但研发和产业升级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哪个风投愿意当“救世主”,做“拿肉包子打狗”的事情?
实际上,中国有很多行业已经受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的冲击。由于中国多年来贸易对外依存度过高,国外需求对中国GDP的贡献过大,一旦国外需求出现下滑,中国针对国外市场的产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这些企业,真正的寒冬恐怕还没有来到。这些风投投资过的行业包括:生物能源、家具建材、软件外包。
全球金融市场疲弱,对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同样造成一定的冲击。在2007年投资火热的时候,企业家拿到资金,更多的被风投限制在流通领域,比如加大广告投入,加大销售网络建设,推动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因为这样做能够尽快满足企业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能够将市场份额和销售金额做得很体面,进而获得超额的资本市场溢价,获取最大化收益。现在投资实体经济,想在近两年得到资本市场溢价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如果现在企业获得了巨额融资,会被用到哪里?答案很简单,研发和生产环节,企业一方面进行产业调整,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产业升级。研发和产业升级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哪个风投会投一笔巨款给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并且花几年的时间看着它死亡?风投不是救世主,不会做“拿肉包子打狗”的事情。
所以,那些曾经光鲜一时的周期性行业,在近段时间内很难再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
抗周期性行业是避风港
有些行业不受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受系统风险影响小,所以具有“抗周期”性。比如教育与医疗行业,这两个行业实际上也是投资行业,它们提供给消费者的是对其自身的投资。这两者的投资需求与消费,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会是某些风险投资的避风港。
现在有一个词在投资界很受欢迎,那就是“抗周期”。抗周期的行业不会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或者说在经济系统中,受到系统风险影响最小。
主流的经济学家认为,此次经济衰退很可能会持续2~3年,经济增长处于下降通道。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顺周期性”的企业大都会因为外部市场环境变差而出现问题,即使是那些内部财务结构很健康的企业,也会受到来自经济系统的冲击。在这段衰退期内,风险投资要么给处于困难的顺周期型企业继续输血,要么就转而投资那些长久以来平稳增长的抗周期型行业。
很明显,这些抗周期行业有医疗卫生、教育、日常消费品、餐饮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需求稳定,增长平滑。然而,有些抗周期的企业,并不代表2008年底的投资机会,充其量只能是资本的避难所。
在抗周期行业中,教育和医疗却有些不同,风险投资对教育和医疗行业一向热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行业,实际上也是投资行业,与普通的投资企业有区别的是,它们提供消费者的是对其自身的投资,一方面进行文化技能方面的软件投资,一方面进行身体健康储蓄的硬件投资。这两者的投资需求与消费,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在普通企业投资价值减弱时,这两种行业不仅不受影响,反而得到机会。
在另一方面,作为老百姓三座大山之一的教育和医疗,国家的财政支出在这两块反而显得较少。然而,这两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发展潜力也很大。老百姓有需求,国家支持不大,所以市场资金就进入。
内需行业是“香饽饽”
在中国搞投资,关键看政策。国家刺激内需的思路已日渐清晰,农业,工业,建筑业。
千亿元的铁路投资,数千亿元的电力设施投资,数千亿元的农村公路和饮用水工程。这些大笔花钱的投资盛宴,怎能少了风险投资的分享与参与?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逐渐扩散到实体行业,对中国来说,整天喊叫着希望国家出手相救的行业,估计还得“熊”上几年,而被国家制定为“基本国策”的拉动内需的行业,才是目前最具价值的投资机会。
目前国家刺激经济的思路日渐清晰。首先是针对农业,其次是工业和建筑业,这几个行业会成为未来最具投资价值的“香饽饽”。
一、农业产业链整合,急需大量资金。
2008年,国家对农村进行了一次大动作,被誉为又一次土地改革。虽然这次政策调整和变革,也有针对2008年上半年的高通胀而采取的措施,但政策对农村的实惠,将是长期的。
事实上,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逐步开放,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不仅拉开了中国农业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的大幕,也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众所周知,农村资金缺口大。为此,政府在逐年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和补贴的同时,也鼓励农村基层组织、乡镇企业、农民个人自筹资金,并对外资投资现代农业持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开发、现代农机装备开发与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是中国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不论是对于熟悉国情的本土创投还是拥有资金和国外经验的外资创投,都是绝佳的进入时机。
二、大笔花钱的基建盛宴,风投岂能缺席?
在工业方面,经济刺激则更加落到了实处。许多工业部门甚至已经抢到明码标价的政府订单,我们看到的是数千亿元的铁路投资,数千亿元的电力设施投资,数千亿元的农村公路和饮用水工程。这些大笔花钱的投资盛宴,怎能少了风险投资的分享与参与?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基础工业设施的支持,首要的是能源行业建设。但是,能源行业中的部分细分行业今后必将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前些年的生物柴油、乙醇汽油,由于其代价高昂,已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风能、太阳能规模上只不过是国家能源战略上的点缀,真正下血本的是核电。国家将在未来15年投资4500亿元进行核电站建设,大幅提高核电装机容量的比例,从目前的1.3%提高到4%,核能源投资效果将立竿见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内哪里缺电,就可以在哪里建核电站。核电站既不耗费过多的土地资源,又没有污染;既能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税收收入,还能通过高科技人员为当地老百姓带来致富思想和信息,这不仅是对落后地区的输血,更是帮助其造血。国家核电战略无疑对上游供应商是个大实惠,为该类公司提供了巨大的行业需求。
三、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点燃投资火焰。
另外,相似的得到国家支持的基础设施行业,可以从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单中看到端倪。4万亿的支出大体是这样构成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四川灾区灾后重建1万亿。
从上面几组数字,可以看出此次国家的投资方向:一是民生工程;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这些投资将直接拉动民间需求,据相关机构估计,此举拉动的民间投资,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这些数据,足以让风险投资者们听了心跳不已。
最完美的选择
很明显,金融海啸的冲击,对周期性行业无疑是不利的,行业整体赢利水平下滑,企业普遍不景气,只有等到金融危机的结束,行业才可能回暖,当然这会在两三年之后。
对于抗周期性行业,也绝对不能算作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机会,充其量只能作为金融海啸肆虐时期资本的避风港。这些行业稳健、保守的特点,也决定他们本身无法在未来有快速的投入产出。
最值得风险投资基金下一步关注和投资的,是内需行业。这些行业来自于国家策略,有明确的需求,有政策的支持,再加上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政策带动的这些行业,必将延伸出巨大的投资回报空间。
所以,未来的几年,风险投资基金会停靠哪一站呢?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的选择。■
[编辑 谢康利]
E-mail:[email protected]
金融海啸肆虐,全球财富紧缩。
如果现在你对某位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人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你投我五千万,保证你五年后能获得十倍的回报,相信我,我的商业模式很独特!”
“对不起,我不能投你!”大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曾经,风险投资基金看重的是概念,是模式,是故事,而如今环境变了,风投更加谨慎:现在投资看重的是机会。
机会在中国
当下,全球金融动荡,未来经济可能会出现全球衰退。这些期盼能大量增值的风险投资资金,将往何处去?
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人睿智地解释了什么是“危机”,让世界各族人民了解到中国拼字游戏的巧妙。时隔5年,再提“危机=危险+机遇”,会让人觉得像拾人牙慧。但话虽陈而道理明。2008年与2003年略有不同的是,此次危机,更多中国人觉得“危”在国外,而“机”却在中国。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基础设施不完善,太多的东西需要构建,活跃的风险投资基金,岂有不抓住这近在咫尺的机会之理?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在中国,国外风险投资基金进来已有一段时日,生物能源、家具建材、IT、医疗、食品、教育,风投几乎把中国最赚钱的领域都扫描了一圈。经过2007年的“疯投”和2008年的“慎投”,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风投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周期性行业已失宠
如果现在处于冬眠期的企业获得了巨额融资,会被用到哪里?答案很简单,研发和生产环节。但研发和产业升级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哪个风投愿意当“救世主”,做“拿肉包子打狗”的事情?
实际上,中国有很多行业已经受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的冲击。由于中国多年来贸易对外依存度过高,国外需求对中国GDP的贡献过大,一旦国外需求出现下滑,中国针对国外市场的产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这些企业,真正的寒冬恐怕还没有来到。这些风投投资过的行业包括:生物能源、家具建材、软件外包。
全球金融市场疲弱,对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同样造成一定的冲击。在2007年投资火热的时候,企业家拿到资金,更多的被风投限制在流通领域,比如加大广告投入,加大销售网络建设,推动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因为这样做能够尽快满足企业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能够将市场份额和销售金额做得很体面,进而获得超额的资本市场溢价,获取最大化收益。现在投资实体经济,想在近两年得到资本市场溢价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如果现在企业获得了巨额融资,会被用到哪里?答案很简单,研发和生产环节,企业一方面进行产业调整,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产业升级。研发和产业升级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哪个风投会投一笔巨款给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并且花几年的时间看着它死亡?风投不是救世主,不会做“拿肉包子打狗”的事情。
所以,那些曾经光鲜一时的周期性行业,在近段时间内很难再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
抗周期性行业是避风港
有些行业不受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受系统风险影响小,所以具有“抗周期”性。比如教育与医疗行业,这两个行业实际上也是投资行业,它们提供给消费者的是对其自身的投资。这两者的投资需求与消费,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会是某些风险投资的避风港。
现在有一个词在投资界很受欢迎,那就是“抗周期”。抗周期的行业不会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或者说在经济系统中,受到系统风险影响最小。
主流的经济学家认为,此次经济衰退很可能会持续2~3年,经济增长处于下降通道。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顺周期性”的企业大都会因为外部市场环境变差而出现问题,即使是那些内部财务结构很健康的企业,也会受到来自经济系统的冲击。在这段衰退期内,风险投资要么给处于困难的顺周期型企业继续输血,要么就转而投资那些长久以来平稳增长的抗周期型行业。
很明显,这些抗周期行业有医疗卫生、教育、日常消费品、餐饮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需求稳定,增长平滑。然而,有些抗周期的企业,并不代表2008年底的投资机会,充其量只能是资本的避难所。
在抗周期行业中,教育和医疗却有些不同,风险投资对教育和医疗行业一向热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行业,实际上也是投资行业,与普通的投资企业有区别的是,它们提供消费者的是对其自身的投资,一方面进行文化技能方面的软件投资,一方面进行身体健康储蓄的硬件投资。这两者的投资需求与消费,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在普通企业投资价值减弱时,这两种行业不仅不受影响,反而得到机会。
在另一方面,作为老百姓三座大山之一的教育和医疗,国家的财政支出在这两块反而显得较少。然而,这两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发展潜力也很大。老百姓有需求,国家支持不大,所以市场资金就进入。
内需行业是“香饽饽”
在中国搞投资,关键看政策。国家刺激内需的思路已日渐清晰,农业,工业,建筑业。
千亿元的铁路投资,数千亿元的电力设施投资,数千亿元的农村公路和饮用水工程。这些大笔花钱的投资盛宴,怎能少了风险投资的分享与参与?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逐渐扩散到实体行业,对中国来说,整天喊叫着希望国家出手相救的行业,估计还得“熊”上几年,而被国家制定为“基本国策”的拉动内需的行业,才是目前最具价值的投资机会。
目前国家刺激经济的思路日渐清晰。首先是针对农业,其次是工业和建筑业,这几个行业会成为未来最具投资价值的“香饽饽”。
一、农业产业链整合,急需大量资金。
2008年,国家对农村进行了一次大动作,被誉为又一次土地改革。虽然这次政策调整和变革,也有针对2008年上半年的高通胀而采取的措施,但政策对农村的实惠,将是长期的。
事实上,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逐步开放,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不仅拉开了中国农业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的大幕,也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众所周知,农村资金缺口大。为此,政府在逐年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和补贴的同时,也鼓励农村基层组织、乡镇企业、农民个人自筹资金,并对外资投资现代农业持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开发、现代农机装备开发与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是中国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不论是对于熟悉国情的本土创投还是拥有资金和国外经验的外资创投,都是绝佳的进入时机。
二、大笔花钱的基建盛宴,风投岂能缺席?
在工业方面,经济刺激则更加落到了实处。许多工业部门甚至已经抢到明码标价的政府订单,我们看到的是数千亿元的铁路投资,数千亿元的电力设施投资,数千亿元的农村公路和饮用水工程。这些大笔花钱的投资盛宴,怎能少了风险投资的分享与参与?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基础工业设施的支持,首要的是能源行业建设。但是,能源行业中的部分细分行业今后必将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前些年的生物柴油、乙醇汽油,由于其代价高昂,已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风能、太阳能规模上只不过是国家能源战略上的点缀,真正下血本的是核电。国家将在未来15年投资4500亿元进行核电站建设,大幅提高核电装机容量的比例,从目前的1.3%提高到4%,核能源投资效果将立竿见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内哪里缺电,就可以在哪里建核电站。核电站既不耗费过多的土地资源,又没有污染;既能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税收收入,还能通过高科技人员为当地老百姓带来致富思想和信息,这不仅是对落后地区的输血,更是帮助其造血。国家核电战略无疑对上游供应商是个大实惠,为该类公司提供了巨大的行业需求。
三、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点燃投资火焰。
另外,相似的得到国家支持的基础设施行业,可以从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单中看到端倪。4万亿的支出大体是这样构成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四川灾区灾后重建1万亿。
从上面几组数字,可以看出此次国家的投资方向:一是民生工程;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这些投资将直接拉动民间需求,据相关机构估计,此举拉动的民间投资,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这些数据,足以让风险投资者们听了心跳不已。
最完美的选择
很明显,金融海啸的冲击,对周期性行业无疑是不利的,行业整体赢利水平下滑,企业普遍不景气,只有等到金融危机的结束,行业才可能回暖,当然这会在两三年之后。
对于抗周期性行业,也绝对不能算作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机会,充其量只能作为金融海啸肆虐时期资本的避风港。这些行业稳健、保守的特点,也决定他们本身无法在未来有快速的投入产出。
最值得风险投资基金下一步关注和投资的,是内需行业。这些行业来自于国家策略,有明确的需求,有政策的支持,再加上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政策带动的这些行业,必将延伸出巨大的投资回报空间。
所以,未来的几年,风险投资基金会停靠哪一站呢?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的选择。■
[编辑 谢康利]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