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爱戏剧的读者,大都听过"百老汇"、"外百老汇"及"外外百老汇"的名词,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明确其中的内涵和概念。因此本文将帮助读者明了这三者的意义并介绍百老汇剧院区的最新发展状况。
一般而言,"百老汇"指的是能容纳500名以上观众的剧院。传统上讲,这些剧院都座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城中心第六大道往西至第八大道之间(即从10街往北一直到54街的14条街中间的一块区域)。这块区域由百老汇大道由南往北贯穿本区,早期的剧院都集中在百老汇大道的周边,因此"百老汇"的名词由此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47街,又称为"剧院道"。读者耳熟能详的歌舞剧,如《歌舞线》、《猫》等剧都是在此"剧中道"的剧院中公演。
"外百老汇"所指的是剧院可容纳观众人数介于100人至500人的剧院。早期位于百老汇区的外围,因此称之为"外百老汇",日后慢慢集中到格林威治村区域(位于曼哈顿下东城区纽约大学、华盛顿广场一带)。外百老汇剧院所推出的舞台剧,其制作规模通常较百老汇戏剧的规模来得小一些,但不乏佳作。如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奖人之一的班·金斯利(主演《印度之旅》《甘地传》等片,得奖后重回舞台)就是外百汇剧院的演员。另外舞台剧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美轮美奂》,也是在格林威治区的苏利文剧院演出的剧目,演出时间长达近40年之久。许多百老汇的戏都是在外百老汇区演出成功后才移师百老汇演出。
"外外百老汇"指的是剧院容纳人数少于100人的舞台剧剧院,大多位于曼哈顿东城或西城(电影《西区故事》的背景地点)一些大楼的地下室。许多戏剧界新秀都是在"外外百老汇"初试啼声,它是许多实验剧得以演出的场所。
百老汇区的最精华地段,就是"时代广场",广场地区在过往的50年中,一直是纽约市政府的"中心之痛"。因为位于曼哈顿的中心地区,长期沦落于色情电影、书刊、表演等店商的手中,因此周边犯罪率极高。紧邻着百老汇的区城也间接影响了剧院区的声誉与观瞻。
90年代后半期,纽约市政府在新市长的领导下,对时代广场周边提出一连串改善计划。其它包括市区更新、严打犯罪、整顿市容等,这些举措不仅驱离了坏人,色情行业也逐步撤离了该区。由老旧大楼更新改建成的商务中心,引进了白领阶层;色情书刊店撤出后所留下的店面,由陆续开起的多家主题餐厅取代;色情电影院撤出后则把剧院还给剧场界(这些剧院早期都是演出舞台剧的,后因色情行业的入侵,业主提高租金,因此戏剧界才撤出)。原本移驻它地的外百老汇演出公司,又纷纷迁回时代广场周边,并因此举而享受了丰硕的成果。
《东尼和婷娜的婚礼》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该剧原本在格林威治村区演出时成绩平平。1999年移至46街的"圣路可教堂剧院"演出后,票房业绩立即显著上升。该剧的制作人乔·考克兰说:"目前外百老汇的演出公司及制作人,都努力想在时代广场周边寻觅演出场所,因为这里是人潮所在之地。"他所指的人潮不仅是再度于此地区出没的白领阶层,也包含了那些因为犯罪率锐减色情行业退出后,愿意在此地区流连的观光客,这些人正是剧院的潜在消费群。
许多与剧场界相关的行业人士,如广告代理商、业务代理商、剧评家等,也因为这股新浪潮,相对地减少了在传统百老汇区出入的时间,而增加了在时代广场周边访视的时间。因为这些属于外百老汇制作的戏剧,虽然规模较小,却绝对不无损其精致的内涵。移驻到时代广场后的外百老汇,更增加了其未来发展潜力。
然而,这种欣欣向荣的现象,却令部份外百老汇演出公司忧心重重,尤其是那些已立足时代广场周边的公司。敏特公司的艺术总监乔纳森·班克就说:"当我们公司于1992年迁到43街演出时,我们经常在担心的问题是:这个地区是否安全无虑,不论演职员或观众来说都有这个顾虑。如今,治安虽已不成问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此区,越来越多的高档餐厅和越来越多的同行都想在这个地区寻找立足的现象,未必是件好事。因为业主将来必定会调涨房租,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为了应付不断上涨的房租,敏特公司遂采取开源的方式以增加收入:将剧院于空档时间出租予其他演出公司或制作公司。班克说:"市场的需求非常红火,因为许多制作人都想在时代广场周边推出他们的剧作,以寻求主流的认同,从而缔造票房佳绩。"
就连非营利的制作公司,也不得不抢进时代广场周边地带。"第二舞台剧院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花了5年时间,以及无数的人力物力,试图在曼哈顿区寻觅适合的演出场地,结果最后仍选择了时代广场周边。该公司的发言人理察德·昆伯格说:"我们之所以会选择此地,是因为时代广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不论是对剧院或是对观众来说,人们已不再视此为畏途,相反地,他们越来越爱上这个地点。"
因此,随着47街"舒伯特剧院"所进行翻修与装潢,和《猫》剧的落幕,时代广场周边的方兴未艾,将会给传统的百老汇剧院区注入新的活力。新竞争者的加入,将会使得纽约舞台剧的制作人更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剧院集中后,地点将不再会是观众选择戏剧的依据,而是以其内涵为选择的指标了。
不知什么时候,中国的戏剧界,也能有如此兴旺的景象,也能创造出另一个国际性地位的戏剧城市。
王新城编译自《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