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正值我国文学巨匠老舍诞辰120周年,老舍先生一生创作无数,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京味十足。清明时节,记者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老舍作品中提到的胡同小街,探访老北京的新变化。
在老舍的作品中,就北京地名而言有240多个,北京这座城市给他留下太多深刻记忆和创作的充足营养。老宅子老胡同是北京老城的根基和脉络,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联结这座千年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近年来,北京正在探索着胡同老居民与新业态共生共存、新旧相融、有机更新。
龙须沟“消失”了
老舍曾经笔下的北京城,没有红墙绿瓦,也没有伟岸壮阔的城墙,有的只是拐不完的破胡同和快要塌了的房子,虽然过着艰苦日子,却是有滋有味儿的生活。《龙须沟》由老舍先生创作于1951年年初,选取了老北京南城“龙须沟”附近(如今的金鱼池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为创作对象,以龙须沟的改造为线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底层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龙须沟本是北京南部一条水道,它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排洪功能增强,居住周围居民增加,居民生活垃圾丢弃河中,要经常疏浚。而民国时期,政府疏于管理,龙须沟逐渐变成了一条污水沟。当时,全国各地逃荒逃难的穷人很多都聚居于此,两岸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散发着恶臭。
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鱼池地区进行了三次改造。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将蚊蝇丛生的金鱼池整修为可以养鱼和划船的街心花园,后来又填平了金鱼池,建成一批简易楼,改善了居住条件。2001年4月18日,北京市启动了全市规模最大的金鱼池简易楼改造工程。现在的金鱼池小区环境幽雅,一条小溪自北向南自然流淌,《龙须沟》里的“小妞子”雕像,就手捧金鱼缸站立一旁,注视着老街坊。小区中还建设了一条“金鱼池文化街”,《龙须沟》中28个人物雕像呈现在小区长廊上,刻有老舍先生胸像的雕塑矗立在金鱼池中街的南口。
“龙须沟”现在早已经改为暗沟(下水道)了,但是在天坛东门一带的“红桥”和“金鱼池”仍可看到清清的流水。龙须沟已改名为“金鱼池小区”,不仅是龙须沟地区,周边的环境也已经大变样了。
小羊圈胡同改名了
舒乙(老舍之子)曾经将老舍著作中的最常见的北京地名做过一个排名。其中,北海、小羊圈胡同、中山公园、护国寺、德胜门排在前五位。这里,只有小羊圈胡同名不见经传,不仅狭窄而且有些破烂。
这是一条格局非常特殊的胡同,不像一般的胡同直来直去,它在面向新街口大街的出口非常窄小隐蔽,仅有大约三块方砖宽窄,人们往往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另一端的出口也很狭窄。但在胡同内有两个相互分离的葫芦形的空场,非常宽阔,这种格局颇似羊圈,因此被命名为小羊圈胡同。
1949年,小羊圈胡同因为言之不雅而改名为小杨家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新街口以南,老舍出生地即在此处。老舍出生在胡同的8号,当时的门牌为5号,老舍住在院三间北房中东头的一间,并在这里度过童年,一直到14岁才迁出。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是这样描写这条小胡同的:“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不过现在胡同已面目全非了,很难再找到过去的痕迹。
丹柿小院的理想生活
1949年的深秋,旅居美国的老舍回到北京。老舍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5号,在他去英国伦敦大学教书以后就被家人变卖。1933年老舍在北京西直门内葡萄园2号购买了一处宅院,供母亲安度晚年。由于自己没有在北京购置房产,回国后的他暂时居住在北京饭店。老舍好静,希望能有个清净的写作环境。因为喜欢住独门独院的房子,老舍归国后向周恩来提出申请,能否不去政府分配的宿舍楼居住,自己掏钱买一处房子。周恩来欣然同意。
家对老舍先生来说,一直是种奢侈品。他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都不曾有过自己的家。通过好友的帮忙,在东城找到一所小房,最后老舍用稿费换了一百匹白布买下了这所小院。丹柿小院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里程碑,他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定的家,尽管它并不大。
老舍是个恋家的人。他吃在家里,写在家里,把朋友请到家里。他很少离开这个院子,开会不住招待所,一定回来住。午饭也回来在家吃。他喜爱这个院子。为了美化庭院,他在院子里栽了两棵柿子树。待柿子成熟时,戳满枝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为此老舍夫人美其名为“丹柿小院”。
何为理想家庭?在老舍看来,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地方就都种花草,昌茂多花。除了树木,老舍在庭院中还种植了许多花草,盆栽的石榴和夹竹桃、昙花、银星海棠、蜡梅、太平花、月季……不胜枚举。同时,他还买来大鱼缸放在树下,上面栽种荷花,下面养金鱼。老舍先生喜欢养猫,花丛中、屋顶上总能出现猫咪的身影。
老舍一生热情好客,把友情看得无比贵重。丹柿小院也是他招待亲朋好友的地方。上至国家总理,下到送报纸或牛奶的工人、街坊邻里都是这里的座上宾。老舍故居被戏称为整条胡同的“大客厅”,人们都因老舍慷慨熱忱、毫无架子而喜欢走进丹柿小院。
丹柿小院虽然体量不大,但这恰是北京普通民居最适宜的生活尺度,其中蕴含着北京人的生存智慧与居住文化。记者站在这里,以一种后来者的身份,了解他的生活,窥探他的思想,感受他的笔触,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巡礼。
在老舍的作品中,就北京地名而言有240多个,北京这座城市给他留下太多深刻记忆和创作的充足营养。老宅子老胡同是北京老城的根基和脉络,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联结这座千年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近年来,北京正在探索着胡同老居民与新业态共生共存、新旧相融、有机更新。
龙须沟“消失”了
老舍曾经笔下的北京城,没有红墙绿瓦,也没有伟岸壮阔的城墙,有的只是拐不完的破胡同和快要塌了的房子,虽然过着艰苦日子,却是有滋有味儿的生活。《龙须沟》由老舍先生创作于1951年年初,选取了老北京南城“龙须沟”附近(如今的金鱼池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为创作对象,以龙须沟的改造为线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底层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龙须沟本是北京南部一条水道,它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排洪功能增强,居住周围居民增加,居民生活垃圾丢弃河中,要经常疏浚。而民国时期,政府疏于管理,龙须沟逐渐变成了一条污水沟。当时,全国各地逃荒逃难的穷人很多都聚居于此,两岸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散发着恶臭。
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鱼池地区进行了三次改造。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将蚊蝇丛生的金鱼池整修为可以养鱼和划船的街心花园,后来又填平了金鱼池,建成一批简易楼,改善了居住条件。2001年4月18日,北京市启动了全市规模最大的金鱼池简易楼改造工程。现在的金鱼池小区环境幽雅,一条小溪自北向南自然流淌,《龙须沟》里的“小妞子”雕像,就手捧金鱼缸站立一旁,注视着老街坊。小区中还建设了一条“金鱼池文化街”,《龙须沟》中28个人物雕像呈现在小区长廊上,刻有老舍先生胸像的雕塑矗立在金鱼池中街的南口。
“龙须沟”现在早已经改为暗沟(下水道)了,但是在天坛东门一带的“红桥”和“金鱼池”仍可看到清清的流水。龙须沟已改名为“金鱼池小区”,不仅是龙须沟地区,周边的环境也已经大变样了。
小羊圈胡同改名了
舒乙(老舍之子)曾经将老舍著作中的最常见的北京地名做过一个排名。其中,北海、小羊圈胡同、中山公园、护国寺、德胜门排在前五位。这里,只有小羊圈胡同名不见经传,不仅狭窄而且有些破烂。
这是一条格局非常特殊的胡同,不像一般的胡同直来直去,它在面向新街口大街的出口非常窄小隐蔽,仅有大约三块方砖宽窄,人们往往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另一端的出口也很狭窄。但在胡同内有两个相互分离的葫芦形的空场,非常宽阔,这种格局颇似羊圈,因此被命名为小羊圈胡同。
1949年,小羊圈胡同因为言之不雅而改名为小杨家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新街口以南,老舍出生地即在此处。老舍出生在胡同的8号,当时的门牌为5号,老舍住在院三间北房中东头的一间,并在这里度过童年,一直到14岁才迁出。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是这样描写这条小胡同的:“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不过现在胡同已面目全非了,很难再找到过去的痕迹。
丹柿小院的理想生活
1949年的深秋,旅居美国的老舍回到北京。老舍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5号,在他去英国伦敦大学教书以后就被家人变卖。1933年老舍在北京西直门内葡萄园2号购买了一处宅院,供母亲安度晚年。由于自己没有在北京购置房产,回国后的他暂时居住在北京饭店。老舍好静,希望能有个清净的写作环境。因为喜欢住独门独院的房子,老舍归国后向周恩来提出申请,能否不去政府分配的宿舍楼居住,自己掏钱买一处房子。周恩来欣然同意。
家对老舍先生来说,一直是种奢侈品。他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都不曾有过自己的家。通过好友的帮忙,在东城找到一所小房,最后老舍用稿费换了一百匹白布买下了这所小院。丹柿小院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里程碑,他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定的家,尽管它并不大。
老舍是个恋家的人。他吃在家里,写在家里,把朋友请到家里。他很少离开这个院子,开会不住招待所,一定回来住。午饭也回来在家吃。他喜爱这个院子。为了美化庭院,他在院子里栽了两棵柿子树。待柿子成熟时,戳满枝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为此老舍夫人美其名为“丹柿小院”。
何为理想家庭?在老舍看来,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地方就都种花草,昌茂多花。除了树木,老舍在庭院中还种植了许多花草,盆栽的石榴和夹竹桃、昙花、银星海棠、蜡梅、太平花、月季……不胜枚举。同时,他还买来大鱼缸放在树下,上面栽种荷花,下面养金鱼。老舍先生喜欢养猫,花丛中、屋顶上总能出现猫咪的身影。
老舍一生热情好客,把友情看得无比贵重。丹柿小院也是他招待亲朋好友的地方。上至国家总理,下到送报纸或牛奶的工人、街坊邻里都是这里的座上宾。老舍故居被戏称为整条胡同的“大客厅”,人们都因老舍慷慨熱忱、毫无架子而喜欢走进丹柿小院。
丹柿小院虽然体量不大,但这恰是北京普通民居最适宜的生活尺度,其中蕴含着北京人的生存智慧与居住文化。记者站在这里,以一种后来者的身份,了解他的生活,窥探他的思想,感受他的笔触,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