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病变不同起病时间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变化趋势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k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肛周克罗恩病(PCD)患者在CD确诊前后出现肛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747例C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PCD患者293例,分析CD确诊前后出现肛周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变化趋势。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D确诊前后肛周病变的相关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特征随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86.3%(253/293)的PCD患者在CD确诊前出现肛周病变,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72个月(36~108个月)。与CD确诊后出现肛周病变患者相比,CD确诊前出现肛周病变患者肛周病变首发年龄小[(36.0±12.6)岁比(24.2±10.2)岁],男性、非狭窄非穿透型、肛周手术治疗患者比例高[分别为62.5%(25/40)比77.9%(197/253),32.5%(13/40)比56.9%(144/253),55.0%(22/40)比76.7%(194/253)],而腹部手术率低[37.5%(15/40)比13.0%(33/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0,χ2=4.442、8.279、8.379、15.081,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确诊前有肛周病变者非狭窄非穿透型较狭窄型(OR=0.447,95%CI 0.207~0.962,P=0.039)和穿透型(OR=0.264,95%CI 0.089~0.780,P=0.016)更常见;CD病程短(OR=0.981,95%CI 0.968~0.995,P=0.008)、狭窄型(OR=2.239,95%CI 1.040~4.822,P=0.039)、穿透型(OR=3.788,95%CI 1.281~11.198,P=0.016)是CD确诊后出现肛周病变的危险因素。随时间推移,PCD患者数增加、生物制剂使用比例升高(r=0.964、0.879,P均<0.01),而PCD病程缩短、腹部手术率下降(r=-0.828、-0.882,P均<0.01),且生物制剂使用比例与腹部手术率呈负相关(r=-0.770,P=0.006)。

结论

需密切监测病程短、穿透型和狭窄型CD患者的肛周表现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生物制剂可改善PCD的临床结局。

其他文献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下丘脑假说、偏头痛和遗传等因素有关,并且各因素之间可能相互联系和影响。为提高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诊治水平,现从其发病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武汉及其他地区流行,IBD患者因其疾病或治疗成为病毒感染的易感者,罹患风险明显增加,有必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加强管理。在疫情高峰期或疫情严重地区就医不便的情况下,须与经治医师加强联系,严密观察病情,坚持恰当的药物治疗,无法前往医疗机构应用生物制剂者可考虑转换为皮下注射制剂自行使用。同时,要加强饮食生活管理,还要按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预防措施严格执行,安全而平稳地度过新型冠状病毒
目的通过比较胃食管连接部(EGJ)屏障功能、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和激发试验的差异,分析GERD和食管功能性疾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00例有GERD典型症状的患者,按照罗马Ⅳ标准和里昂共识,结合内镜检查、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GERD组(32例)、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于2019年12月由武汉开始发展至全国各地,其防控工作是当前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现报道3例NCP患者治疗后咽拭子病毒核酸转阴性,粪便核酸检测仍呈阳性。鉴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高度同源、临床表现相似,参考SARS防治的经验,建议在诊治过程中重视粪便核酸检测情况。推荐粪便核酸检测结果作为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的参考,以最大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药物治疗目前以抑酸剂和促胃肠动力药为主,包括中成药在内的中药也是FD重要的治疗药物。然而,西医医师使用中成药治疗FD时多数未依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来选择药物。本指南经多位全国FD中西医专家讨论,制定了以西医医师能理解的主要症状为基础的FD的辨证方法,以及如何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中成药,并进行了全国多中心的临床验证,旨在促进临床西医医师能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中成药治疗FD。
血清免疫球蛋白G4(IgG4)水平升高的部分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本研究收集83例血清IgG4水平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其中64例(77.1%)伴有肝损伤。64例伴有血清IgG4水平升高的肝损伤患者疾病谱多种多样,以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为主(22例),其次为自身免疫性肝病(11例)、恶性肿瘤(6例)、病毒性肝炎(3例)、酒精性肝损伤(2例),该类肝损伤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多以G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左腹疼痛半年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体格检查示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腹部影像学和CT小肠造影检查均提示空肠炎性病变,给予IBD诊断性治疗后症状未缓解。行小肠镜检查后活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为空肠血吸虫病。患者接受抗血吸虫、保护肠黏膜等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
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除目前应用广泛的TNF-α抑制剂外,还包括整合素拮抗剂。整合素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之一,可以与黏附分子结合介导淋巴细胞归巢至周围组织。肠道选择性淋巴细胞归巢由α4β7整合素和其配体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的结合介导,是IBD的重要病理基础。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386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筛选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08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129例和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49例。分析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基本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如白蛋白、ALP、GGT等
慢性胰腺炎致脾动脉瘤形成是一种罕见而凶险的疾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了1例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的青年男性患者,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脾动脉瘤破入胰管致消化道出血。慢性胰腺炎可致脾动脉瘤破裂出血、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和胃底静脉曲张,综合实验室检查、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