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工科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途径与对策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119257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双创”的社会背景,从分析高职工科专业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特征入手,阐述职业能力形成的机理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304-02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要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建设和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以期“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建设需从科学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拓展就业创业本领”重点是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融入高职专业教学过程。在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是亟需重视的关键问题。
   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定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和“创业”是不同的概念,相同之处是二者都强调“创”这一词。“创”蕴含“开始”、从“无”到“有”等含义,“创新”指打破常规或现有模式,改进或创造新的方法或事物等;“创业”指个体整合资源,创造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在职业教育和工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培养高职学生在工作岗位或技术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生产技术或生产工艺的革新能力,能整合相关资源、信息或技术等,创造新产品或新方法。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创业者和创业型创新者”[1]。
   (二)职业能力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在职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各国学者或研究者对职业能力内涵的关注点或理解有不同的傾向或者解释。现今比较成熟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能力是与职位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2]是由知识、技能和态度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素质结构。随着各国学者对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研究的深入,职业能力的内涵更为丰富、全面,一般包含论六个方面:(1)读、写、运算等基础能力;(2)表达与沟通的能力;(3)收集、计划、组织、实施能力;(4)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5)自我管理能力;(6)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
   二、职业能力形成机理与培养途径
   (一)职业能力形成机理
   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内化、迁移、整合的过程”。[3]
   1.知识的获得
   个体首先通过文字、语音等了解词语所表示的事或物的情形、性质等,间接认识事或物。接下来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这个阶段知识将成为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的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推翻原有知识结构,重构新的知识结构。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得以实现。最后是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的过程,如根据所掌握概念、原理来解释有关的现象、证明某一定理或解决某一世界问题等。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刻意练习或训练实现。
   2.技能的训练
   技能是指个体通过练习形成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个体通过行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重要方式。
   技能训练的过程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1)个体通过观察或接受指导,模仿单个技能单元;(2)个体通过反复连续练习,完成连续的动作或思维程序;(3)经过练习,动作协调性增强,即动作以肌肉运动感觉为主进行控制,程序性知识或技能达到熟练化;(4)个体可灵活应用技能的相关概念、规则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完成相关技能任务。
   3.态度的养成
   态度指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职业态度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锻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的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的内在的、稳定的、经常性起作用的品质与素质。态度的形成过程包括:顺从、认同和内化的有机转化过程。当态度达到内化阶段时,个体一般会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观点和信念自发表现在外在行动上。
   (二)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1.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构建符合培养职业能力规律和特点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知识支持和支撑学生成功实施技能实践、技能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课程的结构特点趋向于将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将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内化、迁移和整合,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可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提升的职业能力。
   (2)教师的教学策略。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传授过程性专业知识为主,原理性知识为辅。对过程性知识的传授和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应不用于原理性知识的传授。一般情况下,合适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创建教学目标,使学习过程知识和应达到的目标清晰和可测量;其次,加工教学内容,清晰罗列学习的步骤、方法等;再次,提供应用的场景或情景,使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锻炼;最后,评价性反馈结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体验式学习转化。体验式学习模型由美国学者大卫·库伯提出,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体验式学习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在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内化、技能水平的提升及职业态度的养成与体验式学习模型高度契合,学生可在这种学习模型中养成职业能力。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一般指企业对已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工作的各类人员所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由于劳动者在职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及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劳动者原有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贬值”,企业只能利用在职培训弥补这种“缺陷”,提高企业员工技能水平或知识结构,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在职培训分为两类:一是通用技能培训,即参训者所获得的技能具有普适性,对多个企业或雇主均适用;二是特殊技能培训,即参训者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本企业有用,或者只适用于大大提高本企业的生产效率或效果。
   3.工作场所学习
   工作场所学习是个体在工作场合中通过直接动手获得经验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手段,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分析思考、尝试和试错,直至解决问题的自我探索,是个体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并重构的过程。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有助于个体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1)通过行动,把显性知识运用到工作过程,反复操作与不断累积,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获得经验知识;(2)个体对工作中的行动过程进行反思和抽象,思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和条理化,内化为个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经验。许多学者和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场所学习是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
   从以上对职业能力内涵及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是以培养个体的主动学习意识为主,提倡个体在工作情景中或准工作环境中,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就是对个体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将培养职业能力的途径转化为教学实施過程中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并严格有效执行成为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一)创新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强调:课堂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怎样寻找、发现教材中的结论、方法或思想上,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自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提倡学习活动跟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认为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的事实或真理,就是自己创造,即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我国创新教育之父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培养学生“敢探新理敢开新疆”的创新品质,主张“手脑双全”“知行合一”,通过已有经验探索解决新问题之道,使教育过程成为“由行动引发思考,由思考产生新的价值”的过程。
   所以,首先要改变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挖“做中学”“工作场所学习”等教育理论的内涵,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中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构建基于工作场景的教学场所
   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有力支撑,所以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至关重要。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搭建与布局要以创设真实工作场所或模拟工作过程为落脚点,能有效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施服务。基于工作场景的教学场所的搭建,要在调研相关企业或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进行,防止简单模仿。另外一种方式是把实践教学场所设置在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上,如学徒制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但如何将生产和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目前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三)搭建校园创新创业社团、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校园环境
   1.建设创新创业社团
   利用校园有效资源,为学生创设创新创业社团提供便利条件,社团通过多样式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参与创新创业平台
   采用校区合作途径,学生参与企业或校企共建的创业创业平台,学生通过观察、参与、模仿和内化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
   如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方法及相关管理课程等,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创新创业道路打下基础。
   四、结语
   职业教育阶段是职业能力培养与创新的重要阶段,但个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且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格局,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迪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286.
   [2]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职教论坛,2004(36).
   [3]庞世俊.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编辑 赵瑞峰
其他文献
[摘 要] 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教育的应有功能。在幼儿园的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提升办园品质,更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实现文化化人的教育使命。将传统文化融入主题课程、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加强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路径。通过统筹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持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积极促成传统文化教育合力,能够为幼儿园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
[摘 要] 篮球作为年轻人追捧的体育项目,不单单是因为其观赏性强,技术要求较高,而是因为篮球运动更需要考察团队之间的配合,团队间的默契程度高,配合着高技术的发挥,能够给观看篮球比赛的观众一种集体荣誉感。篮球的进攻方式就是通过运动员之间的协作把篮球投入篮筐,能够锻炼大家的团体协作能力以及勇往直前不服输的精神,这也能够改变一些人临阵脱逃、知难而退的坏习惯。篮球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工作如何顺利开展
[摘 要]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促进人民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公民教育缺失问题日益凸显。高职生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生力军,其公民意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加强高职生的公民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通过增强校园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行系统有效的公民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职学生的公民教育。  [关 键 词] 公民教
今本《礼记》即古人所谓之《小戴礼记》,存四十九篇。郑玄《六艺论》最早指出戴圣是其编纂者。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一引其说云:“《六艺论》云:‘今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
期刊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医学生;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88-02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重大创新,是一种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主要探究了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
楚辞原文的校勘是注释的基础工作,选择合适的底本则又是校勘的前提。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与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被誉为清代“鼎足而三”楚辞学著作,欲探讨
期刊
[摘 要] 随着职教改革的逐步推进,职业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护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特色专业之一,迎来了新一轮严峻的考验。随着社会医疗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日渐凸显,护生的整体素质提升也是必须面临的问题。在现代医护理念中,更加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关注病人的情绪价值和体验感,病人的服务诉求也受到社会心态的影响。因此,以护理心理学的课程为基础,探究提升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现代人文医
应用型转型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快速赶超的途径之一,而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为此,在总结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教学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百色学院核心课程植物营养学为例,分享其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应用项目任务驱动法的思路和经验,从而为地方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摘 要] 当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能仅归咎于高校扩招及市场需求的相对饱和,还与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有关。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本质要求,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格品质,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