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运用了中国2014年31个省份公共财政支出数据、政府财务支出的15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提炼出了三个公因子,解释了财政支出结构的绝大部分信息。并用聚类分析法,以三个公因子为依据,对中国各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研究,通过结构的差异将31个省份进行分类。全国各省共分为4大类,其中第二大类中又分为4个小类。最后结合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中国各地目前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并在此结论上进一步来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阶段论;财政支出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22
1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能力的程度,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
中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现状:教育支出最多;农林水事务支出、一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紧随其后;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城乡社区支出等约占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总数的6%;而在各项支出中,环保、文化、科技支出等占比重較小。各类支出应占多少比重,哪一项支出存在不足,哪一项支出又超出了预算,是当下支出结构中比较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省份众多,不同省份之间,财务支出不仅规模不同,支出结构也千差万别。所以,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来将中国省份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比较并分类、具体分析,来明确不同省份现阶段最好的财政支出政策应如何制定,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财政支出结构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经济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些研究者从主体出发,研究了财政支出的最优化结构。例如曾娟红(2005)引入财政支出变量,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中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此外学者们也开始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计算各类支出的最佳比例。马栓友(2001)计算出我国科研支出的最佳量为GDP的 08%,最佳的财政教育投资量不低于24%的GDP。
一些研究者从局部出发,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匡小平等根据2010年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简单地将我国分为三大类经济区域类型。但是他们的局限是未能用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采用最新的数据并借鉴前人经验,先以因子分析法从地方财政的各项支出中提炼出若干公因子,来解释代表总的支出结构。随后再以提炼出的公因子为分类标准进行聚类分析,把2014年我国31个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分类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最后结合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对每种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议。本文亮点就在于既进行了整体分类,又结合发展阶段论来具体分析。
2指标构建与因子分析
21指标选取与预处理
现如今,中国政府通常将财政支出共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外交、公共安全、教育等17个不同类别。当具体到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时,其中的国防支出、地震灾后重建支出数值很小甚至有的省份支出为0,所以根据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合理性,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除国防、灾后建设外的等15个指标。
考虑到各省在人口、地域面积上的差异,各财政支出项目的人均额将会更加准确地代表各省支出结构状况。本文以各支出总值除以当年各省份人口得到各自的人均额。
22数据处理
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提取主因子,再根据主因子作为聚类分析的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221数据的相关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KMO检验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越接近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此模拟的KMO统计量的值为081,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的卡方值为662936,P值小于005,达到显著性,表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各支出变量之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再次验证了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方差解释中提取了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可以发现,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公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928、245、124,其特征根均大于1;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569%、3138%、1937%,前三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645%,表明共同解释了原始变量方差的8645%,所选取的三个公因子效果理想、足以描述各地财政支出特征。
222主成分分析
因子载荷图共提炼出三个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这五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数值依次为095、080、088、070、068。因为这些因子大多属于基本的经济建设与行政管理类支出,将因子命名为基本服务因子。而第二个公因子与“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城乡”“服务类”的载荷系数较大,数值依次为081、093、063、062、086、074。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些变量,命名为社会文教类因子。前两个公因子主要与财政购买性支出有关。第三个公因子主要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有关。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命名为社会福利保障类因子。
运用回归估计法计算出201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三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公因子得分同时也将作为聚类分析的分类依据。
3聚类分析
31数据预处理、分类依据
将三个公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Ward法,距离测量采用欧氏距离平方法,利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为了观察方便,将因子得分转化为百分制的标准分,以及后期的检验都已转化成标准分。
在第一次聚类分析中,类型一:北京、天津、上海。类型三: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类型四:西藏。其余23个省份都是类型二,但是23个省份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再以三个公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次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后的结果经比较后发现将类型二细分为四种类型较为合适。 32数据处理与分析
聚类分析,首先先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类别的三个公因子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检验的P值均接近于0,表明三个公因子之间有足够的显著性差异,能充当分类的标准。在此之上,需进行各类别的描述性统计,通过分析比较均值,公因子为自变量,类别号变量为因变量,结果如下:分类的FI: 基本服务因子,F2:社会文教类因子,F3:福利保障因子在不同类别下对应的均值。可以看到四种类别差别较大,说明分类较合理。
类别一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这些地区在社会文教类因子上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类型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这三个地区均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2014 年,上海、北京的一般预算收入分居我国各省份中的第1、第2位。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提高,政府用于教育、商业服务业等支出所占比重会逐渐提升,此类地区为 “教育文化发达”地区。
类别二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较为均衡,三个公因子的得分也较为均衡,均在47分左右,可称之为 “均衡支出”地区,我国大部分省份均属于此。
类别三、类别四的财政支出结构较为特殊,包括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首先类别三的地区,由表得知,其F3:福利保障因子的得分高于类别二,类别三地区大都位于中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们需求保障的意愿强烈,以青海为例,2010年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人均住房保障支出均居全国之首。西藏与类别三地区情况不同,可以看到西藏基本服务因子的值高达99分,也就是说西藏支出的大部分都用在了基础建设和基本的公共服务上了。据统计早在2010年,中央对西藏的转移支付为514亿元,其地方财政支出中的94%源于中央的转移支付,而其从中央获得的转移支付主要就是运用在基本服务上,因而形成了西藏特殊的财政支出结构。类型三与类型四可以统称作“特殊支出结构”地区。
33细分分析
将类型二地区用上述步骤再次进行细分,根据结果显示,类型二地区细分为四种类型较为合适。方差分析上文相仿,P值<0,均通过检验。描述性检验结果如下。
通过类型二的再次细分分类,中国的各个省份有了一个大致的歸类。类型二地区的再次细分又印证了,公因子细分的正确性。以广东为首的第一小类,文教因子略微领先于其他小类,属于发达地带;河北为首的省份是均衡地带;辽宁为首的省份是与这些地区相比,经济稍有不足,社会保障因子分数大的省份;贵州、新疆则代表类型二中,相对落后一点,仍然以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为主的省份。
4经济发展阶段论与启示
4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两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是依据经济发展阶段来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提出的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主要偏重于支出结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不断出现的新的支出需求。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继续进行,主要的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即作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因此政府财政支出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经济达到成熟阶段:政府的公共支出将加大对教育、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对我国而言,极少部分省份处于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还在不断地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例如西藏。而北京、上海、天津为首的城市可以说处于经济成熟的阶段,政府应该加强其教育、福利等的支出,为经济的快速腾飞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大部分省份是处于发展的中期,所以中国整体的财政支出规模要继续加强,结构类型应处于早期与成熟阶段之间。
42启示
对于大部分省份来讲,首先,政府的投资还须继续进行,不可光靠市场经济自身发展;同时政府的投资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做到协调发展。其次,各个省份要明确自己处于经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对症下药,实施适合自身的财政政策,增加适合自身省份经济阶段财政支出。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我国将财政支出划分为17个不同类别,本文通过因子分析能将这些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基本服务支出”“社会文教支出”“保障支出”这三个公共因子较好地反映出来。
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差异,可以划分为 “教育文化为主导”地区、“均衡支出”地区、“基础建设、保障为主导”地区三种类型。系统聚类分析同时表明了,我国现在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呈现的趋同化现象。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类型二可以细分四个小类,其第二、第三小类包含了17个省份,这表明,中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已经开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中央政府对不同地区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以此缓解地方政府的压力。
52建议
针对我国现阶段不同省份之间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同差异,为了能既适应各省份目前的发展水平,又能为将来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指明一个良好改革方向,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认清国情,了解现在经济处于什么阶段来以此采取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二是推进社会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社会事业;三是优先保障公共服务的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大力推动社会参与进程,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适当发挥市场的作用;五是厉行节约、抵制腐败、确保地方财政支出透明,加大公开信息披露的程度,全面接受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1]匡小平,杨得前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1):105-109
[2]刘佳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对支出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1):21-27
[3]何振一,阎坤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颜节礼,朱和平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0)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阶段论;财政支出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22
1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能力的程度,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
中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现状:教育支出最多;农林水事务支出、一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紧随其后;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城乡社区支出等约占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总数的6%;而在各项支出中,环保、文化、科技支出等占比重較小。各类支出应占多少比重,哪一项支出存在不足,哪一项支出又超出了预算,是当下支出结构中比较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省份众多,不同省份之间,财务支出不仅规模不同,支出结构也千差万别。所以,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来将中国省份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比较并分类、具体分析,来明确不同省份现阶段最好的财政支出政策应如何制定,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财政支出结构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经济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些研究者从主体出发,研究了财政支出的最优化结构。例如曾娟红(2005)引入财政支出变量,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中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此外学者们也开始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计算各类支出的最佳比例。马栓友(2001)计算出我国科研支出的最佳量为GDP的 08%,最佳的财政教育投资量不低于24%的GDP。
一些研究者从局部出发,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匡小平等根据2010年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简单地将我国分为三大类经济区域类型。但是他们的局限是未能用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采用最新的数据并借鉴前人经验,先以因子分析法从地方财政的各项支出中提炼出若干公因子,来解释代表总的支出结构。随后再以提炼出的公因子为分类标准进行聚类分析,把2014年我国31个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分类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最后结合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对每种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议。本文亮点就在于既进行了整体分类,又结合发展阶段论来具体分析。
2指标构建与因子分析
21指标选取与预处理
现如今,中国政府通常将财政支出共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外交、公共安全、教育等17个不同类别。当具体到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时,其中的国防支出、地震灾后重建支出数值很小甚至有的省份支出为0,所以根据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合理性,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除国防、灾后建设外的等15个指标。
考虑到各省在人口、地域面积上的差异,各财政支出项目的人均额将会更加准确地代表各省支出结构状况。本文以各支出总值除以当年各省份人口得到各自的人均额。
22数据处理
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提取主因子,再根据主因子作为聚类分析的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221数据的相关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KMO检验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越接近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此模拟的KMO统计量的值为081,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的卡方值为662936,P值小于005,达到显著性,表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各支出变量之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再次验证了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方差解释中提取了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可以发现,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公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928、245、124,其特征根均大于1;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569%、3138%、1937%,前三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645%,表明共同解释了原始变量方差的8645%,所选取的三个公因子效果理想、足以描述各地财政支出特征。
222主成分分析
因子载荷图共提炼出三个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这五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数值依次为095、080、088、070、068。因为这些因子大多属于基本的经济建设与行政管理类支出,将因子命名为基本服务因子。而第二个公因子与“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城乡”“服务类”的载荷系数较大,数值依次为081、093、063、062、086、074。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些变量,命名为社会文教类因子。前两个公因子主要与财政购买性支出有关。第三个公因子主要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有关。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命名为社会福利保障类因子。
运用回归估计法计算出201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三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公因子得分同时也将作为聚类分析的分类依据。
3聚类分析
31数据预处理、分类依据
将三个公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Ward法,距离测量采用欧氏距离平方法,利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为了观察方便,将因子得分转化为百分制的标准分,以及后期的检验都已转化成标准分。
在第一次聚类分析中,类型一:北京、天津、上海。类型三: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类型四:西藏。其余23个省份都是类型二,但是23个省份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再以三个公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次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后的结果经比较后发现将类型二细分为四种类型较为合适。 32数据处理与分析
聚类分析,首先先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类别的三个公因子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检验的P值均接近于0,表明三个公因子之间有足够的显著性差异,能充当分类的标准。在此之上,需进行各类别的描述性统计,通过分析比较均值,公因子为自变量,类别号变量为因变量,结果如下:分类的FI: 基本服务因子,F2:社会文教类因子,F3:福利保障因子在不同类别下对应的均值。可以看到四种类别差别较大,说明分类较合理。
类别一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这些地区在社会文教类因子上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类型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这三个地区均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2014 年,上海、北京的一般预算收入分居我国各省份中的第1、第2位。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提高,政府用于教育、商业服务业等支出所占比重会逐渐提升,此类地区为 “教育文化发达”地区。
类别二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较为均衡,三个公因子的得分也较为均衡,均在47分左右,可称之为 “均衡支出”地区,我国大部分省份均属于此。
类别三、类别四的财政支出结构较为特殊,包括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首先类别三的地区,由表得知,其F3:福利保障因子的得分高于类别二,类别三地区大都位于中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们需求保障的意愿强烈,以青海为例,2010年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人均住房保障支出均居全国之首。西藏与类别三地区情况不同,可以看到西藏基本服务因子的值高达99分,也就是说西藏支出的大部分都用在了基础建设和基本的公共服务上了。据统计早在2010年,中央对西藏的转移支付为514亿元,其地方财政支出中的94%源于中央的转移支付,而其从中央获得的转移支付主要就是运用在基本服务上,因而形成了西藏特殊的财政支出结构。类型三与类型四可以统称作“特殊支出结构”地区。
33细分分析
将类型二地区用上述步骤再次进行细分,根据结果显示,类型二地区细分为四种类型较为合适。方差分析上文相仿,P值<0,均通过检验。描述性检验结果如下。
通过类型二的再次细分分类,中国的各个省份有了一个大致的歸类。类型二地区的再次细分又印证了,公因子细分的正确性。以广东为首的第一小类,文教因子略微领先于其他小类,属于发达地带;河北为首的省份是均衡地带;辽宁为首的省份是与这些地区相比,经济稍有不足,社会保障因子分数大的省份;贵州、新疆则代表类型二中,相对落后一点,仍然以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为主的省份。
4经济发展阶段论与启示
4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两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是依据经济发展阶段来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提出的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主要偏重于支出结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不断出现的新的支出需求。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继续进行,主要的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即作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因此政府财政支出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经济达到成熟阶段:政府的公共支出将加大对教育、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对我国而言,极少部分省份处于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还在不断地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例如西藏。而北京、上海、天津为首的城市可以说处于经济成熟的阶段,政府应该加强其教育、福利等的支出,为经济的快速腾飞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大部分省份是处于发展的中期,所以中国整体的财政支出规模要继续加强,结构类型应处于早期与成熟阶段之间。
42启示
对于大部分省份来讲,首先,政府的投资还须继续进行,不可光靠市场经济自身发展;同时政府的投资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做到协调发展。其次,各个省份要明确自己处于经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对症下药,实施适合自身的财政政策,增加适合自身省份经济阶段财政支出。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我国将财政支出划分为17个不同类别,本文通过因子分析能将这些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基本服务支出”“社会文教支出”“保障支出”这三个公共因子较好地反映出来。
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差异,可以划分为 “教育文化为主导”地区、“均衡支出”地区、“基础建设、保障为主导”地区三种类型。系统聚类分析同时表明了,我国现在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呈现的趋同化现象。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类型二可以细分四个小类,其第二、第三小类包含了17个省份,这表明,中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已经开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中央政府对不同地区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以此缓解地方政府的压力。
52建议
针对我国现阶段不同省份之间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同差异,为了能既适应各省份目前的发展水平,又能为将来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指明一个良好改革方向,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认清国情,了解现在经济处于什么阶段来以此采取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二是推进社会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社会事业;三是优先保障公共服务的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大力推动社会参与进程,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适当发挥市场的作用;五是厉行节约、抵制腐败、确保地方财政支出透明,加大公开信息披露的程度,全面接受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1]匡小平,杨得前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1):105-109
[2]刘佳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对支出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1):21-27
[3]何振一,阎坤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颜节礼,朱和平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