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时,会出现迷茫、乏力等现象。为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教学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思考课前预习的内容、创新预习教学的方式,从导学案、质疑教学、任务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切入研究,以引导学生参与到预习数学新课内容当中,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一、引言
高质量的课前预习是小学生在数学课上无障碍地接纳新知识、习得新技能的必要前提条件,教师应意识到,只有为学生布置个性化的课前预习任务与自主探究目标,才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运用已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在熟悉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形成适当的层次感与比例感时,其数学思维才得以充分的锻炼,才能在熟悉教材知识结构与难点分布规律的同时,深入理解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并在理解教师所讲授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温习和回顾未能完全理解的旧知识。
二、数学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下,能够提升数学教师讲课的热情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效果。通过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展开,小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不会或困惑的数学知识点和问题。带着这种对于问题的困惑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教师的课程讲座当中来。能够注意力集中进行课程听讲学习数学知识,避免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因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导致课堂精神“溜号儿”,没法有效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二)有利于增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小学生认真进行数学知识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生在自主进行课前预习知识的阶段时,由于孩子贪玩的天性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惰性思想的影响下,课前的预习往往需要教师或者家长进行监督的情况下,才不情愿的进行课前预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不是教师想要看见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小学生在督促下进行课前预习。改善课前预习的教学模式,吸引小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前教学过程当中来。这样也有利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创建高效的教授与学习课堂。
三、当前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预习存在的问题
多数教师未能借助教学评价体系评定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习惯,而是往往习惯于为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预习目标,教给学生完全一致的預习方法,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与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完成难度较大的课前预习任务;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无法找到课前预习的正确切入点,所能完成的课前预习学习量较小。因此,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同难度的预习任务会加大学困生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使学生不敢犯错误,也不敢质疑教师提出的假设,只能沿着单一方向从固定角度僵化地思考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预习内容缺少层次上的递进性,无法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学生为应付教师的课上检验被迫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数学定理与公式,没有认识到教师布置预习任务的最终目的,使课前预习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无法培养其主动研究问题的探究意识,学生自己的个性价值和潜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的研究对策
(一)明确预习环节的三维目标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维目标的设立是明确教学方向的基础环节,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内容。三维目标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设定教育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三维指的是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通过设定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在预习环节实现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式预习任务,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意识。同时,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预习方式,以避免学生形成机械化的思维模式,也要把握好预习任务量与学习难度、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课上交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在课上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进行系统性分析,及时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正向的信息反馈,从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在课上讨论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预习内容中的特殊问题与主干知识。教师可鼓励学生在预习本中记录自己在课前预习中通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发现的课本内容的重点、难点与方法、技巧,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以此提升学生对教材中各类知识点的辨别能力与理解能力。
(三)主动实施预习评价,提高预习有效性
预习需要及时反馈,客观综合的评价能够能学生对知识做出深入学习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信。与此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做出了解认识,以此对预习方法策略做出调整改变。预习评价期间,教师务必基于学生具体学情,通过指导性评级语言,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有点和闪光点,予以适当的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帮助其对错误做出及时改正。通过教师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客观评价,可出示学生预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学生预习学习结束后,教师务必对学生预习情况实施科学客观的预习评价,提高预习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预习有效性。
五、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课前预习,是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精心设计课前预习的内容,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使学生投入到预习当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时加深对文化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祥.课前“留白”,课堂“补白”——小学数学“认识多位数”教学初探[J].才智,2020(11):206.
[2]李然.谈如何让“预习”为小学数学课堂指引方向[J].才智,2019(30):164.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一、引言
高质量的课前预习是小学生在数学课上无障碍地接纳新知识、习得新技能的必要前提条件,教师应意识到,只有为学生布置个性化的课前预习任务与自主探究目标,才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运用已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在熟悉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形成适当的层次感与比例感时,其数学思维才得以充分的锻炼,才能在熟悉教材知识结构与难点分布规律的同时,深入理解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并在理解教师所讲授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温习和回顾未能完全理解的旧知识。
二、数学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下,能够提升数学教师讲课的热情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效果。通过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展开,小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不会或困惑的数学知识点和问题。带着这种对于问题的困惑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教师的课程讲座当中来。能够注意力集中进行课程听讲学习数学知识,避免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因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导致课堂精神“溜号儿”,没法有效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二)有利于增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小学生认真进行数学知识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生在自主进行课前预习知识的阶段时,由于孩子贪玩的天性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惰性思想的影响下,课前的预习往往需要教师或者家长进行监督的情况下,才不情愿的进行课前预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不是教师想要看见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小学生在督促下进行课前预习。改善课前预习的教学模式,吸引小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前教学过程当中来。这样也有利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创建高效的教授与学习课堂。
三、当前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预习存在的问题
多数教师未能借助教学评价体系评定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习惯,而是往往习惯于为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预习目标,教给学生完全一致的預习方法,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与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完成难度较大的课前预习任务;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无法找到课前预习的正确切入点,所能完成的课前预习学习量较小。因此,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同难度的预习任务会加大学困生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使学生不敢犯错误,也不敢质疑教师提出的假设,只能沿着单一方向从固定角度僵化地思考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预习内容缺少层次上的递进性,无法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学生为应付教师的课上检验被迫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数学定理与公式,没有认识到教师布置预习任务的最终目的,使课前预习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无法培养其主动研究问题的探究意识,学生自己的个性价值和潜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的研究对策
(一)明确预习环节的三维目标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维目标的设立是明确教学方向的基础环节,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内容。三维目标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设定教育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三维指的是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通过设定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在预习环节实现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式预习任务,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意识。同时,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预习方式,以避免学生形成机械化的思维模式,也要把握好预习任务量与学习难度、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课上交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在课上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进行系统性分析,及时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正向的信息反馈,从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在课上讨论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预习内容中的特殊问题与主干知识。教师可鼓励学生在预习本中记录自己在课前预习中通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发现的课本内容的重点、难点与方法、技巧,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以此提升学生对教材中各类知识点的辨别能力与理解能力。
(三)主动实施预习评价,提高预习有效性
预习需要及时反馈,客观综合的评价能够能学生对知识做出深入学习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信。与此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做出了解认识,以此对预习方法策略做出调整改变。预习评价期间,教师务必基于学生具体学情,通过指导性评级语言,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有点和闪光点,予以适当的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帮助其对错误做出及时改正。通过教师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客观评价,可出示学生预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学生预习学习结束后,教师务必对学生预习情况实施科学客观的预习评价,提高预习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预习有效性。
五、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课前预习,是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精心设计课前预习的内容,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使学生投入到预习当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时加深对文化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祥.课前“留白”,课堂“补白”——小学数学“认识多位数”教学初探[J].才智,2020(11):206.
[2]李然.谈如何让“预习”为小学数学课堂指引方向[J].才智,2019(3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