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链接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它不仅重视学科内相同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重视不同学科存在相同思维品质、价值体系的知识间的联系,而且重视学习与做人的联系。“链接式”教学准确来说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不是教学手段,而是强调教师形成一种更高的教学意识或思想,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师要有一种整体的教材、教学观,强调是把数学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能够站在整个小学学段的宏观高度上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思绪,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链接式”教学;建构主义;放飞课堂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部分,对数学给出了新的定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如果把这句话浓缩成一句话——数学是一种过程。这说明数学不只是一门由众多知识结论组成的科学或者学科,而且是一种过程!这就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当代建构主义者也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链接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链接式”教学不仅重视学科内相同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重视不同学科存在相同思维品质、价值体系的知识间的联系;而且重视学习与做人的联系。因而,我觉得若能很好地用好“链接式”教学,就能从另一个角度让数学课堂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理想的境界,进而走向“至境”。但是,“链接式”教学准确来说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不是教学手段,而是强调教师形成一种更高的教学意识或思想,是一种教育理念,而这种理念必将践行于每堂课的教学中。笔者观摩了张齐华教师执教的一节《圆的认识》,对“链接式”教学有了更深层的感触,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诠释建构链接,放飞课堂这一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 链接特征,放飞课堂
从现行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是其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能发现,这一教学法对北师大教材比较适用,尤其在导入新课环节。但是情境的创设不能总是让“笑笑”与“淘气”出来说事儿,否则,六年之后,学生们对这两个卡通人物恐怕会“深恶痛绝”。而且教师也絕不能随意设计一个情境导入新课。笔者认为,这一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充分认识在教材编排体系中,本课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联系该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或者在上节课中生成的知识生长点来设计导入情境,这样既能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即能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
如:张齐华老师在《圆的认识》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在一个信封里装入圆以及学生在这节课以前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辨认,然后问:“同学们能不能从各种图形中把圆摸出来?你觉得有难度吗?”感受圆与其他图形有怎样的区别,这一环节的设计,并不像有些示范研讨课那样过于追求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境创设,而是在富于数学趣味的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同时,很好地链接了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让学生分辨出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的本质区别:其他图形都是一种直线图形,而圆是一种光滑的曲线图形。既让学生归纳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很好地认识了新知的本质特征,更为今后学生对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这一模块知识的完整建构夯实了基础。这样的情境应该正是我们“链接式”教学应当倡导的方向,让学生在链接特征的过程中,优化情境,放飞课堂。
二、 链接学科,放飞课堂
新知的学习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影响其对后续教材的学习水平。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已学知识视为新知识的停靠点或生长点。当学生发现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时,他们的理解会深刻并且牢固。
如:学习新知部分,在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了在圆中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这些问题后,张齐华老师介绍了古代与圆相关的一些典籍记载(不局限于数学)如:圆,一中同长也;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等。同时介绍了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按张齐华老师的说法,这是数学文化,但是从我们“链接式”教学的角度去看,这正是重视具有相同思维品质、价值体系的,不同学科知识间联系的最好例证。
三、 链接新旧,放飞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环节,对于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点的理解、接受的基本情况,对本课时教育任务完成的基本面有了大致了解,可及时吸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及时进行补缺补漏。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有没有达到学习要求,有些问题在听课时还不容易暴露,但当进行习题解答时,学生就会感到自己领悟得还不够透彻,独立应用所学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欠缺。而在“链接式”教学中,练习还可以增加一个功能,通过教师对练习的精心设计,有机渗入一些与新知与旧知相关联的练习,能让学生明白新知是由哪些学过的知识发展而来的,原有知识对新的知识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因此,“链接式”教学的练习设计是新、旧知识间互为关联、支撑的统一体。 如:张老师在《圆的认识》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体验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每个图形旋转后,每个顶点的活动轨迹均能形成一个圆),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这一练习的设计,巧妙地把新知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使用直线工具或轴对称图形的原理来画出一个圆。而且,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同时,帮助学生把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
又如:在认识了圆的半径与直径之后,张齐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1. 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2. 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与交流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的一些特征。同时,又对前面已学知识进行深加工,挖掘出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到这部分知识只是对已学知识的再学习,并不把本课新知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进行学习,能始终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尤其在一些后续教材的学习内容,如能用好已學知识,在旧知上找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从而达链接旧知,放飞课堂的目标。
四、 链接生活,放飞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链接式”教学中,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链”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如:学习了《厘米》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回家量一量家具和电器的长是多少厘米,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爸爸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并比一比家里谁最高?再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让学生去购物,并记录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等等。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真正做到了链接生活,放飞课堂的终极目标。
总而言之,“链接式”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师要有一种整体的教材、教学观,强调把数学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能够站在整个小学学段的宏观高度上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思绪,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王周闽.我对“链接式教学”的提出与几点思考.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4]张齐华.大爱无言——回忆和师父张兴华老师共同走过的日子.
作者简介:
黄勇,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桥南小学。
关键词: “链接式”教学;建构主义;放飞课堂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部分,对数学给出了新的定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如果把这句话浓缩成一句话——数学是一种过程。这说明数学不只是一门由众多知识结论组成的科学或者学科,而且是一种过程!这就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当代建构主义者也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链接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链接式”教学不仅重视学科内相同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重视不同学科存在相同思维品质、价值体系的知识间的联系;而且重视学习与做人的联系。因而,我觉得若能很好地用好“链接式”教学,就能从另一个角度让数学课堂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理想的境界,进而走向“至境”。但是,“链接式”教学准确来说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不是教学手段,而是强调教师形成一种更高的教学意识或思想,是一种教育理念,而这种理念必将践行于每堂课的教学中。笔者观摩了张齐华教师执教的一节《圆的认识》,对“链接式”教学有了更深层的感触,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诠释建构链接,放飞课堂这一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 链接特征,放飞课堂
从现行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是其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能发现,这一教学法对北师大教材比较适用,尤其在导入新课环节。但是情境的创设不能总是让“笑笑”与“淘气”出来说事儿,否则,六年之后,学生们对这两个卡通人物恐怕会“深恶痛绝”。而且教师也絕不能随意设计一个情境导入新课。笔者认为,这一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充分认识在教材编排体系中,本课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联系该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或者在上节课中生成的知识生长点来设计导入情境,这样既能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即能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
如:张齐华老师在《圆的认识》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在一个信封里装入圆以及学生在这节课以前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辨认,然后问:“同学们能不能从各种图形中把圆摸出来?你觉得有难度吗?”感受圆与其他图形有怎样的区别,这一环节的设计,并不像有些示范研讨课那样过于追求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境创设,而是在富于数学趣味的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同时,很好地链接了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让学生分辨出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的本质区别:其他图形都是一种直线图形,而圆是一种光滑的曲线图形。既让学生归纳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很好地认识了新知的本质特征,更为今后学生对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这一模块知识的完整建构夯实了基础。这样的情境应该正是我们“链接式”教学应当倡导的方向,让学生在链接特征的过程中,优化情境,放飞课堂。
二、 链接学科,放飞课堂
新知的学习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影响其对后续教材的学习水平。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已学知识视为新知识的停靠点或生长点。当学生发现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时,他们的理解会深刻并且牢固。
如:学习新知部分,在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了在圆中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这些问题后,张齐华老师介绍了古代与圆相关的一些典籍记载(不局限于数学)如:圆,一中同长也;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等。同时介绍了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按张齐华老师的说法,这是数学文化,但是从我们“链接式”教学的角度去看,这正是重视具有相同思维品质、价值体系的,不同学科知识间联系的最好例证。
三、 链接新旧,放飞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环节,对于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点的理解、接受的基本情况,对本课时教育任务完成的基本面有了大致了解,可及时吸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及时进行补缺补漏。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有没有达到学习要求,有些问题在听课时还不容易暴露,但当进行习题解答时,学生就会感到自己领悟得还不够透彻,独立应用所学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欠缺。而在“链接式”教学中,练习还可以增加一个功能,通过教师对练习的精心设计,有机渗入一些与新知与旧知相关联的练习,能让学生明白新知是由哪些学过的知识发展而来的,原有知识对新的知识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因此,“链接式”教学的练习设计是新、旧知识间互为关联、支撑的统一体。 如:张老师在《圆的认识》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体验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每个图形旋转后,每个顶点的活动轨迹均能形成一个圆),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这一练习的设计,巧妙地把新知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使用直线工具或轴对称图形的原理来画出一个圆。而且,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同时,帮助学生把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
又如:在认识了圆的半径与直径之后,张齐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1. 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2. 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与交流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的一些特征。同时,又对前面已学知识进行深加工,挖掘出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到这部分知识只是对已学知识的再学习,并不把本课新知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进行学习,能始终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尤其在一些后续教材的学习内容,如能用好已學知识,在旧知上找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从而达链接旧知,放飞课堂的目标。
四、 链接生活,放飞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链接式”教学中,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链”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如:学习了《厘米》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回家量一量家具和电器的长是多少厘米,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爸爸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并比一比家里谁最高?再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让学生去购物,并记录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等等。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真正做到了链接生活,放飞课堂的终极目标。
总而言之,“链接式”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师要有一种整体的教材、教学观,强调把数学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能够站在整个小学学段的宏观高度上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思绪,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王周闽.我对“链接式教学”的提出与几点思考.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4]张齐华.大爱无言——回忆和师父张兴华老师共同走过的日子.
作者简介:
黄勇,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桥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