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ibull分布的高温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其验证

来源 :岩土力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ming33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在高温环境下的岩石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劣化进而导致岩体稳定性降低,因此研究高温作用下岩石的本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有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引入Weibull分布函数和热损伤变量,在微元体强度服从Mohr-Coulomb(简称M-C)准则的条件下,建立了高温作用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确定了参数表达式.验证阶段首先与文献中的理论曲线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采用不同温度条件下(25、80、100、150℃)砂岩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高温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理论曲线与文献中的理论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体现了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模型理论曲线与砂岩三轴试验曲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说明本构模型能够反映出砂岩的破裂应力-应变过程,能够体现出模型的适用性,且本模型不包含非常规力学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研究成果可为高温热处理岩石力学的相关计算与数值模拟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技术从理论研究走向工业应用甚至民用领域,不仅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更激发了对教育系统变革的强烈诉求。为回应全球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国内外高校纷纷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代表了两种特色模式,前者建立了专深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后者建立了跨学科的“人工智能+X”本科专业。两者均表现出专业特色突出、目标清晰,课程结构模块化、能力要求多样化,课程内容立足基础、注重交叉、面向应用的特点。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立足新人才、
传递系数显式解法与隐式解法在设计表达式、抗滑力定义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造成两种方法的稳定系数(安全系数)K及拟设工程的抗滑力Pn存在争议.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实例对比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