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节课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5071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我到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做研修员,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听课。从2012年9月到2013年的12月,我总计听课超过150节。在听课过程中,我做了一些笔记,后来又把这些笔记整理归纳下来。我很想有机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过程中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操作,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何设计一节课呢?我个人认为要遵循八个“有”:第一,有输入;第二,有输出;第三,有思路;第四,有主线;第五,有逻辑;第六,有层次;第七,有梯度;第八,有升华。
  小导入,大学问
  在“输入”之前,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有导入环节的。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快地了解本节课即将讨论的话题,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对本话题的背景知识。导入一般要遵循直接、快捷的原则,一般一到三分钟即可。例如:有位高一的老师讲Marco Polo那节课,在导入马可 · 波罗这个人物的时候,他用了一张马可 · 波罗游记中人物交流的照片,结果他导入的过程花了很长时间。为什么?因为他不太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情况,学生对这幅图片不熟悉,不明白,从而就不会达到他想要的结果。评课时我对他说,“你可以再换一张图片试试?”后来他就换了一张典型并且学生熟悉的马可 · 波罗的人物图片,实践后他反馈说比第一次的导入快很多。所以教师在选择材料做导入的时候,是非常有讲究的。在听同期马可 · 波罗这节课,有的老师不是从人物,而是从食品、文化的角度去导入,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当然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导入环节的时间,那应该是有目的地服务于课堂,是为后面的活动做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有输入,有输出
  谈到“有输入”,其实我更想说的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有输入”,“有输出”,这两个环节有必然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输入”,就很难达到想要的“输出”。那么如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一些设计。教学中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要搭好台阶,而且对不同的学生要给不同的台阶,然后逐步生成老师所要达到的结果——学生能在课堂当中获取知识,并且能够产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习在课堂中发生是每位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要牢记在心的原则。那么“输入”与“输出”到底是什么关系?“输入”与“输出”应该如何匹配?下面我举一个一所学生水平一般的学校的课堂实例:National Hero(《航天英雄杨利伟》)那节课。老师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完这节课,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词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谈论杨利伟和spaceship发射的情景。就这样一个目标,这位老师一步步的落实还是很到位的。比如第一个环节,她让学生阅读,读完之后抓取一些必要的信息,让学生去填写。接下来她利用多张图片直观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并找出关键的信息词汇(以动词为主),这个环节的效果是增加了这些词在学生眼中复现的次数,并与上一个活动形成了递进的关系,接着利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再根据前面提供的图片,逐图描述spaceship发射的过程和有关杨利伟的信息。她原定的教学目标就这样通过一层层的输入训练自然地得到实现。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水平非常普通的学生,也能够达到老师设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目标要求。因为这位老师一步一步的铺垫是很到位的,也就是说,要想“有输出”,就必须“有输入”。“输入”应该是为“输出”服务的。如果没有“输入”的过程就想要“输出”,是不现实的。另外,“输入”和“输出”怎么匹配?我个人觉得,从后往前设计会比较有效。如果按照常规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设计,可能到最后未必能够达到想要的结果。这样,老师就有可能会重新改变对结果的设计,或者生拉硬拽地达成这个结果,显得比较牵强。要想让结果顺畅地、自然地出现,那就要先想好“输出”的结果是什么,然后由此往前设计整个过程、思考一步步应该怎样生成和推进的。这样的话,我想“输入”和“输出”的匹配是能够自然达成的。“输出”的形式是多样的,复述、讨论、写作等都是可行的。呈现的方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两人、四人、多人一组的形式。
  有思路,有主线,有逻辑
  我认为要想设计一节课,教师自己头脑要清楚,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清楚是指自己对这节课要清楚,对外语教学的规律要清楚,对课堂活动的组织设计要清楚。不管是常态课还是研究课,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有课前的设计。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自己打开凑好的PPT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把这十几张或更多的PPT展现完了就算完成任务了的。另外,设计一节课,必须要有一条主线,可以是以知识为主线,也可以是以情感为主线,教学设计及活动要有不断围绕这个线索逐步展开、递进、升华的过程。
  再者就是要“有逻辑”。我们可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或是听课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这样有利于设计者本身对“逻辑”的关注。如果教师本人都不清楚这节课在做什么,即便学生跟着你走也是被动的,如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忙忙活活了一节课,那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呢?如果教师自身对教学设计逻辑清晰,听课的人也就自然能明白。试想,遇到专家评委听课,即使听课者没能四十分钟全程精力集中在这节课上,也能在有一条主线、有思路和有逻辑的课堂中感受到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有梯度,有层次,有升华
  梯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比如我们设计阅读课型的时候,老师们常常喜欢用一些如“true or false”或“match the paragraphs with the titles”等练习形式。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这种练习形式并不是特别实用、有效,我们就要思考:这样的练习形式还要不要用?如果要用,怎么用?用多少?如果不合适,有没有适当地去改变、改编,而不是全盘照搬?有的老师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就做书上提供的“true or false”练习,在订正答案的时候,有的学生站起来蹦出一个单词 “true”,当有学生站起来说 “false”时,老师可能会问:“Where is the mistake? Please help me to correct the sentence.” 学生就会把修正后的词说出来。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这个练习意义和效果并不大。如果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核心内容设计一些可做正误判断的句子,老师读句子,学生听后并判断,通过重复正确的句子和把修正后的句子表述出来的形式完成这个任务,效果就会不一样。我认为,不论是阅读课还是其他课型,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在课堂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听,让学生说。如果仅仅让学生蹦出几个单词则意义不大。关于“match”这样的练习,如果仅仅完成一一对应的任务并不难,但是很难判断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这个阅读策略。如果设计成有多余选项或有干扰性的选项,类似中考题型的“五选四”和高考中的“七选五”题型,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也需要学生有理解和判断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学生得出答案即是对内容做了正确的理解。还可以设计成让学生给每个段落找大意,这是我们阅读中的一个技能训练,让学生来归纳总结这一段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有老师的引导,有学生的实践,慢慢地学生就知道怎么去寻找核心词,怎么去归纳和总结。学生技能提升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某个设计任务的完成。看似课堂挺热闹,练习形式挺多样,但实际效果没有就不要做。
  从层次和梯度上来讲,练习的内容、形式、顺序,也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就没有兴趣和信心继续学习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层次和梯度是很重要的。对于问题的设置,也是要遵循从易到难,由低到高这样一个规律。如高一年级的一节听力课。老师设计的任务之一是学生听完一段材料后,把整段信息写出来。试想,我们老师自己能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听并完成这个任务?如果把任务进行分层设计,先让学生听完第一遍,完成以动词为主的空白;再听第二遍,完成以名词为主的空白;最后有必要可以再听一遍,达到对全部信息的完整理解。总之,老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有任务性,则完成任务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升华部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我的理解是,缺乏文本情感的操练是机械的,缺少文本知识的情感体味是空洞的。我们对于教材文本,不是不用,而是要有效使用并尽量用好。如我们高二年级的一节研究课,主题是在阅读中理解和讲授语法现象——虚拟语气。老师是利用教材文本梳理文章的信息,从而引出对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的体会和理解。老师是用这样三句话来结束这节课的:1. Regret doesn’t remind us that we did badly. It reminds us that we can do better. 2. To regret deeply is to live afresh. 3. Make the most of your regrets.)。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个升华是非常自然、贴切和到位的。我个人认为,“升华”得越自然越生动,就会越真实越有效。
  对于一节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设计活动层次。有训练,有培养;有过程,有结果,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要遵循的理念。教师需要智慧,一节成功的英语课,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课;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做中学”,无论是“做”什么,都应该是快乐地做,要让学习在课堂中发生。
其他文献
你总说你走错门了。我讨厌你总是用这样的借口,用那缓慢而又笨拙的开门声,扰乱了门内的我的学习和生活。当我用恼怒而不耐烦的眼神猛然回击时,便像刺破了你的谎言似的,让你倏
管理的核心是素养,素养就是所有员工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相互协作才能成功,强调物品及时归位及时补充利他利己的理念,只有全员素质的提高,各项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男护士在不同发展时期的职业定位管理,在准确测量男护士职业锚类型的基础上,应针对其职业定位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将有助于护理学科的快速全面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