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IE是Newspaper In Education(报纸与教育工程)的缩写,指报纸与学校、社区及家庭协作并共同参与,将报纸作为教学材料和工具,参加各类科学及社会学习,用以提高读者综合素质及各学科水平的一项活动。NIE的目标是,帮助读者通过阅读来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判断思考能力;为教师、学生和家庭提供经济、高效、丰富、有趣的课内外教学材料,用以提高学生在社会和自然科学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世界NIE专家将其称为“鲜活的教科书”,“架起学生课堂教育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报纸,促进学校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而且可以为报纸培养未来潜在读者,也扩大了报纸的现实发行量,所以是个双赢策略。NIE工程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有“档案记录报”之称的《纽约时报》开始,短短三四十年间,各国报业纷纷仿效,到目前,全球共有50多个国家开展了NIE工程。
美国各报纸的NIE工程开展情况
根据美国报纸协会(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统计,在美国几乎所有发行量在5万份以上的报纸和大多数发行量在1.5万到5万份之间的报纸都开设了NIE工程。
在美国,NIE做得最好的当推《纽约时报》。该报专门设立两个部门负责此事,一个叫“下一代部”(Next Generation Department),还有一个叫做“学校部”(School and College Department)。“下一代部”专门负责策划和设计,并编印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材料,与课堂教育相配合。《纽约时报》每周出版一期刊物配合学校的时事和法律教育,使读报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时还将一些学校配合时事的作文编成专辑随报送往各校。“学校部”则负责报纸在学校的发行,分别针对大学、高中、初中和捐助人。捐助人就是同意以折扣购买报纸送往学校的个人、团体和企业。如今,该报在美国大中学校的发行量已经达到95000份,其中至少10所州立大学的新生被要求订阅该报。
即使像《华尔街日报》这样专业性很强的报纸,也将NIE工程做得很好。该报不仅向大中学生优惠提供半价的报纸及其电子版,还设立专门机构精心编辑出版每月一期的“课堂版”(Classroom Edition),随大报向学生免费赠送。“课堂版”内容立足本报特色,深入浅出,将日常生活与金融理财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随着这份“课堂版”送到教师们手中的还有一份16开12页的教师辅导读物《教师指南》(Teacher Guide)。该读物提供了“课堂版”封面故事的内容提要、关键段落、文章主题、难题解答和教师提示等,还有针对主要文章的练习题和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等。《华尔街日报》的NIE工程在全国4500所高中实施,占26000所高中的17%。该报目前在校园的读者高达75万人。
全美发行量第一的《今日美国》从1997年起开展NIE工程,当初只在高中开展,后来也扩大到高等院校,目前在大中学校的总发行量约10万份。东部老牌著名报纸《费城问询报》则把重点放在中小学,平日刊发行量的2.5%和星期天刊的1.2%发往各校,其中大多数发往小学和初中,提供大量的教学辅助材料。
全美排行第五的《华盛顿邮报》也有针对小学生的儿童专版《儿童邮报》(Kids Post),版式花哨热闹,内容琳琅满目,每周出版5次。《波士顿环球报》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六个州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在当地学校有近2万份的发行量,其中绝大多数在中学。分管发行的副总裁雅丝曼·娜米妮说:“我们花很大精力将报纸介绍给在校的年轻读者,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报纸的未来。”
长岛《新闻日报》也被认为是全国NIE做得最好的报纸之一。该报每周二、周四和周五在报上刊出名为《学生简要新闻版》(Student Briefing Page on News)的彩色教育专版,向学生解读当前重要或有趣的新闻,很受师生欢迎。另外,还开辟有《历史上的长岛》知识性专版。同时也设立了一个专门部门来推进NIE工程,这个部门负责编发学生专版和其他辅助材料。该报每天向学校发行的报纸大约有12000份。
《纽约邮报》每周向纽约市的学校发行5万份报纸。每周三在报纸中开辟一个整版的《课堂版》(C1assroom)面向中学生;派专门人员与学校联系,听取教师们的意见;把报纸上的文章集结出版;在网上设立“学习中心”目录,为学生提供课程计划。
《洛杉矶时报》也有一个十分实用的NIE项目,每月单独出版面向学校师生的教育专刊,同时除周六外,每天在报纸上开辟小学生专版。大约每天有4万名教师使用该报参与教学,也为报纸带来了至少35000份的额外发行量。
据美国报纸协会统计,目前,美国共有约1000家日报定期开展NIE工程。这些报纸向全国106000所学校提供报纸,有381000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报纸提供的内容辅导学生。由于报纸在学校的发行都是赞助人帮助学校支付半价甚至全价的订报费,所以都是有价发行,可以列入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美国报纸发行稽核局的简称)的统计范畴,算作报纸的发行量,所以越来越多的报纸加入了NIE工程行列。
美国报纸开展NIE工程的原因
经济方面的原因。美国报业开展NIE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最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报的销量在下降,尤其是那些发行量大的报纸。美国报纸销量的黄金时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年,到1947年达到顶峰。据1996年出版的《传媒与美国》(Press and America)称,1947年仅纽约6家日报的星期天刊期发行量就达到1010万份,这个数字比2001年美国十大星期天刊的期发行总量(约970万份)还要多。当年纽约《每日新闻》的晨刊发行量达240万份,如今全国没有哪份报纸能达到这个数。即使到1990年,美国有5家报纸的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如今超过这个数的只有3家,即《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而纽约《每日新闻》的期发行量也跌至71万份。
从2000年第四季度起,美国的报业经济就表现得很不景气,不少报纸的广告收入已出现负增长。如《纽约时报》2000年12月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000万美元,减幅达8.9%。2001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全面下跌,低至近60年来最低点。同时,报纸的发行量也以每年约1%的速度下滑。据2007年5月8日美国报纸发行稽核局的数据表明,美国各大报纸发行量的跌幅从1%到8.5%不等,跌幅最大的是《旧金山纪事报》,达到了15.6%。
面对经济衰退,各报业纷纷采取措施,除了不提高薪金待遇和大幅裁员外, NIE工程则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尽管《纽约时报》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NIE工程时并没有受到电子媒介的冲击,最初的目的只是想以该报强大的文化科技教育内容影响下一代,同时为自己培养未来读者,可以说是居安思危,但是,现在西方报业开展的NIE工程的确是为了应对现在销量下滑的局势,不仅为报纸培养了潜在的读者,也扩大了报纸的现实销量。《纽约时报》的前总编辑豪厄尔·雷恩斯(Howell Raines)曾说:“NIE的目的就是使年轻人从学校起就成为我们的读者。我们希望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习惯阅读《纽约时报》,毕业后成为我们的订户或稳定读者。”
文化方面的原因。美国传媒学者将报纸销量减少原因归结为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文本的阅读群体正在逐渐减少,而美国又是一个非常重视阅读的国家。在美国社会智囊们看来,文本阅读的兴趣反映出社会大众的基本文化水准。如今年轻读者开始远离报纸这样一个最大众化的文本阅读材料,自然引起政府、教育界及社会学家的不安,于是,全美许多报纸将NIE工程作为培养未来潜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战略手段。
读者群方面的原因。有资料表明,美国报纸的读者人数占美国成人数的比例在逐年下降。1970年,美国读报人数占美国成人数的77.6%,1980年是66.9%,1990年为62.4%,2000年则下降到55.1%。而且在读者的结构方面也发生了危机,即读者群的年龄老化问题。由于网络等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年轻读者越来越远离报纸。一项调查表明,报纸阅读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在45岁以上,其中最忠实的读者则超过了65岁。所以,报纸必须通过NIE工程来同其他媒体争夺年轻读者。
美国NIE工程的特点
综观美国NIE工程,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各报纸根据自己的内容定位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二是形式多样,版面活泼,充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是校园栏目,有的是教育版,有的是课堂版;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信息和娱乐服务;四是报纸的NIE版面都没有广告效益,只在营销策略上采取捐助人的办法,即报纸先由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的捐助人买下,然后报社根据资助额的多少,将报纸或电子版按一定的折扣发往学校的公共场所。
美国NIE工程对我国报业的启示
NIE这一国际上普遍认同并已成功运行数十年的传媒与教育产业协作、双赢的经营模式在我国尚属空白。有的或稍有涉足,但没成体系。如曾由于国家报刊整顿被停刊的《南山日报》就曾推出过每期八版的《21世纪教育报道》周刊,得到了辖区十几万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同。上海的《新闻晨报》从2004年开始探索NIE工程,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慢慢有了一些雏形。但更多的报纸只是将教育新闻糅合在国内新闻或地方新闻中。有的是开辟了教育专版,但这种教育专版与国外的NIE有着明显的不同,仍是作为新闻在处理,没有让报纸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中国开展NIE工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需求。
报业市场的需求。我国是一个报纸消费大国,绝对的人口优势给报纸带来了巨大的读者市场和广阔的潜在报业发展空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和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纸质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报纸上获取信息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从2005年起,我国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增长都进入了一个“拐点”时期。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媒介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凭借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新闻资源优势,不可避免地同我国媒体争夺国内媒介市场。面对这种情况,报纸开展NIE工程,从学生抓起,积极争取年轻读者和潜在市场,扩大发行量,将是一个非常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报纸社会功能实现的需求。报纸作为新闻舆论机构,对社会公众具有教育的责任。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往往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态度,甚至影响着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报刊对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素质的提升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在校学生又是思想最活跃的年轻群体,他们的思想和作为必然会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报纸开展NIE工程,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教育市场的需求。中国人口众多,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就达3.6亿。在国家普遍重视教育、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教育资源非常缺乏。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发展迅速,教育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如果开展NIE工程,充分发挥报纸的教育功能,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缓解教育压力,而且能够与国家的“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战略相配合,提高教育质量。
报纸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目前各报纸的竞争中,普遍存在跟风、信息渠道单一、内容同质化、读者流失等恶性竞争现象。如果开展NIE工程,将可以通过报纸与教育资源的整合,根据报纸特色提供教育方面的差异化,培养不同的潜在读者,形成媒介生态位,实现各报纸之间的良性竞争。
在我国,报纸受众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日本有3份报纸的订数超过1000万,而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却没有一份报纸的发行量超过500万份,这表明我国的大众文化水平较低。如何使报纸真正成为促进国民大众文化水平提高的工具,经受住网络媒体的挑战,NIE工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既培养了青少年的读报习惯,引导青少年的读报倾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报纸培养了稳定的受众群和受众源,保持报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吴飞:《多重危机中的美国报业应对政策》,载《新闻大学》,2004?穴春季号?雪。
3.赵金红:《美国报纸的NIE工程》,载《新闻传播》,2004(2)。
4.赵中颉、杨豪:《NIE工程:报纸参与教育》,载《今传媒》,2006(4)。
5.黄璜:《从美国、新加坡和我国三家报纸看NIE工程》,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2005-02-03。
6.余可丽:《英美报纸如何吸引年轻读者》,http://media.people.com.cn,2005-06-15。
7.《中美报纸教育特刊之比较》,http://www.ep-china.net,2004-08-09。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美国各报纸的NIE工程开展情况
根据美国报纸协会(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统计,在美国几乎所有发行量在5万份以上的报纸和大多数发行量在1.5万到5万份之间的报纸都开设了NIE工程。
在美国,NIE做得最好的当推《纽约时报》。该报专门设立两个部门负责此事,一个叫“下一代部”(Next Generation Department),还有一个叫做“学校部”(School and College Department)。“下一代部”专门负责策划和设计,并编印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材料,与课堂教育相配合。《纽约时报》每周出版一期刊物配合学校的时事和法律教育,使读报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时还将一些学校配合时事的作文编成专辑随报送往各校。“学校部”则负责报纸在学校的发行,分别针对大学、高中、初中和捐助人。捐助人就是同意以折扣购买报纸送往学校的个人、团体和企业。如今,该报在美国大中学校的发行量已经达到95000份,其中至少10所州立大学的新生被要求订阅该报。
即使像《华尔街日报》这样专业性很强的报纸,也将NIE工程做得很好。该报不仅向大中学生优惠提供半价的报纸及其电子版,还设立专门机构精心编辑出版每月一期的“课堂版”(Classroom Edition),随大报向学生免费赠送。“课堂版”内容立足本报特色,深入浅出,将日常生活与金融理财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随着这份“课堂版”送到教师们手中的还有一份16开12页的教师辅导读物《教师指南》(Teacher Guide)。该读物提供了“课堂版”封面故事的内容提要、关键段落、文章主题、难题解答和教师提示等,还有针对主要文章的练习题和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等。《华尔街日报》的NIE工程在全国4500所高中实施,占26000所高中的17%。该报目前在校园的读者高达75万人。
全美发行量第一的《今日美国》从1997年起开展NIE工程,当初只在高中开展,后来也扩大到高等院校,目前在大中学校的总发行量约10万份。东部老牌著名报纸《费城问询报》则把重点放在中小学,平日刊发行量的2.5%和星期天刊的1.2%发往各校,其中大多数发往小学和初中,提供大量的教学辅助材料。
全美排行第五的《华盛顿邮报》也有针对小学生的儿童专版《儿童邮报》(Kids Post),版式花哨热闹,内容琳琅满目,每周出版5次。《波士顿环球报》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六个州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在当地学校有近2万份的发行量,其中绝大多数在中学。分管发行的副总裁雅丝曼·娜米妮说:“我们花很大精力将报纸介绍给在校的年轻读者,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报纸的未来。”
长岛《新闻日报》也被认为是全国NIE做得最好的报纸之一。该报每周二、周四和周五在报上刊出名为《学生简要新闻版》(Student Briefing Page on News)的彩色教育专版,向学生解读当前重要或有趣的新闻,很受师生欢迎。另外,还开辟有《历史上的长岛》知识性专版。同时也设立了一个专门部门来推进NIE工程,这个部门负责编发学生专版和其他辅助材料。该报每天向学校发行的报纸大约有12000份。
《纽约邮报》每周向纽约市的学校发行5万份报纸。每周三在报纸中开辟一个整版的《课堂版》(C1assroom)面向中学生;派专门人员与学校联系,听取教师们的意见;把报纸上的文章集结出版;在网上设立“学习中心”目录,为学生提供课程计划。
《洛杉矶时报》也有一个十分实用的NIE项目,每月单独出版面向学校师生的教育专刊,同时除周六外,每天在报纸上开辟小学生专版。大约每天有4万名教师使用该报参与教学,也为报纸带来了至少35000份的额外发行量。
据美国报纸协会统计,目前,美国共有约1000家日报定期开展NIE工程。这些报纸向全国106000所学校提供报纸,有381000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报纸提供的内容辅导学生。由于报纸在学校的发行都是赞助人帮助学校支付半价甚至全价的订报费,所以都是有价发行,可以列入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美国报纸发行稽核局的简称)的统计范畴,算作报纸的发行量,所以越来越多的报纸加入了NIE工程行列。
美国报纸开展NIE工程的原因
经济方面的原因。美国报业开展NIE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最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报的销量在下降,尤其是那些发行量大的报纸。美国报纸销量的黄金时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年,到1947年达到顶峰。据1996年出版的《传媒与美国》(Press and America)称,1947年仅纽约6家日报的星期天刊期发行量就达到1010万份,这个数字比2001年美国十大星期天刊的期发行总量(约970万份)还要多。当年纽约《每日新闻》的晨刊发行量达240万份,如今全国没有哪份报纸能达到这个数。即使到1990年,美国有5家报纸的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如今超过这个数的只有3家,即《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而纽约《每日新闻》的期发行量也跌至71万份。
从2000年第四季度起,美国的报业经济就表现得很不景气,不少报纸的广告收入已出现负增长。如《纽约时报》2000年12月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000万美元,减幅达8.9%。2001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全面下跌,低至近60年来最低点。同时,报纸的发行量也以每年约1%的速度下滑。据2007年5月8日美国报纸发行稽核局的数据表明,美国各大报纸发行量的跌幅从1%到8.5%不等,跌幅最大的是《旧金山纪事报》,达到了15.6%。
面对经济衰退,各报业纷纷采取措施,除了不提高薪金待遇和大幅裁员外, NIE工程则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尽管《纽约时报》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NIE工程时并没有受到电子媒介的冲击,最初的目的只是想以该报强大的文化科技教育内容影响下一代,同时为自己培养未来读者,可以说是居安思危,但是,现在西方报业开展的NIE工程的确是为了应对现在销量下滑的局势,不仅为报纸培养了潜在的读者,也扩大了报纸的现实销量。《纽约时报》的前总编辑豪厄尔·雷恩斯(Howell Raines)曾说:“NIE的目的就是使年轻人从学校起就成为我们的读者。我们希望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习惯阅读《纽约时报》,毕业后成为我们的订户或稳定读者。”
文化方面的原因。美国传媒学者将报纸销量减少原因归结为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文本的阅读群体正在逐渐减少,而美国又是一个非常重视阅读的国家。在美国社会智囊们看来,文本阅读的兴趣反映出社会大众的基本文化水准。如今年轻读者开始远离报纸这样一个最大众化的文本阅读材料,自然引起政府、教育界及社会学家的不安,于是,全美许多报纸将NIE工程作为培养未来潜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战略手段。
读者群方面的原因。有资料表明,美国报纸的读者人数占美国成人数的比例在逐年下降。1970年,美国读报人数占美国成人数的77.6%,1980年是66.9%,1990年为62.4%,2000年则下降到55.1%。而且在读者的结构方面也发生了危机,即读者群的年龄老化问题。由于网络等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年轻读者越来越远离报纸。一项调查表明,报纸阅读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在45岁以上,其中最忠实的读者则超过了65岁。所以,报纸必须通过NIE工程来同其他媒体争夺年轻读者。
美国NIE工程的特点
综观美国NIE工程,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各报纸根据自己的内容定位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二是形式多样,版面活泼,充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是校园栏目,有的是教育版,有的是课堂版;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信息和娱乐服务;四是报纸的NIE版面都没有广告效益,只在营销策略上采取捐助人的办法,即报纸先由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的捐助人买下,然后报社根据资助额的多少,将报纸或电子版按一定的折扣发往学校的公共场所。
美国NIE工程对我国报业的启示
NIE这一国际上普遍认同并已成功运行数十年的传媒与教育产业协作、双赢的经营模式在我国尚属空白。有的或稍有涉足,但没成体系。如曾由于国家报刊整顿被停刊的《南山日报》就曾推出过每期八版的《21世纪教育报道》周刊,得到了辖区十几万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同。上海的《新闻晨报》从2004年开始探索NIE工程,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慢慢有了一些雏形。但更多的报纸只是将教育新闻糅合在国内新闻或地方新闻中。有的是开辟了教育专版,但这种教育专版与国外的NIE有着明显的不同,仍是作为新闻在处理,没有让报纸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中国开展NIE工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需求。
报业市场的需求。我国是一个报纸消费大国,绝对的人口优势给报纸带来了巨大的读者市场和广阔的潜在报业发展空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和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纸质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报纸上获取信息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从2005年起,我国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增长都进入了一个“拐点”时期。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媒介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凭借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新闻资源优势,不可避免地同我国媒体争夺国内媒介市场。面对这种情况,报纸开展NIE工程,从学生抓起,积极争取年轻读者和潜在市场,扩大发行量,将是一个非常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报纸社会功能实现的需求。报纸作为新闻舆论机构,对社会公众具有教育的责任。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往往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态度,甚至影响着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报刊对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素质的提升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在校学生又是思想最活跃的年轻群体,他们的思想和作为必然会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报纸开展NIE工程,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教育市场的需求。中国人口众多,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就达3.6亿。在国家普遍重视教育、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教育资源非常缺乏。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发展迅速,教育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如果开展NIE工程,充分发挥报纸的教育功能,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缓解教育压力,而且能够与国家的“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战略相配合,提高教育质量。
报纸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目前各报纸的竞争中,普遍存在跟风、信息渠道单一、内容同质化、读者流失等恶性竞争现象。如果开展NIE工程,将可以通过报纸与教育资源的整合,根据报纸特色提供教育方面的差异化,培养不同的潜在读者,形成媒介生态位,实现各报纸之间的良性竞争。
在我国,报纸受众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日本有3份报纸的订数超过1000万,而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却没有一份报纸的发行量超过500万份,这表明我国的大众文化水平较低。如何使报纸真正成为促进国民大众文化水平提高的工具,经受住网络媒体的挑战,NIE工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既培养了青少年的读报习惯,引导青少年的读报倾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报纸培养了稳定的受众群和受众源,保持报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吴飞:《多重危机中的美国报业应对政策》,载《新闻大学》,2004?穴春季号?雪。
3.赵金红:《美国报纸的NIE工程》,载《新闻传播》,2004(2)。
4.赵中颉、杨豪:《NIE工程:报纸参与教育》,载《今传媒》,2006(4)。
5.黄璜:《从美国、新加坡和我国三家报纸看NIE工程》,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2005-02-03。
6.余可丽:《英美报纸如何吸引年轻读者》,http://media.people.com.cn,2005-06-15。
7.《中美报纸教育特刊之比较》,http://www.ep-china.net,2004-08-09。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