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东焦作窑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kai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作地区烧造陶瓷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的古代瓷窑遗址,当阳峪窑是其杰出的代表,东焦作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处。其他还有王封窑、李封窑、恩村窑、狮涧窑、柏山窑等50多处窑场,陶瓷界将这些窑场称为“焦作当阳峪窑”。
  东焦作窑,又叫矿山窑、姜河窑,因遗址处于东焦作村旧址范围内,故称“东焦作窑”。窑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城区中心,西距西焦作窑约1.5公里,东临焦东路,东北距牛庄窑约3公里,北距当阳峪窑约5公里,南距恩村窑、定和窑约2公里。东焦作窑出土瓷片及残器甚多,流向社会也不少。
  东焦作窑是1996年10月焦作矿山机器厂修建住宅楼施工时发现的,市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两个灰坑,从出土的大量残器及碎片来看,是宋金时期的一处陶瓷窑址。这里的制品与当阳峪窑相比毫不逊色,某些制品甚至更精致美观,特别是绞胎瓷、绿釉及三彩类更为出色,其绿釉颜色亮丽,像翡翠一般,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同期的焦作当阳峪窑其他窑口。
  现将笔者在窑址采集的标本分类介绍如下:
  
  一、绞胎瓷
  
  绞胎瓷是宋金时期焦作当阳峪窑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精美制品。宋代中后期,焦作当阳峪窑继承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工艺传统,并有创新和发展,成功地烧制出了绞胎瓷。这一时期焦作地区烧制绞胎陶瓷的有当阳峪窑、牛庄窑、狮涧窑、恩村窑、店后窑、东焦作窑、西焦作窑、王封窑、柏山窑等。特别是在东焦作窑一个出“元通宝”铜钱的灰坑内,发掘出大量的绞胎瓷残器及残片,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复原。器型有碗、盘、盏、瓶、壶、罐、盆、枕、钵等。花纹多数为褐、白或黑、白两种泥料相绞而成,主要有羽毛纹(图1)、编织纹(图2)、木理纹(图3)、麦穗纹(图4)及各种不规则花纹(图5)等,器表施透明釉。也发现少量施翠绿、墨绿釉(图6)的残片。此外还有一类带有“铁锈花”装饰效果的绞胎品种(图7),它用褐、黑、白三色相绞而成,赭色花纹表面显现耀眼的结晶斑,侧视其光如铁。像东焦作窑绞胎器大量出土的情况,其他窑口似乎还不曾有过。而且绿釉和铁锈花绞胎器,在东焦作窑以外,也未发现有报道,这对认识与研究宋、金、元时期绞胎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焦作窑绞胎瓷的共同特征是釉色光亮,胎坚壁薄,器形规整,有的口沿还镶一道白边,类似黑釉器中的所谓“白覆轮”,盏心有一圈明显的凹痕,器物显然为模压成型。器底有圈足、平底等。经笔者对其进行含水率的测试,基本不吸水。
  
  二、绿釉陶瓷
  
  东焦作窑绿釉陶瓷的装饰工艺有剔、刻、划、填彩。工艺娴熟,釉面光润透明,且显浓淡层次,纹饰洒脱劲健有力。加之浓翠欲滴的釉色,显得极其精美。出土器型以枕、炉为多,还有碗、盘、瓶、壶等日用器物。装饰技法有剔、刻、划、填彩等。绿釉剔、刻、划花是东焦作窑最为成熟的技艺,是繁荣时期的精彩之作。其工艺与白地剔花、黑地剔花工艺一致,只是在剔、刻后的胎体经素烧后,又在花纹间隙填上黑色彩料,最后罩以绿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东焦作窑出土了一件绿釉刻划文字枕(图8),枕面上有92字的宋词《天香慢》。诗文内容为:“世情冷暖人意,尽逐高低,自古常言,相随百步,上有徘徊之意,进人迤逦,退人也须迤逦,好笑伊家,做得有头无尾。 终须待,共整理,又思量,我甚情意,万悔千懊,必竟做得何济,自恨如何,弃得要弃得,除非离眼底,日久月长,消除去里”。此枕腰圆形,长32厘米,宽22厘米,高13厘米。胎砖红色,施翠绿釉,釉下施化妆土,枕面上先用梳形工具篦划出五线并行的边框,框内刻有如上内容的诗词全文,虽然最后小框内缺失文字,可喜的是词牌名和词文完整无缺,不失为一件研究宋词的好资料。焦作当阳峪窑此类绿釉枕甚多,还有“一径二三里,沿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炎炎灰尘路,行人正午稀。初蝉数日起,戏蝶一团飞”,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等诗文枕。
  
  东焦作窑绿釉小型器物种类繁多。如绿釉小壶(图9),高8厘米,底径4.5厘米,腹径6厘米,胎白色,底挖足,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绿釉不到底,直流,绳索状柄,口沿向外翻卷。绿釉人物俑(图10)高7.5厘米,砖红色胎,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翠绿釉。似为女性,坐姿,双手捧荷叶,人物表情端庄肃穆。此外还有一件绿釉狮子残片(图10)。其他还有绿釉剔花枕(图11)、绿釉划花枕(图12)等残片。
  
  三、三彩陶瓷
  
  东焦作窑的三彩陶瓷制品是最为出色的品种之一,不仅品种多,且装饰题材丰富,工艺技法高超,纹饰繁复华丽。其纹饰主要以牡丹、芍药、莲花、菊花等各种花卉为主,亦见鱼、鸭、鸟兽等。装饰技法以三彩剔花(图13),三彩刻、划花(图14)较为多见,亦有素三彩及模塑(图15)及三彩印花(图16)等。均以黄、绿、白三色为基调,具有宋、金三彩特征。东焦作窑还出土有三彩剔、划填黑的器物标本,这可能就是当年陈万里先生考察当阳峪窑址时所见到的所谓多色釉剔划花品种吧(图17、18)。
  
  笔者收藏的一件三彩刻、划花兔纹花口瓶(图19)残件,很有特色,瓶高28厘米,腹径13厘米,口径9.5厘米。胎砖红色,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翠绿釉,前后各刻划一只兔子,前兔为黄色,后兔为白色,两侧刻划花草纹,下刻海水卷浪纹,中以两道弦纹相间,圈足外撇。鸭纹碗则为残片(图20)。
  
  四、黑釉瓷
  
  东焦作窑的黑釉制品同样精美,不亚于传统认定的有“河南天目”之称的焦作李封窑的天目瓷。东焦作窑的黑釉瓷像墨玉般黑亮油润,真正是达到了“黑如漆”的地步,笔者收藏的黑釉器物有:
  黑釉碗一件(图21),高6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5.6厘米。胎呈灰黑色,圈足,碗内底有涩圈,涩圈内有四个支钉痕,可能为金元时期制品。外施黑釉不到底。涩圈内及露胎处为灰黑色,这是其他窑口所不见的。此碗为撇口,其他还有折沿、葵口、花口等。
  黑釉盏一件(图22),高3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2.8厘米。盏为白色胎,圈足,有涩圈,外施黑釉不到底,口沿呈酱黄色。此类制品多,变化丰富,可能与宋代斗茶习俗有关(图22)。
  黑釉兔毫碗一件(图23)。宋代兔毫盏较常见,而像此件口径在18厘米以上的大碗却少见。胎色细白坚硬,胎体厚重大气。圈足,釉色光亮,口外撇,碗口为酱色,往下渐变为黑色,至碗底黑亮如漆。兔毫呈蓝、紫、黑三色相间,与秀丽的南方建盏相比,此碗庄重大气别有风韵。
  总之,东焦作窑是北方宋金时期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品种丰富多彩、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其清新简明的艺术风格极具魅力。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可确认的女贵族墓有四座,出土文物丰富,现择其中的组合佩饰介绍如下:    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图1)出自国君夫人墓。  一组,90件颗。以1件人龙合纹佩,6件束绢形佩相间,83颗红色或桔红色玛瑙珠,呈双行相间串系而成。本组合项饰联缀方法如下:以人龙合纹佩为结合部,6件束绢形佩之间以双行玛瑙珠相间,每行玛瑙珠少则3颗,多则12颗不等。本项饰结构严谨,6
期刊
为展示陕西丰富多彩的收藏品资源,充分展现十三朝古都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进一步搞活文化艺术品市场,树立陕西文化大省的形象,推动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授权陕西省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合作,在国庆期间联合推出《鉴宝》“走进陕西”大型收藏品鉴赏节目。  《鉴宝》“走进陕西”大型活动自7月30日在陕西省电视台召开新闻发布会后,很快在全省范围展开了宝物的征选活动,得到陕西省各级文物部门、
期刊
手卷,又称长卷、图卷,是中国书画的一种传统装裱形式,由古代卷轴式书籍演化而来。古代书籍的“卷轴”形式,虽后来被淘汰,却在书画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古代书画手卷始于何时,笔者无法考证,然著录最早的画卷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似无可疑。依此推算,手卷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700年以前。   在中国书画的装裱中,手卷是一种以横幅展示的形式,因不便悬挂,只能置于案头展赏,边展开,边观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策划·统筹:董凡 执行:小适    据《收藏拍卖导报》2006年3月9日记者刘跃珍的《两会代表委员把脉书画市场起伏跌宕》称:“暴涨、井喷、飘红,成为近一时期中国书画拍卖市场上的高频词语。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年共有450场中国书画拍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地24家主要拍卖行的春拍中,共推出中国书画作品近两万件,总成交额为30多亿元。甚至有藏家表示,2005年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市
期刊
在千姿百态的古陶瓷器型中,小口、短颈、丰肩、修腹、敛胫的梅瓶,可说是最具东方神韵的陶艺器型了。由于梅瓶造型俊美挺拔,轮廓线圆润流畅,在很长时间内就一直是中国传统的瓶类器型之一。梅瓶定型于宋(时称经瓶,即酒瓶),历元明清各代,虽造型略有变异,但轮廓不变,特征未改,深受人们喜爱。  1980年秋,赣中高安市锦江南岸的一处元代窖藏,出土了元代珍瓷240件(清理时为239件,后追回散失的一件),其中发现元
期刊
中国的瓷器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瓷,瓦之坚者也”。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洛阳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制陶的过程中,对于烧陶的原料开始有意识的选择,早在夏末商初已会制作白陶、白陶等酒器,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据考古发现商代已能烧制瓷器,只不过其制造工艺还比较原始,所以把它们命名为“原始瓷器”,因为这些原始瓷的釉色比较接近以后青瓷,故亦称原始青瓷。西周时期青瓷器已烧制得相当精细了。洛阳西周墓先后出土西周时
期刊
盛夏的京城稍显闷热,中国美术馆展厅内的淡淡墨香给这个8月平添了些许清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在厦门复文美术馆和厦门当代置业集团的强力支持下盛大开幕,379幅画作分别在5个展厅里展出,吸引了不少业界人士和书画爱好者的目光,以至于美术馆门前一度排起了购票的长龙。    据了解,中国美协自1993年开始举办的全国中国画展,其学术性、权威性和影响力在近年来林林总总的画展中尤为突出
期刊
说到民国瓷器,有人常以质粗釉差、青花泛蓝、彩瓷磨损、款识无力、有形无神等概括之,却很少去认真研究浅绛彩、新粉彩瓷以及“珠山八友”等绘瓷名家的精细之作,实感遗憾。  民国瓷器比起前清,可圈可点的独到之处就是彩绘瓷,它在民国制瓷业沉闷黑暗的夜空中,像一颗闪耀夺目的明星。民国彩绘瓷的题材多以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等中国画内容为主,与传统彩瓷的图案纹样不同。浅绛彩瓷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最早
期刊
纵览新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笔者注意到一枚央行1995年发行,沈阳造币厂铸造,面值3元的“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组领衔纪念银币”,疑为内容有误,现不揣冒昧,附上照片及鉴定证书(复印件),并撰文与大家商讨。  笔者认为,该银币背文“长城的修建,公元前一世纪”甚为不妥。经查询《辞海》、《辞源》、大中学教材、上网浏览并向史学人士讨教,早已公认的看法是,最早有文字记录的长城为春秋时楚国所建。《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
期刊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云龙纹“春寿”铭梅瓶(图1),在古陶瓷界享有盛名。据北京马希桂先生在《中国青花瓷》一书中统计,“同类型的‘春寿’款瓶,传世的只见四件,两件存国内,两件流散于日本和英国”。收藏于日本的“春寿”瓶,还保留了一个完整的青花盖(图2),使我们得以观其全貌。  这类“春寿”梅瓶的年代,一般有元代和明洪武两种说法。而对于“春寿”二字的含义,则鲜有学者深入考证,亦有持元代说者认为“春寿”二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