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作地区烧造陶瓷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的古代瓷窑遗址,当阳峪窑是其杰出的代表,东焦作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处。其他还有王封窑、李封窑、恩村窑、狮涧窑、柏山窑等50多处窑场,陶瓷界将这些窑场称为“焦作当阳峪窑”。
东焦作窑,又叫矿山窑、姜河窑,因遗址处于东焦作村旧址范围内,故称“东焦作窑”。窑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城区中心,西距西焦作窑约1.5公里,东临焦东路,东北距牛庄窑约3公里,北距当阳峪窑约5公里,南距恩村窑、定和窑约2公里。东焦作窑出土瓷片及残器甚多,流向社会也不少。
东焦作窑是1996年10月焦作矿山机器厂修建住宅楼施工时发现的,市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两个灰坑,从出土的大量残器及碎片来看,是宋金时期的一处陶瓷窑址。这里的制品与当阳峪窑相比毫不逊色,某些制品甚至更精致美观,特别是绞胎瓷、绿釉及三彩类更为出色,其绿釉颜色亮丽,像翡翠一般,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同期的焦作当阳峪窑其他窑口。
现将笔者在窑址采集的标本分类介绍如下:
一、绞胎瓷
绞胎瓷是宋金时期焦作当阳峪窑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精美制品。宋代中后期,焦作当阳峪窑继承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工艺传统,并有创新和发展,成功地烧制出了绞胎瓷。这一时期焦作地区烧制绞胎陶瓷的有当阳峪窑、牛庄窑、狮涧窑、恩村窑、店后窑、东焦作窑、西焦作窑、王封窑、柏山窑等。特别是在东焦作窑一个出“元通宝”铜钱的灰坑内,发掘出大量的绞胎瓷残器及残片,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复原。器型有碗、盘、盏、瓶、壶、罐、盆、枕、钵等。花纹多数为褐、白或黑、白两种泥料相绞而成,主要有羽毛纹(图1)、编织纹(图2)、木理纹(图3)、麦穗纹(图4)及各种不规则花纹(图5)等,器表施透明釉。也发现少量施翠绿、墨绿釉(图6)的残片。此外还有一类带有“铁锈花”装饰效果的绞胎品种(图7),它用褐、黑、白三色相绞而成,赭色花纹表面显现耀眼的结晶斑,侧视其光如铁。像东焦作窑绞胎器大量出土的情况,其他窑口似乎还不曾有过。而且绿釉和铁锈花绞胎器,在东焦作窑以外,也未发现有报道,这对认识与研究宋、金、元时期绞胎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焦作窑绞胎瓷的共同特征是釉色光亮,胎坚壁薄,器形规整,有的口沿还镶一道白边,类似黑釉器中的所谓“白覆轮”,盏心有一圈明显的凹痕,器物显然为模压成型。器底有圈足、平底等。经笔者对其进行含水率的测试,基本不吸水。
二、绿釉陶瓷
东焦作窑绿釉陶瓷的装饰工艺有剔、刻、划、填彩。工艺娴熟,釉面光润透明,且显浓淡层次,纹饰洒脱劲健有力。加之浓翠欲滴的釉色,显得极其精美。出土器型以枕、炉为多,还有碗、盘、瓶、壶等日用器物。装饰技法有剔、刻、划、填彩等。绿釉剔、刻、划花是东焦作窑最为成熟的技艺,是繁荣时期的精彩之作。其工艺与白地剔花、黑地剔花工艺一致,只是在剔、刻后的胎体经素烧后,又在花纹间隙填上黑色彩料,最后罩以绿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东焦作窑出土了一件绿釉刻划文字枕(图8),枕面上有92字的宋词《天香慢》。诗文内容为:“世情冷暖人意,尽逐高低,自古常言,相随百步,上有徘徊之意,进人迤逦,退人也须迤逦,好笑伊家,做得有头无尾。 终须待,共整理,又思量,我甚情意,万悔千懊,必竟做得何济,自恨如何,弃得要弃得,除非离眼底,日久月长,消除去里”。此枕腰圆形,长32厘米,宽22厘米,高13厘米。胎砖红色,施翠绿釉,釉下施化妆土,枕面上先用梳形工具篦划出五线并行的边框,框内刻有如上内容的诗词全文,虽然最后小框内缺失文字,可喜的是词牌名和词文完整无缺,不失为一件研究宋词的好资料。焦作当阳峪窑此类绿釉枕甚多,还有“一径二三里,沿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炎炎灰尘路,行人正午稀。初蝉数日起,戏蝶一团飞”,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等诗文枕。
东焦作窑绿釉小型器物种类繁多。如绿釉小壶(图9),高8厘米,底径4.5厘米,腹径6厘米,胎白色,底挖足,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绿釉不到底,直流,绳索状柄,口沿向外翻卷。绿釉人物俑(图10)高7.5厘米,砖红色胎,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翠绿釉。似为女性,坐姿,双手捧荷叶,人物表情端庄肃穆。此外还有一件绿釉狮子残片(图10)。其他还有绿釉剔花枕(图11)、绿釉划花枕(图12)等残片。
三、三彩陶瓷
东焦作窑的三彩陶瓷制品是最为出色的品种之一,不仅品种多,且装饰题材丰富,工艺技法高超,纹饰繁复华丽。其纹饰主要以牡丹、芍药、莲花、菊花等各种花卉为主,亦见鱼、鸭、鸟兽等。装饰技法以三彩剔花(图13),三彩刻、划花(图14)较为多见,亦有素三彩及模塑(图15)及三彩印花(图16)等。均以黄、绿、白三色为基调,具有宋、金三彩特征。东焦作窑还出土有三彩剔、划填黑的器物标本,这可能就是当年陈万里先生考察当阳峪窑址时所见到的所谓多色釉剔划花品种吧(图17、18)。
笔者收藏的一件三彩刻、划花兔纹花口瓶(图19)残件,很有特色,瓶高28厘米,腹径13厘米,口径9.5厘米。胎砖红色,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翠绿釉,前后各刻划一只兔子,前兔为黄色,后兔为白色,两侧刻划花草纹,下刻海水卷浪纹,中以两道弦纹相间,圈足外撇。鸭纹碗则为残片(图20)。
四、黑釉瓷
东焦作窑的黑釉制品同样精美,不亚于传统认定的有“河南天目”之称的焦作李封窑的天目瓷。东焦作窑的黑釉瓷像墨玉般黑亮油润,真正是达到了“黑如漆”的地步,笔者收藏的黑釉器物有:
黑釉碗一件(图21),高6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5.6厘米。胎呈灰黑色,圈足,碗内底有涩圈,涩圈内有四个支钉痕,可能为金元时期制品。外施黑釉不到底。涩圈内及露胎处为灰黑色,这是其他窑口所不见的。此碗为撇口,其他还有折沿、葵口、花口等。
黑釉盏一件(图22),高3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2.8厘米。盏为白色胎,圈足,有涩圈,外施黑釉不到底,口沿呈酱黄色。此类制品多,变化丰富,可能与宋代斗茶习俗有关(图22)。
黑釉兔毫碗一件(图23)。宋代兔毫盏较常见,而像此件口径在18厘米以上的大碗却少见。胎色细白坚硬,胎体厚重大气。圈足,釉色光亮,口外撇,碗口为酱色,往下渐变为黑色,至碗底黑亮如漆。兔毫呈蓝、紫、黑三色相间,与秀丽的南方建盏相比,此碗庄重大气别有风韵。
总之,东焦作窑是北方宋金时期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品种丰富多彩、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其清新简明的艺术风格极具魅力。
(责编:雨岚)
东焦作窑,又叫矿山窑、姜河窑,因遗址处于东焦作村旧址范围内,故称“东焦作窑”。窑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城区中心,西距西焦作窑约1.5公里,东临焦东路,东北距牛庄窑约3公里,北距当阳峪窑约5公里,南距恩村窑、定和窑约2公里。东焦作窑出土瓷片及残器甚多,流向社会也不少。
东焦作窑是1996年10月焦作矿山机器厂修建住宅楼施工时发现的,市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两个灰坑,从出土的大量残器及碎片来看,是宋金时期的一处陶瓷窑址。这里的制品与当阳峪窑相比毫不逊色,某些制品甚至更精致美观,特别是绞胎瓷、绿釉及三彩类更为出色,其绿釉颜色亮丽,像翡翠一般,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同期的焦作当阳峪窑其他窑口。
现将笔者在窑址采集的标本分类介绍如下:
一、绞胎瓷
绞胎瓷是宋金时期焦作当阳峪窑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精美制品。宋代中后期,焦作当阳峪窑继承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工艺传统,并有创新和发展,成功地烧制出了绞胎瓷。这一时期焦作地区烧制绞胎陶瓷的有当阳峪窑、牛庄窑、狮涧窑、恩村窑、店后窑、东焦作窑、西焦作窑、王封窑、柏山窑等。特别是在东焦作窑一个出“元通宝”铜钱的灰坑内,发掘出大量的绞胎瓷残器及残片,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复原。器型有碗、盘、盏、瓶、壶、罐、盆、枕、钵等。花纹多数为褐、白或黑、白两种泥料相绞而成,主要有羽毛纹(图1)、编织纹(图2)、木理纹(图3)、麦穗纹(图4)及各种不规则花纹(图5)等,器表施透明釉。也发现少量施翠绿、墨绿釉(图6)的残片。此外还有一类带有“铁锈花”装饰效果的绞胎品种(图7),它用褐、黑、白三色相绞而成,赭色花纹表面显现耀眼的结晶斑,侧视其光如铁。像东焦作窑绞胎器大量出土的情况,其他窑口似乎还不曾有过。而且绿釉和铁锈花绞胎器,在东焦作窑以外,也未发现有报道,这对认识与研究宋、金、元时期绞胎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焦作窑绞胎瓷的共同特征是釉色光亮,胎坚壁薄,器形规整,有的口沿还镶一道白边,类似黑釉器中的所谓“白覆轮”,盏心有一圈明显的凹痕,器物显然为模压成型。器底有圈足、平底等。经笔者对其进行含水率的测试,基本不吸水。
二、绿釉陶瓷
东焦作窑绿釉陶瓷的装饰工艺有剔、刻、划、填彩。工艺娴熟,釉面光润透明,且显浓淡层次,纹饰洒脱劲健有力。加之浓翠欲滴的釉色,显得极其精美。出土器型以枕、炉为多,还有碗、盘、瓶、壶等日用器物。装饰技法有剔、刻、划、填彩等。绿釉剔、刻、划花是东焦作窑最为成熟的技艺,是繁荣时期的精彩之作。其工艺与白地剔花、黑地剔花工艺一致,只是在剔、刻后的胎体经素烧后,又在花纹间隙填上黑色彩料,最后罩以绿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东焦作窑出土了一件绿釉刻划文字枕(图8),枕面上有92字的宋词《天香慢》。诗文内容为:“世情冷暖人意,尽逐高低,自古常言,相随百步,上有徘徊之意,进人迤逦,退人也须迤逦,好笑伊家,做得有头无尾。 终须待,共整理,又思量,我甚情意,万悔千懊,必竟做得何济,自恨如何,弃得要弃得,除非离眼底,日久月长,消除去里”。此枕腰圆形,长32厘米,宽22厘米,高13厘米。胎砖红色,施翠绿釉,釉下施化妆土,枕面上先用梳形工具篦划出五线并行的边框,框内刻有如上内容的诗词全文,虽然最后小框内缺失文字,可喜的是词牌名和词文完整无缺,不失为一件研究宋词的好资料。焦作当阳峪窑此类绿釉枕甚多,还有“一径二三里,沿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炎炎灰尘路,行人正午稀。初蝉数日起,戏蝶一团飞”,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等诗文枕。
东焦作窑绿釉小型器物种类繁多。如绿釉小壶(图9),高8厘米,底径4.5厘米,腹径6厘米,胎白色,底挖足,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绿釉不到底,直流,绳索状柄,口沿向外翻卷。绿釉人物俑(图10)高7.5厘米,砖红色胎,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翠绿釉。似为女性,坐姿,双手捧荷叶,人物表情端庄肃穆。此外还有一件绿釉狮子残片(图10)。其他还有绿釉剔花枕(图11)、绿釉划花枕(图12)等残片。
三、三彩陶瓷
东焦作窑的三彩陶瓷制品是最为出色的品种之一,不仅品种多,且装饰题材丰富,工艺技法高超,纹饰繁复华丽。其纹饰主要以牡丹、芍药、莲花、菊花等各种花卉为主,亦见鱼、鸭、鸟兽等。装饰技法以三彩剔花(图13),三彩刻、划花(图14)较为多见,亦有素三彩及模塑(图15)及三彩印花(图16)等。均以黄、绿、白三色为基调,具有宋、金三彩特征。东焦作窑还出土有三彩剔、划填黑的器物标本,这可能就是当年陈万里先生考察当阳峪窑址时所见到的所谓多色釉剔划花品种吧(图17、18)。
笔者收藏的一件三彩刻、划花兔纹花口瓶(图19)残件,很有特色,瓶高28厘米,腹径13厘米,口径9.5厘米。胎砖红色,施白色化妆土,外施翠绿釉,前后各刻划一只兔子,前兔为黄色,后兔为白色,两侧刻划花草纹,下刻海水卷浪纹,中以两道弦纹相间,圈足外撇。鸭纹碗则为残片(图20)。
四、黑釉瓷
东焦作窑的黑釉制品同样精美,不亚于传统认定的有“河南天目”之称的焦作李封窑的天目瓷。东焦作窑的黑釉瓷像墨玉般黑亮油润,真正是达到了“黑如漆”的地步,笔者收藏的黑釉器物有:
黑釉碗一件(图21),高6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5.6厘米。胎呈灰黑色,圈足,碗内底有涩圈,涩圈内有四个支钉痕,可能为金元时期制品。外施黑釉不到底。涩圈内及露胎处为灰黑色,这是其他窑口所不见的。此碗为撇口,其他还有折沿、葵口、花口等。
黑釉盏一件(图22),高3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2.8厘米。盏为白色胎,圈足,有涩圈,外施黑釉不到底,口沿呈酱黄色。此类制品多,变化丰富,可能与宋代斗茶习俗有关(图22)。
黑釉兔毫碗一件(图23)。宋代兔毫盏较常见,而像此件口径在18厘米以上的大碗却少见。胎色细白坚硬,胎体厚重大气。圈足,釉色光亮,口外撇,碗口为酱色,往下渐变为黑色,至碗底黑亮如漆。兔毫呈蓝、紫、黑三色相间,与秀丽的南方建盏相比,此碗庄重大气别有风韵。
总之,东焦作窑是北方宋金时期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品种丰富多彩、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其清新简明的艺术风格极具魅力。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