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在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现时期而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各行各业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从高校后勤的发展来看,目前的社会化改革至今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坚持科学发展的问题越发突出。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结合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现状,认真探索和研究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高校后勤事业健康发展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问题,是当前高校后勤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后勤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1-00-02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认真学习全会精神,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了在今天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对现行高校后勤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1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应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关切现实人的命运和关怀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牺牲环境、资源、生态。
(3)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就是要注重“平衡”。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着眼点就是“协调”
(4)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也是“全面”和“协调”所追求的目标。
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对于高校后勤来讲,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发展是学校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用新的后勤改革思路,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后勤更快、更好地发展,推动学校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高校后勤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与高校后勤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滞后的高校后勤满足不了教学、科研和师生多层次的需求。纵观几年来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之路,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误的典型。在探究失误原因的时候,我们认为主要制约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校后勤的属性认识上的不明确
首先,高校后勤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形式领域作为高校教育实施过程这一客观存在的组成部分,必须为教育服务。后勤通过劳动、经营、服务来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因此它既有物质文明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建设。这种优质的双重服务作用,直接和间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指导学生的行为,起着修身养性和助学育人的潜在作用。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其次,后勤的服务保障宗旨,要充分体现教育的特殊属性。教育属性是高校后勤有别于其它领域后勤的特殊矛盾。正是由于高校后勤原有的模式与体制束缚了后勤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高校事业的发展,所以促使了高校后勤走社会化的道路。由此可见,在社会化的后勤实践中,只有把握好了将后勤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步化、影响一致化,才能切实使教育属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2.2 对高校后勤角色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
误区之一是“甩包袱”,认为“社会化就是尽快摆脱高校后勤,由社会办高校后勤”。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极端认识。例如,几十年遗留的国营职工的种种关系需要时间解决,后勤队伍只能在体制与机制上转轨,逐步实现重组。
误区之二是排斥社会产业为高校服务,认为“社会化是解决后勤内化”的问题,发育的主体是学校既有的后勤队伍,“肥水不流外人田”,学校的服务还需要自己的后勤。这是有悖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的想法,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意识的延伸,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误区之三是等待,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后,各领域都具备机遇了,高校后勤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化。这是一种片面的、没有承担风险和责任勇气的认识,事实上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是从某一点、某一局部开始,逐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
误区之四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应跳跃式发展,认为社会化没有那么复杂,只要高校后勤实现了企业化管理,有了自己的产业,社会化也就可以马上实现。企业化虽是实现社会化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社会化必然要先企业化,但企业化决不等于完全实现了社会化。
2.3 对后勤改革中所遇困难认识上的“瓶颈”
首先,高校后勤实体定位难。很多高校后勤改革至今,其后勤实体是何性质,是企业?是事业?难于区分。正因为性质不明,使后勤的管理者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比如说服务收费。需要后勤服务时,许多人说:“资产是学校的,你们不能收钱。”当后勤有困难时,又说你们已经剥离了,自己克服吧。需要时,后勤学校的一部分,姓教;不需要时,你是企业,困难自己克服。正是这种情况,使后勤实体处于“左右为难,改革举步维艰”的境地。
其次,缺少配套改革措施。高教发展历史表明,后勤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与学校内部其他改革相比,后勤已经处于“孤军深入”的境地。例如,学校财务管理不配套改革,校内后勤服务的市场体系就难于建立,校外市场难于拓展;后勤人事管理的不配套改革,“后勤是个筐,什么人都往里装”的队伍现状,使后勤难于提高队伍素质和拥有一批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
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高校后勤改革
(1)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为人本,要求我们考虑后勤发展的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学校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我们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精神、物质、文化的需求,都是为了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后勤宗旨,服务育人,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贯穿到后勤各项改革中去。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为后勤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后勤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高校师生员工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积极实施后勤人才战略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依靠高校自身强大的人力优势,引进急需的后勤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必须狠抓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把后勤员工的培训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形成自我培训、自我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职工队伍。
(2)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在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上既要坚持重点发展,也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协调发展就是在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和经济环境良好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本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制订配套的政策规章,走适合自己的后勤改革之路。后勤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我们要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结构为载体,以效益为目的和标尺,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其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同学校其他事业发展不可分隔。因此,我们要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长远,将后勤事业的发展列入学校整体来部署。
(3)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长远;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后勤的眼前增长并不等于后勤有后劲,后勤规模大并不等于后勤结构优,后勤速度快并不代表后勤质量高,后勤力度大并不代表后勤效果好。因此,我们考虑后勤改革问题时,既要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又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强调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处理好后勤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保证和促进学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整合后勤资源,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实施精品战略。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方向,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按照完整性、系统性、有序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对后勤人、财、物、制度、战略、经营、文化等进行整理,集成为后勤集团,实现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剥离,把后勤职工推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并按照产权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解决投入、产出和后勤服务问题。通过有效整合,将后勤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状态,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使后勤实体经营成本最小化,发展空间最大化,创造效益最大化,实现高校后勤跨越式发展。
(4)坚持开拓创新,营造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实行品牌发展战略。在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将后勤目标分解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实施契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责任分解到人,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二十一世纪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打造高校后勤的管理的新局面。
高校开放后勤市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但在开放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校内外现状,要因校制宜,无论后勤人多与少,市场大与小,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度,适应未来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均需遵循市场规律,对目标市场进行整体设计,把握好引进的“量”的度,“部分”有序引进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足够的“后劲儿”。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 刘华钢.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5(2).
[3] 科学发展观(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人民出版社,2006(6).
[4]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后勤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1-00-02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认真学习全会精神,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了在今天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对现行高校后勤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1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应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关切现实人的命运和关怀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牺牲环境、资源、生态。
(3)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就是要注重“平衡”。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着眼点就是“协调”
(4)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也是“全面”和“协调”所追求的目标。
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对于高校后勤来讲,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发展是学校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用新的后勤改革思路,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后勤更快、更好地发展,推动学校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高校后勤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与高校后勤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滞后的高校后勤满足不了教学、科研和师生多层次的需求。纵观几年来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之路,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误的典型。在探究失误原因的时候,我们认为主要制约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校后勤的属性认识上的不明确
首先,高校后勤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形式领域作为高校教育实施过程这一客观存在的组成部分,必须为教育服务。后勤通过劳动、经营、服务来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因此它既有物质文明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建设。这种优质的双重服务作用,直接和间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指导学生的行为,起着修身养性和助学育人的潜在作用。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其次,后勤的服务保障宗旨,要充分体现教育的特殊属性。教育属性是高校后勤有别于其它领域后勤的特殊矛盾。正是由于高校后勤原有的模式与体制束缚了后勤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高校事业的发展,所以促使了高校后勤走社会化的道路。由此可见,在社会化的后勤实践中,只有把握好了将后勤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步化、影响一致化,才能切实使教育属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2.2 对高校后勤角色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
误区之一是“甩包袱”,认为“社会化就是尽快摆脱高校后勤,由社会办高校后勤”。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极端认识。例如,几十年遗留的国营职工的种种关系需要时间解决,后勤队伍只能在体制与机制上转轨,逐步实现重组。
误区之二是排斥社会产业为高校服务,认为“社会化是解决后勤内化”的问题,发育的主体是学校既有的后勤队伍,“肥水不流外人田”,学校的服务还需要自己的后勤。这是有悖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的想法,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意识的延伸,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误区之三是等待,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后,各领域都具备机遇了,高校后勤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化。这是一种片面的、没有承担风险和责任勇气的认识,事实上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是从某一点、某一局部开始,逐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
误区之四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应跳跃式发展,认为社会化没有那么复杂,只要高校后勤实现了企业化管理,有了自己的产业,社会化也就可以马上实现。企业化虽是实现社会化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社会化必然要先企业化,但企业化决不等于完全实现了社会化。
2.3 对后勤改革中所遇困难认识上的“瓶颈”
首先,高校后勤实体定位难。很多高校后勤改革至今,其后勤实体是何性质,是企业?是事业?难于区分。正因为性质不明,使后勤的管理者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比如说服务收费。需要后勤服务时,许多人说:“资产是学校的,你们不能收钱。”当后勤有困难时,又说你们已经剥离了,自己克服吧。需要时,后勤学校的一部分,姓教;不需要时,你是企业,困难自己克服。正是这种情况,使后勤实体处于“左右为难,改革举步维艰”的境地。
其次,缺少配套改革措施。高教发展历史表明,后勤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与学校内部其他改革相比,后勤已经处于“孤军深入”的境地。例如,学校财务管理不配套改革,校内后勤服务的市场体系就难于建立,校外市场难于拓展;后勤人事管理的不配套改革,“后勤是个筐,什么人都往里装”的队伍现状,使后勤难于提高队伍素质和拥有一批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
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高校后勤改革
(1)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为人本,要求我们考虑后勤发展的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学校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我们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精神、物质、文化的需求,都是为了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后勤宗旨,服务育人,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贯穿到后勤各项改革中去。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为后勤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后勤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高校师生员工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积极实施后勤人才战略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依靠高校自身强大的人力优势,引进急需的后勤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必须狠抓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把后勤员工的培训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形成自我培训、自我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职工队伍。
(2)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在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上既要坚持重点发展,也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协调发展就是在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和经济环境良好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本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制订配套的政策规章,走适合自己的后勤改革之路。后勤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我们要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结构为载体,以效益为目的和标尺,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其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同学校其他事业发展不可分隔。因此,我们要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长远,将后勤事业的发展列入学校整体来部署。
(3)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长远;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后勤的眼前增长并不等于后勤有后劲,后勤规模大并不等于后勤结构优,后勤速度快并不代表后勤质量高,后勤力度大并不代表后勤效果好。因此,我们考虑后勤改革问题时,既要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又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强调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处理好后勤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保证和促进学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整合后勤资源,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实施精品战略。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方向,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按照完整性、系统性、有序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对后勤人、财、物、制度、战略、经营、文化等进行整理,集成为后勤集团,实现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剥离,把后勤职工推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并按照产权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解决投入、产出和后勤服务问题。通过有效整合,将后勤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状态,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使后勤实体经营成本最小化,发展空间最大化,创造效益最大化,实现高校后勤跨越式发展。
(4)坚持开拓创新,营造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实行品牌发展战略。在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将后勤目标分解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实施契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责任分解到人,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二十一世纪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打造高校后勤的管理的新局面。
高校开放后勤市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但在开放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校内外现状,要因校制宜,无论后勤人多与少,市场大与小,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度,适应未来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均需遵循市场规律,对目标市场进行整体设计,把握好引进的“量”的度,“部分”有序引进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足够的“后劲儿”。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 刘华钢.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5(2).
[3] 科学发展观(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人民出版社,2006(6).
[4]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