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教学是幼儿最为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故事中,小动物能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讲话、有感情;受了伤会痛,会伤心、会落泪,有喜怒哀乐……这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满足了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让动物代替自己去思考、去体验;而且故事内容多选自与幼儿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例,贴近幼儿生活;另外,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很适合幼儿讲述。因此,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明辨是非,懂得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1 故事要针对学生特点选择
只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其理解程度的故事,幼儿才会感兴趣。一般来说,小班的幼儿理解力有限,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可选择一些讲述生活常识、规范幼儿行为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词汇尽量口语化。如:《小红上幼儿园》、《小鸡和小鸭》、《大公鸡和漏嘴巴》、《大家在一起》等等。到了中班,可以选择一些教幼儿独立做事、自信、勇敢等良好品质养成方面的故事,如《小猪变干净了》、《会唱歌的小黄鹂》、《三只蝴蝶》、《小红帽》等等。到了大班,随着幼儿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故事内容可渐趋多元化,如思想品德、革命历史传统、自然科学常识等,情节要有起伏,词汇可使用浅显易懂的书面语。如:《白雪公主》、《小羊和狼》、《神笔马良》、《诚实的孩子》、《战斗英雄董存瑞》、《刘胡兰》等等。幼儿时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听故事,他们会认真地反思自我,模仿角色行为,如当幼儿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故事后,吃糖次数就减少多了;胆小的孩子也像“小黄鹂会唱歌了”一样,渐渐自信起来。在日常活动中,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随时会出现一些不合拍的问题,甚至每个班里都有一部分“问题幼儿”,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现状和个性适时地选择故事,如吃饭时,佳佳总会吃得满桌子、衣服上都是饭粒,甚至不爱吃的菜就撒在桌子上。在自由活动时我就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神奇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再吃饭时,总会有幼儿高兴地指着干净的桌子说:“老师,我不是漏嘴巴。”他们神情飞扬,那自豪的神情感染着小佳佳,渐渐地,佳佳不撒饭了,饭粒掉得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她也自豪地说:“我也不是漏嘴巴。”在幼儿抢玩具、乱扔玩具时,我就心平气和的给他们讲《哭泣的玩具》、《小象要回家》、《大家一起玩》、《小猫轻轻》等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角色的感受、学会谦让、学会合作、懂得爱惜玩具等等。
2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了如何运用该词语。
3 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了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故事还能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成长。
1 故事要针对学生特点选择
只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其理解程度的故事,幼儿才会感兴趣。一般来说,小班的幼儿理解力有限,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可选择一些讲述生活常识、规范幼儿行为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词汇尽量口语化。如:《小红上幼儿园》、《小鸡和小鸭》、《大公鸡和漏嘴巴》、《大家在一起》等等。到了中班,可以选择一些教幼儿独立做事、自信、勇敢等良好品质养成方面的故事,如《小猪变干净了》、《会唱歌的小黄鹂》、《三只蝴蝶》、《小红帽》等等。到了大班,随着幼儿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故事内容可渐趋多元化,如思想品德、革命历史传统、自然科学常识等,情节要有起伏,词汇可使用浅显易懂的书面语。如:《白雪公主》、《小羊和狼》、《神笔马良》、《诚实的孩子》、《战斗英雄董存瑞》、《刘胡兰》等等。幼儿时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听故事,他们会认真地反思自我,模仿角色行为,如当幼儿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故事后,吃糖次数就减少多了;胆小的孩子也像“小黄鹂会唱歌了”一样,渐渐自信起来。在日常活动中,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随时会出现一些不合拍的问题,甚至每个班里都有一部分“问题幼儿”,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现状和个性适时地选择故事,如吃饭时,佳佳总会吃得满桌子、衣服上都是饭粒,甚至不爱吃的菜就撒在桌子上。在自由活动时我就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神奇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再吃饭时,总会有幼儿高兴地指着干净的桌子说:“老师,我不是漏嘴巴。”他们神情飞扬,那自豪的神情感染着小佳佳,渐渐地,佳佳不撒饭了,饭粒掉得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她也自豪地说:“我也不是漏嘴巴。”在幼儿抢玩具、乱扔玩具时,我就心平气和的给他们讲《哭泣的玩具》、《小象要回家》、《大家一起玩》、《小猫轻轻》等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角色的感受、学会谦让、学会合作、懂得爱惜玩具等等。
2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了如何运用该词语。
3 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了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故事还能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