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党史学习与思政课本剧有机结合,寓史于剧,实现思政人物从“跃然纸上”到“跃然台上”,再到“跃然心上”,于“有声”“有色”“有形”中“润物”,党史学习教育才会更生动、更入心、更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中学开展党史主题思政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探索将党史主题思政课与课本剧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以舞台活动形式立体呈现,实现学生与党史的“零距离”接触与对话,可使思政教育既树正气,又接地气,更显朝气。
一、以适切性、融入性为前提,坚持党史
主题思政课本剧选材的优化与活化
党史学习教育重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科学把握中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规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注重适切性和融入性,坚持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选材的优化与活化。
(一)适切性教育
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的剧本选择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生的认知与思維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体现出依赖感性经验并试图对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与独立批判等特点。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逐渐成人化,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需要通过不断模仿、反复练习、多次强化才能逐渐成熟。
鉴于此,针对中学生的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在内容上应以讲述党史故事、弘扬伟大精神为主。具体而言,针对初中学生要基于党史故事、英雄人物进行剧本创作,引导其知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针对高中学生则要引导其思考领悟“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剧本创作,有梯度渐进式培养学生党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党史学习热情。
(二)融入性教育
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要从融入性视角关注中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灵活地将历史与现实、经典与当代、教材内与外相融合,重视学生的体验。
一是历史视角。以党史为主题的思政教育素材不局限于党史,而要将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起来,从感性故事到理性思辨,从兴趣引导到模仿探索,从思政理论到现实观照,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党史观,提升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二是教材视角。党史主题思政剧本应立足于教材,从实用性角度活用教材思政元素,将课本知识活化、立体化地呈现。例如,2021年3月,安徽省宿州市开展的“青少年学党史”课本剧展演活动依托课本中的党史故事进行编排,让学生演绎课本故事,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是时代视角。党史主题思政剧要把握时代脉搏,在现实中寻找思政课本剧素材,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或身边的榜样为原型,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鲜活的时代话题融合,使党史教育更具亲近感与感召力。例如,2020年7月,江西省以“感悟战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大中小学生“战疫之歌”思政课,进行思政课本剧演出,通过学习身边战疫英雄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以角色体验、学科融合为方法,落实党史
主题思政课本剧的生本化与综合化
党史主题思政教育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化身“历史的主人公”,通过参与课本剧的完整过程,培育历史认同感。
(一)角色体验:生本化
教材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编演思政课本剧一方面需要对素材人物和事件进行遴选、反复分析,准确地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的思政意义;另一方面需要研判人物形象特征,探讨事件的时空构架,构思表演技巧等。生本化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担任思政课本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角色,由教师担任制片、艺术监制与场务等服务角色,通过教师的学术把关与学校团队的技术服务,以学生为主体呈现思政人物与故事。思政教育要以活动的方式走近学生,思政课本剧展演坚持生本化理念,在富有真实感、带入感、交互性的舞台中,将课本剧的“有意思”与思政课的“有意义”相结合,实现“我”与历史人物精神上的碰撞与契合。
(二)学科融合:综合化
思政课本剧注重思想性、学理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通过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舞台展演,发挥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只是思政教师的事;课本剧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方式,自然也不能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学科中的思政德育渗透,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切实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以情感教育、未来教育为目标,凸显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的底色与本色
将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培育的爱党爱国情怀,迁移为对自己、对父母、对人民、对社会、对生命、对未来的美好情怀,让课本剧的党史思政底色内化为生活本色,是党史教育的根本要义与方向所在。
(一)底色:丰富积极情感体验
卢梭说:“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因为在痛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出我们天性的一致,看出他们对我们的爱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党史情感教育与党史认知教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课本剧范式促进党史情感与认知的相互融通,通过舞台对学生进行党史情感教育,增强并丰富学生的积极人生情感体验。例如,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党史课本剧培养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党史课本剧培养职业与敬业精神等,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二)本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学生。”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作为体现青少年活力的载体,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等未来人才必需的能力。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史教育也是未来教育,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将活动中焕发的活力内化为未来生活的必备能力。将思政底色升华为生活本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四、以政治认同、崇德力行为主线,拓展思政课本剧党史主题教育深度与宽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以政治认同与崇德力行为思政教育主线,不断拓展思政课本剧党史主题教育的深度与宽度。
(一)德育引领:强化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政课程首要且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是强化学生政治认同的有趣并有效的途径之一。政治认同的前提是心理归属。如前文所述,思政课本剧强调学生的集体参与,让学生在集体思政教育行为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归属感。从台上到台下,从幕前到幕后,每个学生都在集体活动中明确自己身份与“历史地位”,把自己看作是历史的当事人、见证者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随者,并在现实生活中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坚定政治信仰。
(二)实践教育:精神传承与力行
精神传承是政治认同的深化。中国共产党从奠基立业到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光辉伟绩,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是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党史为主题的思政课本剧就是将这种宝贵精神进行演绎与传承。但对这些宝贵精神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通过一场课本剧就可以完全领悟的。思政课本剧不过是一种探索尝试,党史主题教育的初心—传承红色精神—应该成为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实践教育,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方能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将党史学习与思政课本剧有机结合,寓史于剧,实现思政人物从“跃然纸上”到“跃然台上”,再到“跃然心上”,于“有声”“有色”“有形”中“润物”,党史学习教育才会更生动、更入心、更落地。新时代青少年只有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力内化为生活力,才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续奋斗者身份,真正擘创未来中国大剧。
【余志娟,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一级教师;刘卿,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庞 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中学开展党史主题思政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探索将党史主题思政课与课本剧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以舞台活动形式立体呈现,实现学生与党史的“零距离”接触与对话,可使思政教育既树正气,又接地气,更显朝气。
一、以适切性、融入性为前提,坚持党史
主题思政课本剧选材的优化与活化
党史学习教育重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科学把握中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规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注重适切性和融入性,坚持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选材的优化与活化。
(一)适切性教育
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的剧本选择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生的认知与思維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体现出依赖感性经验并试图对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与独立批判等特点。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逐渐成人化,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需要通过不断模仿、反复练习、多次强化才能逐渐成熟。
鉴于此,针对中学生的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在内容上应以讲述党史故事、弘扬伟大精神为主。具体而言,针对初中学生要基于党史故事、英雄人物进行剧本创作,引导其知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针对高中学生则要引导其思考领悟“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剧本创作,有梯度渐进式培养学生党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党史学习热情。
(二)融入性教育
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要从融入性视角关注中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灵活地将历史与现实、经典与当代、教材内与外相融合,重视学生的体验。
一是历史视角。以党史为主题的思政教育素材不局限于党史,而要将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起来,从感性故事到理性思辨,从兴趣引导到模仿探索,从思政理论到现实观照,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党史观,提升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二是教材视角。党史主题思政剧本应立足于教材,从实用性角度活用教材思政元素,将课本知识活化、立体化地呈现。例如,2021年3月,安徽省宿州市开展的“青少年学党史”课本剧展演活动依托课本中的党史故事进行编排,让学生演绎课本故事,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是时代视角。党史主题思政剧要把握时代脉搏,在现实中寻找思政课本剧素材,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或身边的榜样为原型,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鲜活的时代话题融合,使党史教育更具亲近感与感召力。例如,2020年7月,江西省以“感悟战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大中小学生“战疫之歌”思政课,进行思政课本剧演出,通过学习身边战疫英雄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以角色体验、学科融合为方法,落实党史
主题思政课本剧的生本化与综合化
党史主题思政教育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化身“历史的主人公”,通过参与课本剧的完整过程,培育历史认同感。
(一)角色体验:生本化
教材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编演思政课本剧一方面需要对素材人物和事件进行遴选、反复分析,准确地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的思政意义;另一方面需要研判人物形象特征,探讨事件的时空构架,构思表演技巧等。生本化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担任思政课本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角色,由教师担任制片、艺术监制与场务等服务角色,通过教师的学术把关与学校团队的技术服务,以学生为主体呈现思政人物与故事。思政教育要以活动的方式走近学生,思政课本剧展演坚持生本化理念,在富有真实感、带入感、交互性的舞台中,将课本剧的“有意思”与思政课的“有意义”相结合,实现“我”与历史人物精神上的碰撞与契合。
(二)学科融合:综合化
思政课本剧注重思想性、学理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通过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舞台展演,发挥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只是思政教师的事;课本剧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方式,自然也不能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学科中的思政德育渗透,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切实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以情感教育、未来教育为目标,凸显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的底色与本色
将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培育的爱党爱国情怀,迁移为对自己、对父母、对人民、对社会、对生命、对未来的美好情怀,让课本剧的党史思政底色内化为生活本色,是党史教育的根本要义与方向所在。
(一)底色:丰富积极情感体验
卢梭说:“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因为在痛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出我们天性的一致,看出他们对我们的爱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党史情感教育与党史认知教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课本剧范式促进党史情感与认知的相互融通,通过舞台对学生进行党史情感教育,增强并丰富学生的积极人生情感体验。例如,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党史课本剧培养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党史课本剧培养职业与敬业精神等,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二)本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学生。”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作为体现青少年活力的载体,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等未来人才必需的能力。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史教育也是未来教育,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将活动中焕发的活力内化为未来生活的必备能力。将思政底色升华为生活本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四、以政治认同、崇德力行为主线,拓展思政课本剧党史主题教育深度与宽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以政治认同与崇德力行为思政教育主线,不断拓展思政课本剧党史主题教育的深度与宽度。
(一)德育引领:强化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政课程首要且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是强化学生政治认同的有趣并有效的途径之一。政治认同的前提是心理归属。如前文所述,思政课本剧强调学生的集体参与,让学生在集体思政教育行为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归属感。从台上到台下,从幕前到幕后,每个学生都在集体活动中明确自己身份与“历史地位”,把自己看作是历史的当事人、见证者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随者,并在现实生活中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坚定政治信仰。
(二)实践教育:精神传承与力行
精神传承是政治认同的深化。中国共产党从奠基立业到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光辉伟绩,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是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党史为主题的思政课本剧就是将这种宝贵精神进行演绎与传承。但对这些宝贵精神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通过一场课本剧就可以完全领悟的。思政课本剧不过是一种探索尝试,党史主题教育的初心—传承红色精神—应该成为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实践教育,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方能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将党史学习与思政课本剧有机结合,寓史于剧,实现思政人物从“跃然纸上”到“跃然台上”,再到“跃然心上”,于“有声”“有色”“有形”中“润物”,党史学习教育才会更生动、更入心、更落地。新时代青少年只有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力内化为生活力,才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续奋斗者身份,真正擘创未来中国大剧。
【余志娟,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一级教师;刘卿,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庞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