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未成年人群体阅读兴趣,本文援引了“公共空间”的概念来阐释图书馆未成年人的阅读公共空间,并在总结南京图书馆的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成年人的语言理解能力、語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评价分析,以期构建一种以未成年人为核心的“家庭—学校—图书馆”多方合力的阅读公共空间,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未成年人阅读 阅读推广 公共空间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6.008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the reading interest of the minors, this paper quotes the concept of “public space” to explain the reading public space of the minors in the librar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actice of the reading public space of the minors in Nanjing Library,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minor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bility,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a reading public space with minors as the core, which is composed of family, school and library,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 for minors.
Keywords Minors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 Public space.
0 引言
随着开放二胎和引进人才政策的落实,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口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省0~14岁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从12.84%上升至13.73%[1]。随着未成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文化服务单位应积极地参与到未成年人的教育当中,成为除家庭、学校之外又一推进未成年人阅读教育的文化阵地。然而,公共图书馆在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中存在分散、不系统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与学校、家庭之间有效的合作联动,没有一个常规化、制度化的未成年人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未成年人群体的阅读兴趣,使未成年人群体从“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本文拟在研究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援引社会学中“公共空间”的概念来构建未成年人的阅读公共空间,以使公共图书馆能够在与教师、家长的合作联动中,针对未成年人特点有效地建立科学性、系统性的阅读服务模式,推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
1 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构建
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会独立地发生在家庭、幼儿园、学校、图书馆中,或至多在两个场景中产生共鸣。长期在某一种或两种相对较固定的阅读场景下进行阅读,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面也较易固化。对未成年人来说,在学校,不可避免地受教师个人阅读倾向的影响,并受教学用藏书量的制约;在家庭,则可能由于家长缺乏专业的教育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而耽搁了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公共图书馆,则要面对阅读时间碎片化以及因此带来的无法系统开展阅读训练的困境。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由家长、教师和图书馆共同参与的阅读环境,将原有的单一阅读场景拓展成为多向的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
对未成年人来说,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2],首先是一个可以进行阅读的公共区域,既包括未成年人图书馆的馆舍及其馆藏陈设,也包括通过门户网站平台、触摸屏平台、移动平台和微信平台面向所有读者的数字资源。除了这些硬件之外,“公共空间”还包括未成年人及其线上线下阅读、交流讨论,包括教师和图书馆员提供的阅读能力训练引导,包括未成年读者对教师和图书馆的反馈,以及由此带来的家长、教师和图书馆对阅读服务的完善。事实上,基于家长、教师和图书馆三者共同的目标和诉求,“公共空间”存在的价值就是围绕未成年人这一“公共空间”核心,建立三者之间多向交流沟通的渠道,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共同辅助未成年人阅读,以培养其语言理解、表达、学习和社会情感等能力。
2 南京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实践
南京图书馆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阅读公共空间。其少儿馆建筑面积约2千平方米,共设有0~3岁幼儿馆、4~6岁儿童馆和7~15岁少儿馆三个分馆,馆藏纸质书籍超过7万册。此外,还整合了江苏全省各级109家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了江苏省少儿数字图书馆,涵盖门户网站、触摸屏、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等4个子平台[3],这样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吸引了大批的未成年人到馆。据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办证处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9月底,少儿馆7~15岁少儿借阅证持证人数超过了12万;0~3岁馆和4~6岁馆开放不到两年,办理幼童借阅证的人数也已超过2万人,幼童阅览证的办理人数则超过了6000人,0~6岁读者的年增长率高达160%。可以说,南京图书馆的未成年人阅读空间日臻完善,在探索契合家长、学校、图书馆三者共同的目标和诉求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与陆军工程大学标营幼儿园、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等周边多所幼儿园、小学的联合阅读推广实践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1 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制定不同的阅读方案
针对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少儿馆的馆员分别和相关教师制定了不同的阅读方案。
针对学龄前兒童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阅读方案将日常阅读放在幼儿园内较为安静的图书室中,以使儿童注意力集中。阅读重心偏向绘本等读物,同时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小学生群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集体学习规范意识,在制定方案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将阅读重点放在开发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自主能力方面。多年来,南京图书馆少儿馆和周边多所小学建立了常规的阅读活动,在每周二至周五的下午,都有一个班级的小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到馆内进行不少于2小时的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训练。
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阅读行为主要是利用课堂外的休闲时间完成。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往往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方面具有独立性。由于他们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较强的主见意识,因此在与其他未成年人、家长、教师和图书馆员进行沟通时,对阅读效果的反馈也更加及时有效。对于这部分具有阅读惯性的“高龄”未成年读者群,主要是针对他们的阅读兴趣制定阅读方案,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使他们将阅读公共空间当成可以放松一下,了解课堂外世界的“港湾”。
2.2 建立和完善公共空间阅读层次,全面助力未成年人智力开发
笔者认为,南京图书馆在推广少儿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一种相对立体的层次化“阅读公共空间”。这种层次化阅读空间体现在阅读方式上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阅读,既有组织性的指导阅读,也有松散性的自由阅读,并在与家长、老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改进阅读空间布局、改善阅读推广方式。未成年人阅读空间立体层次化阅读过程如图1所示。
第一个层次是建立稳定的班集体阅读公共空间。以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为例,在长达两年多的“知识海洋,成长摇篮”共建活动中,通过在南京图书馆少儿馆这一阅读空间开展阅读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能够初步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拓展性学习。如在老师的建议下,让学生利用馆藏资源制作“我的一本小小书”,要求学生们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再通过查阅少儿馆内的藏书(锻炼信息获取能力,提高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思辨能力),并根据资料来寻求同学之间合作及教师和图书馆员的帮助(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此解决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完成这样一整套阅读学习的过程,学校的老师不仅完成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激发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4]。
第二个层次是在前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实现的,体现了未成年人群体阅读本身具有成长性的特点。随着全社会对未成年人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自发到南京图书馆办证的未成年人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各中小学校集体到南图少儿馆参观过的未成年人中,有超过92%的孩子为自己办理了借阅证,其中超过50%的孩子在班级集体阅读时间之外产生了个人到馆阅读的兴趣[5]。这些自发来到图书馆参与阅读活动的未成年人,与在集体阅读时间之外来到图书馆的孩子共同组成了一种相对较松散的公共空间。在这一阅读空间中,经过“集体阅读公共空间”组织阅读的学生由于具备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自发到馆的孩子形成互动,形成一种“以点带面”的阅读培养模式。
这种阅读模式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欢乐有趣的阅读,为此,少儿馆首先应不断改善阅读环境,添置室内的阅读设备,如常规的手工制作材料、富有色彩和故事情节的动漫书,并开设能够吸引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兴趣课堂。其次针对未成年人的求知需求,邀请知名儿童作家、青少年心理学家开展讲座,又或者和其他机构合作开展机器人建模课堂和魔方大赛等。最后,少儿馆通过阅读活动的线上、线下互动使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以交流阅读体会和阅读方式。这一层次的阅读蕴含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不仅吸引了一大批潜在的少儿读者,更是为无声的图书馆增添了有声的力量,也是少儿馆作为未成年人公共空间的价值所在。
第三个层次是根据未成年人的阅读诉求,建立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阅读公共空间,使教师、家长和图书馆员从不同角度共同改进未成年人原有的阅读策略。从教师角度来说,公共空间的“诉求—反馈”机制可大大增进老师对未成年人成长及其阅读心理的了解,促使其进一步改进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方式;从家长方面来说,可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亲子阅读,通过参与公共空间的阅读活动,在馆员和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学习科学的陪读方法,配合老师共同提升孩子在语言理解、表达、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诉求—反馈”层面,图书馆针对未成年人提出的阅读诉求,根据家长、教师、教育专家的相关反馈意见,进一步对公共少儿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相关服务进行改善[6]。南京图书馆0~6岁少儿馆改扩建为0~3岁馆和4~6岁馆工程,就是针对未成年人家长对阅读环境的诉求,经过与儿童专家的反复论证,对少儿馆阅读公共空间重新布局的结果。此外,图书馆员除了日常的少儿阅读借阅服务外,也通过对馆藏未成年人书籍利用率的数据分析,了解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倾听小读者们、家长和教师的反馈意见,编撰未成年人喜爱阅读的书目加以推荐,并对利用率高的图书进行二次采购。同时,让未成年读者积极参与“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的图书荐购活动,选择自己心仪的书籍,使他们从被动“让我读”转变为主动的“我要读”阅读行为,以此进一步提高少儿的阅读兴趣。
3 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的实践评价
为了评价阅读公共空间对未成年人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笔者在国际图联(IFLA)2007年和2008年颁布的第100号专业报告《婴幼儿图书馆服务指南》和第107号专业报告《青少年图书馆服务指南》的基础上,通过对多种未成年人阅读的理论专著研究[7],经与不同年级的一线教师们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四个维度来开展测评。在测评中,笔者将未成年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未成年人全程参与图书馆阅读公共空间的相关活动,而对照组则是同龄同级未参与任何相关活动的未成年人。由于参与测试的样本数量超过千人,年龄差别大,因此针对各年龄段的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最终评价由未成年人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构成,自评或他评的方式是按能力由低到高,分为1到10个等级。 3.1 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主要分为文字语言理解能力、艺术语言理解能力和教育语言理解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的了解,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其语言理解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8]。學龄前儿童由于词汇量较低,阅读本身以绘本为主,因此对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阅读主要凭借未成年人对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的理解,再配合教师有限的引导来完成,对文字语言理解能力不做硬性规定。教育语言理解能力则是对故事中体现的常识、道理能有一定认识即可。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已积累了一定词汇量,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学生阅读语言理解能力可进行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根据未成年人的自评和教师评价的综合结果,在图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语言理解能力在高分段中的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语言表达能力
未成年人从听读,到说话,到阅读,最后到写作,其成长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流程[9],其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阅读后实践。未成年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是在对文学语言、艺术语言的作品阅读、理解、吸收之后,通过他们自己的语言外化出来,可能是即时表达,也可能是一段时间以后的延时表达[10]。这项能力评价是根据未成年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内容完整性、语言流畅性来进行的。通过教师评价和未成年人自我表达,其测评结果如图3所示。
3.3 自主学习能力
许多研究表明,主动阅读和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此外,自主学习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笔者通过观察未成年人在图书馆公共空间中的长期阅读行为,发现未成年人的主动阅读行为与自主学习能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可以说,未成年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日常的阅读行为息息相关,其所具备的“遇到问题—获取信息—遇到新问题—获取新信息—归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阅读和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锻炼的结果。针对未成年人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结果和其他几项能力相比更具有代表性。图4的自主学习能力考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发现问题、寻求信息、探索方法和思考归纳等几个分项的表现都远远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未成年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更强的求知欲及思考能力,虽然性格影响方面因主观性太强未被计入统计结果,但也可以发现其在阅读情绪上更加积极主动。
3.4 人际沟通能力
大部分的孩子在人际沟通出现阻碍的时候,最常见的原因是对环境、对人、对问题不熟悉,因此拒绝表达,也有性格等其他因素影响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可以通过语言的训练、阅读的培养来有效缓解[11]。对那些不愿意开口的孩子,不强求他们短期就能克服,可采取长幼互动问答的方式,通过相似性、重复性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答对后予以鼓励,以增强未成年人的信心;或者通过集体问答,让孩子首先敢于在集体中发声,再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说话的勇气和能力。除了这一方式外,让孩子自己和身边的同伴共同阅读一本书,然后互相交流,能使孩子在平等的环境中提升沟通能力。在图书馆阅读空间进行阅读的孩子在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表现结果如图5所示。
4 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基础。从小开始培养未成年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受益良多。目前,包括南京图书馆在内的众多公共图书馆十分重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工作,致力于让阅读成为他们一生的习惯。然而,阅读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还需要有家长、幼儿园、学校和图书馆与未成年人自身一起形成教育合力[12],才可推动未成年人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南京图书馆少儿馆创建阅读公共空间的探索,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通过阅读公共空间的实践,不仅大大丰富了传统的阅读内容,同时也促进了未成年人阅读质量的提升。以未成年人需求为核心,形成“家庭—学校—图书馆”多方合力的阅读模式,正是图书馆阅读公共空间追求的本质。这种回归到未成年人本位的实践证明[3],未成年人通过图书馆阅读公共空间进行阅读学习,在上述评价的四个维度方面的能力表现均优于传统阅读模式,尤其在偏向内化吸收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优势。可以说,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有利于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利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有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援引南京游府西街小学的一位班主任的原话:“图书馆的阅读空间成了对他们的一种奖励。”未来,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仍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图书馆人不断开拓创新,使社会各方的教育合力进一步转化为对未成年人阅读的有力支撑,让他们的阅读需求得到更快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EB/OL].(2017-12-19)[2018-09-15].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16.
梁雯雯,公共图书馆少儿数字阅读推广模式研究:以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8):62-63.
刘瑞芳,张雪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阅读推广工作[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6):6-8.
把宝宝宠上天:南京图书馆免费开放“0-6岁”宝宝专区[EB/OL].(2016-10-12)[2018-09-18].http://news.jstv.com/a/20161012/128761.shtml.
徐晓冬.图书馆早期婴幼儿阅读推广问题研究:以英国公共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4):90-95.
曹雪.图书馆特殊群体用户服务研究:基于IFLA专业报告用户服务指南[J].情报探索,2012(10):115-117.
ALLEN N. Making a difference: the western Australia better beginnings family literacy program[J].Australas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2010,23(1):33-37.
徐冬梅.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8-01(008).
IFLA sister libraries for children’s and young adult’s reading project[EB/OL].[2018-09-18].http://www.ifl a.org/en/node/1746.
Every child a talker (ECAT)[EB/OL].[2018-09-18].http://www.kelsi.org.uk/support-for-children-andyoung-people/early-years-and-childcare/equality-andinclusion/communication-and-language/activities.
王泉根.新世纪“儿童阅读运动”观察[N].文艺报,2012-08-10(4).
王泉根.呼唤回归“儿童本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3-02(6).
关键词 未成年人阅读 阅读推广 公共空间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6.008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the reading interest of the minors, this paper quotes the concept of “public space” to explain the reading public space of the minors in the librar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actice of the reading public space of the minors in Nanjing Library,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minor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bility,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a reading public space with minors as the core, which is composed of family, school and library,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 for minors.
Keywords Minors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 Public space.
0 引言
随着开放二胎和引进人才政策的落实,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口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省0~14岁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从12.84%上升至13.73%[1]。随着未成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文化服务单位应积极地参与到未成年人的教育当中,成为除家庭、学校之外又一推进未成年人阅读教育的文化阵地。然而,公共图书馆在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中存在分散、不系统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与学校、家庭之间有效的合作联动,没有一个常规化、制度化的未成年人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未成年人群体的阅读兴趣,使未成年人群体从“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本文拟在研究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援引社会学中“公共空间”的概念来构建未成年人的阅读公共空间,以使公共图书馆能够在与教师、家长的合作联动中,针对未成年人特点有效地建立科学性、系统性的阅读服务模式,推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
1 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构建
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会独立地发生在家庭、幼儿园、学校、图书馆中,或至多在两个场景中产生共鸣。长期在某一种或两种相对较固定的阅读场景下进行阅读,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面也较易固化。对未成年人来说,在学校,不可避免地受教师个人阅读倾向的影响,并受教学用藏书量的制约;在家庭,则可能由于家长缺乏专业的教育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而耽搁了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公共图书馆,则要面对阅读时间碎片化以及因此带来的无法系统开展阅读训练的困境。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由家长、教师和图书馆共同参与的阅读环境,将原有的单一阅读场景拓展成为多向的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
对未成年人来说,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2],首先是一个可以进行阅读的公共区域,既包括未成年人图书馆的馆舍及其馆藏陈设,也包括通过门户网站平台、触摸屏平台、移动平台和微信平台面向所有读者的数字资源。除了这些硬件之外,“公共空间”还包括未成年人及其线上线下阅读、交流讨论,包括教师和图书馆员提供的阅读能力训练引导,包括未成年读者对教师和图书馆的反馈,以及由此带来的家长、教师和图书馆对阅读服务的完善。事实上,基于家长、教师和图书馆三者共同的目标和诉求,“公共空间”存在的价值就是围绕未成年人这一“公共空间”核心,建立三者之间多向交流沟通的渠道,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共同辅助未成年人阅读,以培养其语言理解、表达、学习和社会情感等能力。
2 南京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实践
南京图书馆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阅读公共空间。其少儿馆建筑面积约2千平方米,共设有0~3岁幼儿馆、4~6岁儿童馆和7~15岁少儿馆三个分馆,馆藏纸质书籍超过7万册。此外,还整合了江苏全省各级109家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了江苏省少儿数字图书馆,涵盖门户网站、触摸屏、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等4个子平台[3],这样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吸引了大批的未成年人到馆。据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办证处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9月底,少儿馆7~15岁少儿借阅证持证人数超过了12万;0~3岁馆和4~6岁馆开放不到两年,办理幼童借阅证的人数也已超过2万人,幼童阅览证的办理人数则超过了6000人,0~6岁读者的年增长率高达160%。可以说,南京图书馆的未成年人阅读空间日臻完善,在探索契合家长、学校、图书馆三者共同的目标和诉求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与陆军工程大学标营幼儿园、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等周边多所幼儿园、小学的联合阅读推广实践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1 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制定不同的阅读方案
针对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少儿馆的馆员分别和相关教师制定了不同的阅读方案。
针对学龄前兒童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阅读方案将日常阅读放在幼儿园内较为安静的图书室中,以使儿童注意力集中。阅读重心偏向绘本等读物,同时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小学生群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集体学习规范意识,在制定方案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将阅读重点放在开发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自主能力方面。多年来,南京图书馆少儿馆和周边多所小学建立了常规的阅读活动,在每周二至周五的下午,都有一个班级的小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到馆内进行不少于2小时的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训练。
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阅读行为主要是利用课堂外的休闲时间完成。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往往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方面具有独立性。由于他们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较强的主见意识,因此在与其他未成年人、家长、教师和图书馆员进行沟通时,对阅读效果的反馈也更加及时有效。对于这部分具有阅读惯性的“高龄”未成年读者群,主要是针对他们的阅读兴趣制定阅读方案,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使他们将阅读公共空间当成可以放松一下,了解课堂外世界的“港湾”。
2.2 建立和完善公共空间阅读层次,全面助力未成年人智力开发
笔者认为,南京图书馆在推广少儿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一种相对立体的层次化“阅读公共空间”。这种层次化阅读空间体现在阅读方式上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阅读,既有组织性的指导阅读,也有松散性的自由阅读,并在与家长、老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改进阅读空间布局、改善阅读推广方式。未成年人阅读空间立体层次化阅读过程如图1所示。
第一个层次是建立稳定的班集体阅读公共空间。以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为例,在长达两年多的“知识海洋,成长摇篮”共建活动中,通过在南京图书馆少儿馆这一阅读空间开展阅读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能够初步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拓展性学习。如在老师的建议下,让学生利用馆藏资源制作“我的一本小小书”,要求学生们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再通过查阅少儿馆内的藏书(锻炼信息获取能力,提高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思辨能力),并根据资料来寻求同学之间合作及教师和图书馆员的帮助(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此解决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完成这样一整套阅读学习的过程,学校的老师不仅完成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激发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4]。
第二个层次是在前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实现的,体现了未成年人群体阅读本身具有成长性的特点。随着全社会对未成年人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自发到南京图书馆办证的未成年人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各中小学校集体到南图少儿馆参观过的未成年人中,有超过92%的孩子为自己办理了借阅证,其中超过50%的孩子在班级集体阅读时间之外产生了个人到馆阅读的兴趣[5]。这些自发来到图书馆参与阅读活动的未成年人,与在集体阅读时间之外来到图书馆的孩子共同组成了一种相对较松散的公共空间。在这一阅读空间中,经过“集体阅读公共空间”组织阅读的学生由于具备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自发到馆的孩子形成互动,形成一种“以点带面”的阅读培养模式。
这种阅读模式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欢乐有趣的阅读,为此,少儿馆首先应不断改善阅读环境,添置室内的阅读设备,如常规的手工制作材料、富有色彩和故事情节的动漫书,并开设能够吸引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兴趣课堂。其次针对未成年人的求知需求,邀请知名儿童作家、青少年心理学家开展讲座,又或者和其他机构合作开展机器人建模课堂和魔方大赛等。最后,少儿馆通过阅读活动的线上、线下互动使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以交流阅读体会和阅读方式。这一层次的阅读蕴含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不仅吸引了一大批潜在的少儿读者,更是为无声的图书馆增添了有声的力量,也是少儿馆作为未成年人公共空间的价值所在。
第三个层次是根据未成年人的阅读诉求,建立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阅读公共空间,使教师、家长和图书馆员从不同角度共同改进未成年人原有的阅读策略。从教师角度来说,公共空间的“诉求—反馈”机制可大大增进老师对未成年人成长及其阅读心理的了解,促使其进一步改进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方式;从家长方面来说,可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亲子阅读,通过参与公共空间的阅读活动,在馆员和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学习科学的陪读方法,配合老师共同提升孩子在语言理解、表达、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诉求—反馈”层面,图书馆针对未成年人提出的阅读诉求,根据家长、教师、教育专家的相关反馈意见,进一步对公共少儿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相关服务进行改善[6]。南京图书馆0~6岁少儿馆改扩建为0~3岁馆和4~6岁馆工程,就是针对未成年人家长对阅读环境的诉求,经过与儿童专家的反复论证,对少儿馆阅读公共空间重新布局的结果。此外,图书馆员除了日常的少儿阅读借阅服务外,也通过对馆藏未成年人书籍利用率的数据分析,了解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倾听小读者们、家长和教师的反馈意见,编撰未成年人喜爱阅读的书目加以推荐,并对利用率高的图书进行二次采购。同时,让未成年读者积极参与“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的图书荐购活动,选择自己心仪的书籍,使他们从被动“让我读”转变为主动的“我要读”阅读行为,以此进一步提高少儿的阅读兴趣。
3 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的实践评价
为了评价阅读公共空间对未成年人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笔者在国际图联(IFLA)2007年和2008年颁布的第100号专业报告《婴幼儿图书馆服务指南》和第107号专业报告《青少年图书馆服务指南》的基础上,通过对多种未成年人阅读的理论专著研究[7],经与不同年级的一线教师们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四个维度来开展测评。在测评中,笔者将未成年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未成年人全程参与图书馆阅读公共空间的相关活动,而对照组则是同龄同级未参与任何相关活动的未成年人。由于参与测试的样本数量超过千人,年龄差别大,因此针对各年龄段的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最终评价由未成年人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构成,自评或他评的方式是按能力由低到高,分为1到10个等级。 3.1 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主要分为文字语言理解能力、艺术语言理解能力和教育语言理解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的了解,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其语言理解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8]。學龄前儿童由于词汇量较低,阅读本身以绘本为主,因此对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阅读主要凭借未成年人对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的理解,再配合教师有限的引导来完成,对文字语言理解能力不做硬性规定。教育语言理解能力则是对故事中体现的常识、道理能有一定认识即可。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已积累了一定词汇量,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学生阅读语言理解能力可进行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根据未成年人的自评和教师评价的综合结果,在图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语言理解能力在高分段中的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语言表达能力
未成年人从听读,到说话,到阅读,最后到写作,其成长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流程[9],其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阅读后实践。未成年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是在对文学语言、艺术语言的作品阅读、理解、吸收之后,通过他们自己的语言外化出来,可能是即时表达,也可能是一段时间以后的延时表达[10]。这项能力评价是根据未成年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内容完整性、语言流畅性来进行的。通过教师评价和未成年人自我表达,其测评结果如图3所示。
3.3 自主学习能力
许多研究表明,主动阅读和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此外,自主学习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笔者通过观察未成年人在图书馆公共空间中的长期阅读行为,发现未成年人的主动阅读行为与自主学习能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可以说,未成年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日常的阅读行为息息相关,其所具备的“遇到问题—获取信息—遇到新问题—获取新信息—归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阅读和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锻炼的结果。针对未成年人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结果和其他几项能力相比更具有代表性。图4的自主学习能力考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发现问题、寻求信息、探索方法和思考归纳等几个分项的表现都远远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未成年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更强的求知欲及思考能力,虽然性格影响方面因主观性太强未被计入统计结果,但也可以发现其在阅读情绪上更加积极主动。
3.4 人际沟通能力
大部分的孩子在人际沟通出现阻碍的时候,最常见的原因是对环境、对人、对问题不熟悉,因此拒绝表达,也有性格等其他因素影响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可以通过语言的训练、阅读的培养来有效缓解[11]。对那些不愿意开口的孩子,不强求他们短期就能克服,可采取长幼互动问答的方式,通过相似性、重复性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答对后予以鼓励,以增强未成年人的信心;或者通过集体问答,让孩子首先敢于在集体中发声,再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说话的勇气和能力。除了这一方式外,让孩子自己和身边的同伴共同阅读一本书,然后互相交流,能使孩子在平等的环境中提升沟通能力。在图书馆阅读空间进行阅读的孩子在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表现结果如图5所示。
4 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基础。从小开始培养未成年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受益良多。目前,包括南京图书馆在内的众多公共图书馆十分重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工作,致力于让阅读成为他们一生的习惯。然而,阅读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还需要有家长、幼儿园、学校和图书馆与未成年人自身一起形成教育合力[12],才可推动未成年人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南京图书馆少儿馆创建阅读公共空间的探索,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通过阅读公共空间的实践,不仅大大丰富了传统的阅读内容,同时也促进了未成年人阅读质量的提升。以未成年人需求为核心,形成“家庭—学校—图书馆”多方合力的阅读模式,正是图书馆阅读公共空间追求的本质。这种回归到未成年人本位的实践证明[3],未成年人通过图书馆阅读公共空间进行阅读学习,在上述评价的四个维度方面的能力表现均优于传统阅读模式,尤其在偏向内化吸收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优势。可以说,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有利于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利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有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援引南京游府西街小学的一位班主任的原话:“图书馆的阅读空间成了对他们的一种奖励。”未来,未成年人阅读公共空间仍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图书馆人不断开拓创新,使社会各方的教育合力进一步转化为对未成年人阅读的有力支撑,让他们的阅读需求得到更快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EB/OL].(2017-12-19)[2018-09-15].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16.
梁雯雯,公共图书馆少儿数字阅读推广模式研究:以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8):62-63.
刘瑞芳,张雪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阅读推广工作[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6):6-8.
把宝宝宠上天:南京图书馆免费开放“0-6岁”宝宝专区[EB/OL].(2016-10-12)[2018-09-18].http://news.jstv.com/a/20161012/128761.shtml.
徐晓冬.图书馆早期婴幼儿阅读推广问题研究:以英国公共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4):90-95.
曹雪.图书馆特殊群体用户服务研究:基于IFLA专业报告用户服务指南[J].情报探索,2012(10):115-117.
ALLEN N. Making a difference: the western Australia better beginnings family literacy program[J].Australas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2010,23(1):33-37.
徐冬梅.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8-01(008).
IFLA sister libraries for children’s and young adult’s reading project[EB/OL].[2018-09-18].http://www.ifl a.org/en/node/1746.
Every child a talker (ECAT)[EB/OL].[2018-09-18].http://www.kelsi.org.uk/support-for-children-andyoung-people/early-years-and-childcare/equality-andinclusion/communication-and-language/activities.
王泉根.新世纪“儿童阅读运动”观察[N].文艺报,2012-08-10(4).
王泉根.呼唤回归“儿童本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