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中生态廊道”建设的大环境下,探索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的策略。政府应加强对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的统筹配置,市场兼顾;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乡村运动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各乡村应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错位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运动休闲产品;运用“互联网+”的模式,树立乡村运动休闲旅游新形象的同时,加强营销力度,完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包装。
关键词: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旅游+体育”不仅是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上大热的词汇,更成为一种旅行方式,也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股新生力量。户外运动旅游是自然、生态、体育、旅游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景观体育的主要形式和体育旅游的主要内容[1]。
金华市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走在前列、共建金华”要求,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为实现“全面小康、浙中崛起”营造更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金华将着力构筑一条以生态为基、以江河为脉,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浙中生态廊道。2017年3月18日,浙中生态廊道建设项目集中开工誓师大会已经正式举行。
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势必会为金华乡村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平台。金华市应该对现有运动休闲旅游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了解户外运动旅游者的需求特征与趋势,整合金华乡村生态环境及特色文化资源,走出一条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关于“浙中生态廊道”
“浙中生态廊道”是以金华市域江河干支流为脉络,辐射金华全域的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廊道。其中,主廊道包括金华市行政区域内的衢江、兰江、金华江、武义江、东阳江、南江、文溪和浦阳江八条主要河流及其两岸陆域一定范围,河道总长约396公里。廊道规划面积约83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8%,沿线串联9个县(市、区)、63个乡镇(街道),约占金华乡镇(街道)总数的40%,直接辐射服务全市约80%的常住人口,串联起26个大小城镇节点、16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9个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5个森林公园,是金华市人口最密集、环境最优美、经济最发达的生态敏感区域。
生态廊道不仅仅是“河道+绿道”“洁化+绿化”,更是真正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廊道融合地域文化、植入绿色产业,打造高标准高品位的景观单元,串珠成链、相映生辉,加快构筑贯穿金华全境、建设美丽田园、发展绿色经济的都市区生态经济带。作为金华治水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浙中生态廊道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廊道”的目标,本着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原则,以“美丽城防”建设为抓手,推进金华江全流域治理,以此撬动全域绿色经济发展[2]。
二、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自2012年,全省旅游与体育产业加速融合发展之后,运动休闲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金华也在不断利用丰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大资金和旅游元素的投入,努力建设与完善各类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成了部分的运动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例如,金华汤溪九峰水上乐园,以九峰山风景、九峰水库、西畈水库等为资源依托,开展梦幻漂流、翻江倒海、上浪风暴等旅游项目,努力打造浙中旅游中心和行业标杆;金华武义牛头山神牛谷漂流,以武义牛头山奇山异水及森林和空气为资源特色,开展皮艇漂流及骑行、露营等旅游项目,力争打造浙中探险漂流第一品牌;2017年10月11日,浙江省第六届运动休闲旅游节暨武义第十一届温泉节在金华武义开幕。武义作为浙江省的“中国温泉之城”,温泉以量大、质优、温度适宜著称,其温泉的产业化、品牌化早已成为华东地区温泉的杰出代表,在华东地区也有着重要地位,节日以“运动养生,休閑旅游”为活动主题,积极创新“温泉+”,推进温泉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等多产融合,加快培育“温泉+清新诗意”“温泉+漂流亲水”“温泉+古韵休闲”“温泉+养生文化”等独具武义特色的新一代复合型旅游产品,更加推动了金华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3]。
当然,金华运动休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运动休闲旅游特色不够鲜明,旅游项目类同
虽然金华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水资源环境,但是,伴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治理,全国总的环境治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金华临省市的空气质量也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都有了较好的治理,游客所喜欢的好山好水到处都是。因此旅游业的竞争势必会日益激烈。而金华在开发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主要以漂流、露营、吃农家菜为主,缺少一定的文化积淀以及特色品牌,没有能够吸引回头客的鲜明特色,自然也就很难留住外来客长住。
(二)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文化的结合度不够
乡村旅游总的来说,就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为了吸引游客,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应该关注乡村的自然特色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乡村文化的开发及保护,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性,强化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建设,让游客在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体验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旅游的效果。而金华在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案例都未能将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缺乏专业化的安全保障
金华现有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项目数量已不少,已经初具市场规模,各地区也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旅游特色及旅游形象。但运动休闲旅游活动有别于常规的休闲旅游活动,一些高危险的运动项目需要参与者具有相应的活动经验和救生设备,例如现在比较热门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项目中的登山、漂流等项目,危险系数还是比较高的。2017年,金华全市发生的漂流活动事故也不少。究其原因,与政府对旅游相关安全设施的审批以及旅游接待人员的专业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4]。 三、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策略思考
(一)政府应该做到统筹配置,市场兼顾
金华市政府部门在前期的上水资源呢调查的基础上,力争在未来5年,将着力构筑一条以生态为基、以江河为脉,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浙中生态廊道。这必将对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发展金华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充分考虑运动休闲的要素,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体现,使休闲运动彻底地融入到金华乡村旅游发展中。目前一些新兴户外休闲运动增长迅猛,但参与者的绝对数量尚不大,一些传统项目虽然增长趋缓,但参与者的绝对数量依然庞大。金华市政府部门在引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兼顾之路:一方面满足大众型休闲运动的需求,以环境取胜;另一方面迅速开发国际上流行的新兴运动休闲项目,以新奇取胜。
(二)加强乡村运动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及人们对运动健身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需求将不断膨胀。由于运动休闲旅游不仅有旅游的性质而且有休闲运动的显著特性,所以要发展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专项规划。同时在重点满足本地和区域城市居民运动休闲需求的基础上,用大旅游的观念包括从社区、本地、区域、国内、国际等经验所得,对运动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专项规划。对乡村运动休闲旅游进行专项规划将避免产品开发的低层次和产品雷同等造成的各旅游地的不良竞争。金华各乡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特色,建设一些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或综合旅游目的地。从一系列调查中可以得出,目前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主要客源是本地或本区域的居民,所以,综合旅游目的地既应包含为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又应包含能吸引区域、国内甚至国际游客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二者的结合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各乡村应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错位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运动休闲产品
旅游产品最忌讳的就是雷同性,缺乏特色。金华作为浙中著名的旅游城市,各乡村可以利用当地独特的山水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个性色彩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例如,磐安、金华北山等地,可以依托生态优质的山水资源,着力开发徒步、攀岩、漂流、骑行等运动休闲产品;如兰溪、武义等,可以利用独特的溶洞或温泉资源,着力开发特色养生的休闲运动旅游产品。当然,在运动休闲品牌建立的过程中,离不开各地不同乡村文化特色的体现,如武义昆曲、金华道情、浦江板凳龙等文化因素的引入,加强游客对乡村文化的体验与感知,从而形成自身的旅游特色。只有进行错位的差异化开发,才能够使乡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为增强,形成金华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5]。
(四)運用“互联网+”的模式,树立乡村运动休闲旅游新形象的同时,加强营销力度,完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包装
鉴于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欠缺,金华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开展多种形式而又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营销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充分认识到旅游的网络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乡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推广的相关网路平台,在完成相关的产品活动开发与设计之后,通过网络进行市场推广,更好的提高营销的效果。当然,在运用互联网营销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相对应的旅游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莉.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8(09):1159-1161.
[2]张瑞林.户外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17.
[3]杨汉,董范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8(06):789-791.
[4]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1995,(4):69-72.
[5]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
关键词: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旅游+体育”不仅是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上大热的词汇,更成为一种旅行方式,也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股新生力量。户外运动旅游是自然、生态、体育、旅游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景观体育的主要形式和体育旅游的主要内容[1]。
金华市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走在前列、共建金华”要求,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为实现“全面小康、浙中崛起”营造更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金华将着力构筑一条以生态为基、以江河为脉,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浙中生态廊道。2017年3月18日,浙中生态廊道建设项目集中开工誓师大会已经正式举行。
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势必会为金华乡村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平台。金华市应该对现有运动休闲旅游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了解户外运动旅游者的需求特征与趋势,整合金华乡村生态环境及特色文化资源,走出一条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关于“浙中生态廊道”
“浙中生态廊道”是以金华市域江河干支流为脉络,辐射金华全域的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廊道。其中,主廊道包括金华市行政区域内的衢江、兰江、金华江、武义江、东阳江、南江、文溪和浦阳江八条主要河流及其两岸陆域一定范围,河道总长约396公里。廊道规划面积约83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8%,沿线串联9个县(市、区)、63个乡镇(街道),约占金华乡镇(街道)总数的40%,直接辐射服务全市约80%的常住人口,串联起26个大小城镇节点、16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9个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5个森林公园,是金华市人口最密集、环境最优美、经济最发达的生态敏感区域。
生态廊道不仅仅是“河道+绿道”“洁化+绿化”,更是真正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廊道融合地域文化、植入绿色产业,打造高标准高品位的景观单元,串珠成链、相映生辉,加快构筑贯穿金华全境、建设美丽田园、发展绿色经济的都市区生态经济带。作为金华治水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浙中生态廊道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廊道”的目标,本着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原则,以“美丽城防”建设为抓手,推进金华江全流域治理,以此撬动全域绿色经济发展[2]。
二、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自2012年,全省旅游与体育产业加速融合发展之后,运动休闲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金华也在不断利用丰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大资金和旅游元素的投入,努力建设与完善各类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成了部分的运动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例如,金华汤溪九峰水上乐园,以九峰山风景、九峰水库、西畈水库等为资源依托,开展梦幻漂流、翻江倒海、上浪风暴等旅游项目,努力打造浙中旅游中心和行业标杆;金华武义牛头山神牛谷漂流,以武义牛头山奇山异水及森林和空气为资源特色,开展皮艇漂流及骑行、露营等旅游项目,力争打造浙中探险漂流第一品牌;2017年10月11日,浙江省第六届运动休闲旅游节暨武义第十一届温泉节在金华武义开幕。武义作为浙江省的“中国温泉之城”,温泉以量大、质优、温度适宜著称,其温泉的产业化、品牌化早已成为华东地区温泉的杰出代表,在华东地区也有着重要地位,节日以“运动养生,休閑旅游”为活动主题,积极创新“温泉+”,推进温泉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等多产融合,加快培育“温泉+清新诗意”“温泉+漂流亲水”“温泉+古韵休闲”“温泉+养生文化”等独具武义特色的新一代复合型旅游产品,更加推动了金华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3]。
当然,金华运动休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运动休闲旅游特色不够鲜明,旅游项目类同
虽然金华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水资源环境,但是,伴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治理,全国总的环境治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金华临省市的空气质量也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都有了较好的治理,游客所喜欢的好山好水到处都是。因此旅游业的竞争势必会日益激烈。而金华在开发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主要以漂流、露营、吃农家菜为主,缺少一定的文化积淀以及特色品牌,没有能够吸引回头客的鲜明特色,自然也就很难留住外来客长住。
(二)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文化的结合度不够
乡村旅游总的来说,就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为了吸引游客,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应该关注乡村的自然特色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乡村文化的开发及保护,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性,强化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建设,让游客在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体验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旅游的效果。而金华在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案例都未能将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缺乏专业化的安全保障
金华现有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项目数量已不少,已经初具市场规模,各地区也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旅游特色及旅游形象。但运动休闲旅游活动有别于常规的休闲旅游活动,一些高危险的运动项目需要参与者具有相应的活动经验和救生设备,例如现在比较热门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项目中的登山、漂流等项目,危险系数还是比较高的。2017年,金华全市发生的漂流活动事故也不少。究其原因,与政府对旅游相关安全设施的审批以及旅游接待人员的专业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4]。 三、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策略思考
(一)政府应该做到统筹配置,市场兼顾
金华市政府部门在前期的上水资源呢调查的基础上,力争在未来5年,将着力构筑一条以生态为基、以江河为脉,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浙中生态廊道。这必将对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发展金华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充分考虑运动休闲的要素,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体现,使休闲运动彻底地融入到金华乡村旅游发展中。目前一些新兴户外休闲运动增长迅猛,但参与者的绝对数量尚不大,一些传统项目虽然增长趋缓,但参与者的绝对数量依然庞大。金华市政府部门在引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兼顾之路:一方面满足大众型休闲运动的需求,以环境取胜;另一方面迅速开发国际上流行的新兴运动休闲项目,以新奇取胜。
(二)加强乡村运动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及人们对运动健身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需求将不断膨胀。由于运动休闲旅游不仅有旅游的性质而且有休闲运动的显著特性,所以要发展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专项规划。同时在重点满足本地和区域城市居民运动休闲需求的基础上,用大旅游的观念包括从社区、本地、区域、国内、国际等经验所得,对运动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专项规划。对乡村运动休闲旅游进行专项规划将避免产品开发的低层次和产品雷同等造成的各旅游地的不良竞争。金华各乡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特色,建设一些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或综合旅游目的地。从一系列调查中可以得出,目前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主要客源是本地或本区域的居民,所以,综合旅游目的地既应包含为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又应包含能吸引区域、国内甚至国际游客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二者的结合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各乡村应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错位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运动休闲产品
旅游产品最忌讳的就是雷同性,缺乏特色。金华作为浙中著名的旅游城市,各乡村可以利用当地独特的山水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个性色彩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例如,磐安、金华北山等地,可以依托生态优质的山水资源,着力开发徒步、攀岩、漂流、骑行等运动休闲产品;如兰溪、武义等,可以利用独特的溶洞或温泉资源,着力开发特色养生的休闲运动旅游产品。当然,在运动休闲品牌建立的过程中,离不开各地不同乡村文化特色的体现,如武义昆曲、金华道情、浦江板凳龙等文化因素的引入,加强游客对乡村文化的体验与感知,从而形成自身的旅游特色。只有进行错位的差异化开发,才能够使乡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为增强,形成金华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5]。
(四)運用“互联网+”的模式,树立乡村运动休闲旅游新形象的同时,加强营销力度,完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包装
鉴于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欠缺,金华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开展多种形式而又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营销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充分认识到旅游的网络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乡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推广的相关网路平台,在完成相关的产品活动开发与设计之后,通过网络进行市场推广,更好的提高营销的效果。当然,在运用互联网营销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相对应的旅游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莉.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8(09):1159-1161.
[2]张瑞林.户外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17.
[3]杨汉,董范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8(06):789-791.
[4]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1995,(4):69-72.
[5]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