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乡国情怀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时光洗礼依然不朽,其中最为人挂怀的是乡国情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乡国情怀是大部分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蕴含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乡国情怀,既有对家的思念,也有对国的眷念。通过分析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乡国情怀,能够促进我们对其作品中所表达感情的理解,在深刻理解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体会国与家对个人的重要,会增加民族凝聚力与家国自豪感。
  思乡是历代文学创作者亘古不变的主题,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传递的重要思想之一。乡国情怀的涵盖面较广,既包括对祖国与家乡的深切思念,也包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劳苦人民的同情。纵观历史长河,有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出于各种原因背井离乡,流落异乡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眷恋,驱动了大量文学作品的产生,也是乡国情怀的主要构成。游子思归,迁客怀土,对國对家的深切情感,是文学创作者灵感的源泉。
  一、中国古代文学乡国情怀的滥觞
  (一)文化因素
  在数千年历史中,农耕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常态。由于农耕社会特定的生产结构带给人的深远影响,历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在滞留异乡的羁旅中,人们常会有种不稳定与无归属感,即使离开故土,也终将衣锦还乡。诚如杜甫所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分明是同一轮月,漂泊异地的游子却理所当然认为家乡的月色更美,这一写法也是乡国情怀的写照。除农耕社会带来的影响之外,我国自古也有注重亲情的传统,且逢年过节时家族团聚这一传统也沿袭已久。无论漂泊多远,家乡与亲人永远是游子思念的源泉。每逢佳节,飘零的游子感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乡国情怀也溢于言表。
  (二)社会因素
  我国如今已在科学技术层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通信设备的先进性让人们时刻能体验到“天涯若比邻”的感受。但在通信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仅仅凭借人力与畜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时代持续了很久。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仅有的通信工具是传书的鸿雁与递信的驿使,人一旦离开家乡,前路茫茫,关山重重,即便想要传书递简也不能实现。因此在逢年过节或月圆之夜,游子更无法抑制对故乡的思念。基于此,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乡诗多而动人。
  此外,我国古代文学中乡国情怀的第二个根源在于古代文人学子的宦游漂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历代文人信奉“治国平天下”,往往在追求功名与建功立业的道路上不得不抛妻别友,远赴他乡。在通往仕途的漫漫长路中,常会身不由己,时而滞留京畿,时而赴任远乡,也有很大一部分文人难逃贬谪,被迫赴任蛮荒之地。在宦游羁旅途中,举目无亲与仕途失意的失落常常会使文学创作者涌出无边的乡愁,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量饱含乡国情怀的文学作品产生。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乡国情怀的第三个根源,在于古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无论改朝换代还是外敌入侵,对战士们或是战乱中逃难的百姓来说,都是一场与故乡与亲人的分离。在此背景下,人们不但要面对亲情故土的割舍,也很有可能面临流血与死亡,在被颠沛流离的恐惧支配时,对故乡与对亲人的思念会格外强烈,此时的家乡不仅是团圆与温暖,更是和平与安全。即便在没有战乱的时期,战士也不能避免戍守边防的责任。对比边关铁甲冰冷与家中灯火温暖,思乡之情可想而知。
  二、中国古代文学乡国情怀的表现形式
  (一)对故乡的眷恋
  思乡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此类作品对乡土的眷恋之情也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对特定意象的描写来表达思乡之情,其中较为常见的意象是暮色、月色、夕阳、大雁等。例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诗人由夕阳西下,天色渐晚,联想到归乡无望,从而涌起深切的思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篇未曾提及家乡,但由昏鸦、夕阳、古道等意象,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字里行间对故乡的思念。在意象外,文学创作者也常常运用词语对思乡之情进行抒发。例如宋之问《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作者用一个“怯”字涵盖了复杂的情感。整首诗虽语言浅显,但意蕴深悠,寥寥二十字就勾勒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相较于即将归乡的喜悦,作者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害怕,纵然万分思念家乡,但家乡阔别已久,霎时重逢会让自己无所适从,既有重回故乡的欣喜,也有担忧故乡在离别的岁月中失去记忆中的模样而焦虑。“怯”字用于此处,可谓画龙点睛。运用意象与词语的同时,古代文学中乡国情怀的表达,也常常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加以表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句,“愁”字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的感受,从情感上体现了乡国情怀,而前句描写日暮时移舟泊岸之景,又是从景象的描写上体现了乡国情怀。这一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能够给人以多角度的冲击,寓情于景,将作者自身对故乡的思念与日暮景色结合,使读者身临其境。
  (二)对故土的热爱
  对家乡与对故土的眷恋往往密不可分,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与思乡之情遥相呼应的,就是对故土的深情。文学创作者热爱故土的诗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据比例较高,其中既有描写戍边卫国的骁勇,也有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有对战乱早日结束的热切期盼,故土之情的表现也不一而足,其中较为广泛的是寄情于山水间的爱国情怀。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该诗是作者担任杭州太守时的作品,诗人在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早春时期的闲适情景,在漫步的同时游览西湖春光。诗人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了江南的美好景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中,又用莺歌燕舞表现了春日的醉人风光,字里行间能让人充分感受到作者喜悦与轻松的心境。而这样的心境源于对大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以对故土的一腔热忱着眼于万物,则万物皆美,诗人自身也陶醉于春日的满腔热情与勃勃生机。于品读诗作的后人而言,其故土情怀可见一斑。在将故土之情寄于山水之外,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将故土情怀寄托于送别诗中。   诚如前文所言,在交通与通信技术都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初唐时期年少成名的王勃,其诗作《送杜少府知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虽意在叙述分别,但并无哀伤之感,取而代之的是王勃对故人真挚的劝勉。此一别山长水远,虽短期内不能重逢,但期待對方勇往直前的乐观心态与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值得后人称颂,诗人将自身豁达的志趣与宽广的胸襟、远大的抱负都融于字里行间,既是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也饱含了对故国的满腔热情。又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过《于易水送人》,其中“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巧用荆轲怒发冲冠之典表达自身的悲愤以及对荆轲一类壮士的仰慕。而“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一句,侧重表达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感。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内容来说,又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通篇都不曾点明所送者何人,但字里行间已能让人感受到其所送别之人必是肝胆相照的挚友。唯有面对这样的朋友,诗人才能借古喻今,在以古人自况,寄托自身怀才不遇的落魄之余,也难掩对故国未来的担忧,其真挚的乡国情怀也不言而喻。
  (三)对人民的同情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乡国情怀,表现在对国家与故乡的眷恋之余,也有一部分表现手法,在于对劳苦百姓的同情。爱国与思乡是乡国情怀中较为模糊的观念化表达,但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则是具象化的表现,更为直观与明显地体现了文学创作者的感情。例如李绅所作《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运用春种与秋收两个场景的对比来赞美农民勤于劳作的美好品质,同时着墨于对秋收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五谷丰登图。但最末一句笔锋一转,以留白的方式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这类创作手法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不同,能够为读者留出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在引导读者深入思索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这种心系百姓的思想,必然是源于对祖国的深切眷恋,既是诗人乡国情怀的展现,也是古代文学中永恒的旋律。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乡国情怀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主要情感之一,承载了历代文人迁客对国对家的深情,是我国文学领域的瑰宝,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文化领域。我们在阅读抒发乡国情怀的文学作品前,应注重对此类作品的创作背景加以了解,基于此方能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试图表达的感情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乡国情怀都能引发人们心理与情感的共鸣。不管时光走过多久,思乡之疾也许不会被治愈,因为对乡土的眷恋与对故国的深情,已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中,乡土与故国是我们永恒的依恋。
其他文献
“我坚决不同意你去,如果你敢去,我打断你的腿!”这话一出口,刘宏自己都吓了一跳。女儿今年已经二十二周岁了,那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未打骂和大声呵斥过。刘宏偷偷看女儿,女儿眼圈红了。  女儿有个上海网友,他们是知道的。可女儿要去见网友,据说已经发展到男女朋友。刘宏和妻子那是一百个不放心。  刘宏的语气缓和下来:“文文,我们这都是为你好。你想,万一对方是传销人员,你是摆脱不掉的;如果对方
期刊
自6岁左右,我开始记事,就不肯和爸妈住一起。因新家位置偏僻,唯一的邻居是叔叔家,我喜欢住爷爷家更热闹。母亲自小就很喜欢拿我们兄妹和别人比较,虽然我们从来没有怪过母亲,但是这样做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后来上了小学,我才慢慢地适应回家住,学校同学多比较开心。贪玩的我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差,到四年级留级后,学业才跟得上。后面初中那三年,学习成绩才算得上优秀,也当了三年班长。  回到1999年夏天,
期刊
垂柳逗惹碧水圈圈涟漪,火头湾扶贫制衣厂如春笋林立。  姐妹们飞针走线踩着电机,一件件衣服像缀满了金色的羽翼,订单如喜鹊飞来,她却挽起长发,愁云浓锁眉际。  父母再次相逼:“明天你得去相亲!”冰冷的话零落相思的雨,她找不到他的一点讯息。同设计服装的蜜语,喷泉边的嬉戏,济宁职专印满爱的足迹。那年他神色凄凄:“父亲患了尿毒症,我得去南方打拼,解家里燃眉之急。”她泪眼迷离:“我在济宁等你!”  “大厂长好
期刊
西北有山,山瘦削却有魂,得苍穹双手相助,拔入天际。西北的荒野在夏秋之际站满野草,天麻麻黑的时候,燃起一把火,草籽噼里啪啦跳进死寂的黑夜,火狠狠咬着嘴唇,撕开黑色的睡袍,不依不饶地烧干荒山最后一滴绿液。敦厚的大地慈祥地望着这些,像个沉默抽着旱烟的老汉。  西北的土地不适合情爱,更适合杀伐,最适合拍武侠的黑白默片。一身粗布麻衣的刀客,头发散披,裤脚都是草灰,窸窸窣窣地走在荒野,接单不分贵贱,收钱取命。
期刊
晨光爬满茶树的缝隙,泛起金黄的涟漪,茶叶的清香在她指尖轻轻飘逸。  他手执响鞭,顺着羊楼洞茶山的崎岖巡视,时间在层层绿浪间悄逝。他又停在她面前,带着风的旖旎。她猛一抬头,欲言又止,双唇翕动纷繁的心事。  “在地愿为连理枝,你可愿意?”他的明眸闪动着疼惜。  采茶女与地主之子终究隔着门第,她胸中装满失意。“我会说服父母,一定娶你!”他甩一个响鞭,坚定的声音经久不息。  茶叶滞销,他家茶坊难逃落后的现
期刊
风吹荷花香,是最符合情丝翩跹的季节。  那一年,我退伍回乡去拜访一位故人,古朴的村庄,半亩莲塘。  一缕书香,咬住流逝的时光。  一眼见你,万物不及。村口一棵槐树边,你执书一卷,自信、善良、洒脱、飘逸……青春的气息、逼人的韵味在你的灵魂中流淌,由内向外散发着醉人的风韵……  做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美丽自己,芬芳他人。  今生有缘,风雨不散。你微微一笑,恰如一朵刚绽放的花朵,摇曳着青春。那一眼草色葱茏
期刊
微风摇醒村庄,戈壁滩沐浴金灿灿的阳光。他矫健的舞步如雄鹰,时而低旋,时而充满渴望。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是他心中的梦和难以愈合的心伤。  三年前,她是医疗救护队队长,风雪夜出诊,阿娜尔汗得救,她却失足滚下山岗。  他疯狂地喊着她的名字,晕倒在国际比赛的舞场。  思念如蛊,深植于心房。无眠夜,泪水斑驳无尽的忧伤。他形只影单,焦虑如影随形,摧毁美丽的梦想。他彷徨。  再翻她的遗物,日记本泛黄,字里行间
期刊
从南方A市出发,列车一路北上。张志远倚窗望着车外,野花点点,除了绿色,还是绿色。他归心似箭,甚至兴奋、激动。为了事业,离家半年了,他多想见到家人,更多的是想见到宝贝儿子。  圆圆的脸蛋,聪慧的大眼睛,淘气又可爱。将来,张家的接班人,会像一棵葱郁的大树,撑起一片天,光宗耀祖。想到这些,张志远不由得脸上露出微笑,春风荡漾。  下午五点多,他下車让公司司机接他回家,正好可以接放学的孩子。他给孩子打了电话
期刊
近年来,网络数字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模式下构建网络平台是体育场馆社会化开放共享的一项选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宁德市体育场馆
李州可是个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主儿,不知道他家哪位祖先积德给他修来的福,竟娶了个如花似玉且性格温柔的好媳妇。  李州每次喝得摇摇晃晃,骂骂咧咧回到家,媳妇起初总是哄着,边倒水,边捶背地好言相劝。见李州我行我素,劝告不起任何作用,媳妇便开始了一打二骂三上吊,可李州还是无动于衷。最后,媳妇使出撒手锏:闹离婚。  “离婚?门儿都没有!我不签字、不同意,你跟谁离呀!我这辈子算是赖上你了,下辈子也别想离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