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82-01
在上课前,每一位老师都很认真的备课,但不管怎样认真,准备的怎样充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突发性的教学问题。教书育人向来是不可分的,作为历史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也是责无旁贷的,而且新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在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教学预案,而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的发展。
一、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的途径
1、设置有弹性的预设。
历史教学预设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预设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和对发展含义的拓展。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学习条件的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动态生成策略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预设要更深远、更灵活,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地偏向知识目标,而应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产生“再想想、再考虑考虑”的期待。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中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要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
2、运用教学机智,动态处理课堂。
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教师不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提出问题来拓展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来拓展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对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则应有选择地作出回应。 或教师亲自解答,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放开讨论,各抒己见。
面对学生的即时性生成,如果教师缺乏足够准备,将此问题或草草收场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样只会浪费极好的教学资源,也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因势利导加强情感教育,推进课堂教学生成,使课堂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二、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生成的随意性和牵强性。
课堂教学是需要注重动态生成的,但不能随便地乱生成。教学生成应该是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下的“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其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无法预知的生成并不等于随意性的生成,同样要受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只能说是无效的教学。
同时,生成性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有实际意义和学习价值的“新情境”的时候进行的生成,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的情境都具有生成的价值。衡量是否有生成性价值的标准就是这种生成能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能否提升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能否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等等。如果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低层次生成或虚假性生成,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引导他们滋生了课堂学习的错误动机。
2、除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也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体验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但现在的生成性教学却普遍忽视了这一点,主要是由于我们在生成的意识上对情感的关注过于淡薄所致。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实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在历史课堂的生成性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个宗旨。
3、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成中的主体性地位。
产生课堂生成性教学“情境”的主体应该是多重的,但在生成性教学中容易误解为学生是唯一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在生成性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捕捉课堂互动情境变动的契机,即时性地提出生成性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在课前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创设可生成性的情境,实现教学生成的有效开展。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才能满足新高考下对学生提出来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在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上,教师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被动地期待生成性学习情境的出现,而要主动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以主导性的地位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创设。
在上课前,每一位老师都很认真的备课,但不管怎样认真,准备的怎样充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突发性的教学问题。教书育人向来是不可分的,作为历史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也是责无旁贷的,而且新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在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教学预案,而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的发展。
一、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的途径
1、设置有弹性的预设。
历史教学预设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预设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和对发展含义的拓展。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学习条件的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动态生成策略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预设要更深远、更灵活,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地偏向知识目标,而应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产生“再想想、再考虑考虑”的期待。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中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要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
2、运用教学机智,动态处理课堂。
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教师不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提出问题来拓展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来拓展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对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则应有选择地作出回应。 或教师亲自解答,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放开讨论,各抒己见。
面对学生的即时性生成,如果教师缺乏足够准备,将此问题或草草收场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样只会浪费极好的教学资源,也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因势利导加强情感教育,推进课堂教学生成,使课堂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二、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生成的随意性和牵强性。
课堂教学是需要注重动态生成的,但不能随便地乱生成。教学生成应该是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下的“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其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无法预知的生成并不等于随意性的生成,同样要受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只能说是无效的教学。
同时,生成性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有实际意义和学习价值的“新情境”的时候进行的生成,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的情境都具有生成的价值。衡量是否有生成性价值的标准就是这种生成能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能否提升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能否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等等。如果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低层次生成或虚假性生成,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引导他们滋生了课堂学习的错误动机。
2、除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也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体验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但现在的生成性教学却普遍忽视了这一点,主要是由于我们在生成的意识上对情感的关注过于淡薄所致。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实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在历史课堂的生成性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个宗旨。
3、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成中的主体性地位。
产生课堂生成性教学“情境”的主体应该是多重的,但在生成性教学中容易误解为学生是唯一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在生成性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捕捉课堂互动情境变动的契机,即时性地提出生成性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在课前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创设可生成性的情境,实现教学生成的有效开展。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才能满足新高考下对学生提出来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在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上,教师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被动地期待生成性学习情境的出现,而要主动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以主导性的地位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