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病例1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伤风止咳糖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2 %,对照组总有效率7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止嗽散;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是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为多,与外界气候冷暖变化有关。笔者近年来用止嗽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的150例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77例中男37例,女40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73岁;病程最短者1 d,最长者15 d。对照组73例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72岁;病程最短者1.5 d,最长者14 d。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1]诊断。症状:以咳嗽、咯痰为主症,外感症状可伴有咽痛、恶寒、发热、流涕等表证。舌苔白或黄,脉浮紧或浮数。体征: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增粗,或伴有散在干湿性啰音。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以止嗽散加味为基本方治疗,药物组成为:荆芥15g、白前15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0g、前胡15g,杏仁10g、防风10g、陈皮6g、甘草6g。加减:若咽痒甚者,加射干10g,蝉衣5g;伴咽痛者,加野荞麦根30g,玄参10g;发热加银花30g,连翘12g;咳黄痰加黄芩12g,鱼腥草20 g;大便秘结加制大黄12g。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200ml,每日2次。儿童可根据不同年龄酌减剂量。
3.2 对照组予阿莫西林胶囊(含量0.25g)每次2片,每日3次;伤风止咳糖浆每次15ml,每日3次。均口服,儿童酌减。, 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大部分连续服药在1个疗程以上。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听诊及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有效:症状有所减轻,一部分病人体征与胸透有所改善,但遇天气变化又复发作,服用本方仍然有效。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胸透检查无改变,而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治疗者。
4.2 治疗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5 讨论
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病症。外感咳嗽为外邪侵袭肺系,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病证。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无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以皮毛而发,常以风邪夹寒者居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等疾病。止嗽散为清代名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治外感咳嗽的验方。其组方思路十分清晰[4],一散寒解表:荆芥、白前;二利咽止咳:桔梗、甘草;三宣肺止咳:紫菀、百部、陈皮。病邪为风寒之邪,病位在肺(咽)。荆芥,祛风散寒,配白前宣肺止咳:陈皮、甘草健脾化痰,和胃化湿,以除生痰之源: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笔者在止嗽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味,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在临床上通过灵活加减,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所导致的咳嗽治疗作用显著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
[2] 董汉良.程氏止嗽散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4):39-40
【关键词】 止嗽散;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是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为多,与外界气候冷暖变化有关。笔者近年来用止嗽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的150例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77例中男37例,女40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73岁;病程最短者1 d,最长者15 d。对照组73例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72岁;病程最短者1.5 d,最长者14 d。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1]诊断。症状:以咳嗽、咯痰为主症,外感症状可伴有咽痛、恶寒、发热、流涕等表证。舌苔白或黄,脉浮紧或浮数。体征: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增粗,或伴有散在干湿性啰音。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以止嗽散加味为基本方治疗,药物组成为:荆芥15g、白前15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0g、前胡15g,杏仁10g、防风10g、陈皮6g、甘草6g。加减:若咽痒甚者,加射干10g,蝉衣5g;伴咽痛者,加野荞麦根30g,玄参10g;发热加银花30g,连翘12g;咳黄痰加黄芩12g,鱼腥草20 g;大便秘结加制大黄12g。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200ml,每日2次。儿童可根据不同年龄酌减剂量。
3.2 对照组予阿莫西林胶囊(含量0.25g)每次2片,每日3次;伤风止咳糖浆每次15ml,每日3次。均口服,儿童酌减。, 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大部分连续服药在1个疗程以上。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听诊及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有效:症状有所减轻,一部分病人体征与胸透有所改善,但遇天气变化又复发作,服用本方仍然有效。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胸透检查无改变,而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治疗者。
4.2 治疗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5 讨论
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病症。外感咳嗽为外邪侵袭肺系,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病证。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无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以皮毛而发,常以风邪夹寒者居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等疾病。止嗽散为清代名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治外感咳嗽的验方。其组方思路十分清晰[4],一散寒解表:荆芥、白前;二利咽止咳:桔梗、甘草;三宣肺止咳:紫菀、百部、陈皮。病邪为风寒之邪,病位在肺(咽)。荆芥,祛风散寒,配白前宣肺止咳:陈皮、甘草健脾化痰,和胃化湿,以除生痰之源: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笔者在止嗽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味,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在临床上通过灵活加减,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所导致的咳嗽治疗作用显著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
[2] 董汉良.程氏止嗽散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