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医药行业试行包括反商业贿赂,医疗体制改革在短时期难以突破,以及行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医药行业在股市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上市公司同仁堂(600085)也未幸免,但是同仁堂还是以其三百年形成的品牌价值,营销改革后带来的长期投资价值,新老换帅和股权激励等因素给投资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间。
2006年,受国家进一步调控药价打压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及我国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等的影响,医药行业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的营业额跌幅高达40%至50%。在此背景下,同仁堂(60085)2006年前三季度的效益下滑。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86,840.86万元,同比下降10.73%,净利润19,801.72万元,同比下降18.59%。
不过,同仁堂前三季度利润的下滑,更多的是因为公司内部进行的营销改革。
作为一个国有老企业,同仁堂一直以来都比较保守,销售主要是依靠品牌、自然增长的被动营销模式。意识到这个制约因素后同仁堂开始产品的营销改革:2003年实施先款后货及购销分体运行,着手营销网络和终端的建设。2004及2005年开始实施品种首席经销制度和营销顾问制度等。2006年,同仁堂又废除首席经销制,将产品的经营权重新收归公司所有,放弃没有渠道的经销商;将原来的区域经营分公司变革为以产品群为主的3个经营分公司,产品按照规模、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等因素划分为3个产品群,公司另设一个公司负责协调3个公司的工作。
但坚持现款现货的营销改革也遭受到严峻的考验,从2006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7.81%就可见一斑。乃至于主管销售的高振坤接任才任职一年的60岁的毕界平的总经理职务时,业界不无猜测是否逼于经营的压力所致。不论是因为连续两年业绩徘徊不前也好,抑或是毕界平年事已高也罢,高振坤的上任,公司营销、管理机制的变革将进一步深化,公司的营销改革将有助于业绩提升。由于严格执行现款现货,同仁堂的现金流状况理想,2006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1.28倍,母公司应收账款控制较好,基本保持在2006年年初水平。公司始终坚持节约挖潜,继续降低原、辅料采购、质量控制、销售等各项成本,前三季度费用支出同比降低近24%。
更为重要的是,同仁堂区别于其他医药公司的特征在于它的品牌价值。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是国内中医药的金字招牌。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2004年全国十家重大典型企业之一,是医药行业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唯一一家进入国家重点典型的企业。在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上,100强的品牌价值总共为460.74亿元,其中同仁堂以29.5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首位。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企业之一,成为全国中药行业五十强之首。近期,商务部也把同仁堂列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而授牌。即将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
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的同仁堂已从一个作坊店发展成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拥有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近600家分店和销售网点的大型企业集团。此外,同仁堂的配股项目亦庄生产基地已经在2006年初正式投入生产。亦庄生产基地是公司已有三个生产基地产能总和的40-50%,并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随着亦庄基地的投产,公司生产瓶颈已经彻底解除。同仁堂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香港设立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总投入1.8亿元、估计每年产值为4亿港元,并拟与香港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药。该基地对同仁堂的产品进入台湾、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十分有利。
作为OTC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同仁堂将凭借着其民族中药品牌、优质的产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凌驾于其他竞争者之上,其发展甚至超出OTC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
此外,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公司在完成股改的时候就上报了股权激励方案,但是一直没有获批。目前中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尚未出台明确的政策。股权激励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成为股价上涨的催化剂。
近期,一直不为人注意甚至可以说被边缘化的医药类板块异军突起,出尽了风头。如普洛康裕等医药上市公司涨幅巨大,但同为中医药龙头企业的同仁堂却表现乏味。然而,同仁堂以其百年品牌信誉,营销改革后带来的长期投资价值给投资者留足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老树发新芽,金字招牌的同仁堂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绩优品种注定将成为投资首选。
2006年,受国家进一步调控药价打压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及我国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等的影响,医药行业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的营业额跌幅高达40%至50%。在此背景下,同仁堂(60085)2006年前三季度的效益下滑。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86,840.86万元,同比下降10.73%,净利润19,801.72万元,同比下降18.59%。
不过,同仁堂前三季度利润的下滑,更多的是因为公司内部进行的营销改革。
作为一个国有老企业,同仁堂一直以来都比较保守,销售主要是依靠品牌、自然增长的被动营销模式。意识到这个制约因素后同仁堂开始产品的营销改革:2003年实施先款后货及购销分体运行,着手营销网络和终端的建设。2004及2005年开始实施品种首席经销制度和营销顾问制度等。2006年,同仁堂又废除首席经销制,将产品的经营权重新收归公司所有,放弃没有渠道的经销商;将原来的区域经营分公司变革为以产品群为主的3个经营分公司,产品按照规模、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等因素划分为3个产品群,公司另设一个公司负责协调3个公司的工作。
但坚持现款现货的营销改革也遭受到严峻的考验,从2006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7.81%就可见一斑。乃至于主管销售的高振坤接任才任职一年的60岁的毕界平的总经理职务时,业界不无猜测是否逼于经营的压力所致。不论是因为连续两年业绩徘徊不前也好,抑或是毕界平年事已高也罢,高振坤的上任,公司营销、管理机制的变革将进一步深化,公司的营销改革将有助于业绩提升。由于严格执行现款现货,同仁堂的现金流状况理想,2006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1.28倍,母公司应收账款控制较好,基本保持在2006年年初水平。公司始终坚持节约挖潜,继续降低原、辅料采购、质量控制、销售等各项成本,前三季度费用支出同比降低近24%。
更为重要的是,同仁堂区别于其他医药公司的特征在于它的品牌价值。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是国内中医药的金字招牌。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2004年全国十家重大典型企业之一,是医药行业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唯一一家进入国家重点典型的企业。在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上,100强的品牌价值总共为460.74亿元,其中同仁堂以29.5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首位。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企业之一,成为全国中药行业五十强之首。近期,商务部也把同仁堂列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而授牌。即将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
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的同仁堂已从一个作坊店发展成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拥有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近600家分店和销售网点的大型企业集团。此外,同仁堂的配股项目亦庄生产基地已经在2006年初正式投入生产。亦庄生产基地是公司已有三个生产基地产能总和的40-50%,并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随着亦庄基地的投产,公司生产瓶颈已经彻底解除。同仁堂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香港设立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总投入1.8亿元、估计每年产值为4亿港元,并拟与香港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药。该基地对同仁堂的产品进入台湾、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十分有利。
作为OTC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同仁堂将凭借着其民族中药品牌、优质的产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凌驾于其他竞争者之上,其发展甚至超出OTC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
此外,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公司在完成股改的时候就上报了股权激励方案,但是一直没有获批。目前中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尚未出台明确的政策。股权激励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成为股价上涨的催化剂。
近期,一直不为人注意甚至可以说被边缘化的医药类板块异军突起,出尽了风头。如普洛康裕等医药上市公司涨幅巨大,但同为中医药龙头企业的同仁堂却表现乏味。然而,同仁堂以其百年品牌信誉,营销改革后带来的长期投资价值给投资者留足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老树发新芽,金字招牌的同仁堂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绩优品种注定将成为投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