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翟院深,营丘伶人,师李成山水,颇得其体。一日,府宴张乐,院深击鼓为节,忽停挝仰望,鼓声不续。左右惊愕,太守招问之,对曰:“适乐作次,有孤云横飞,淡伫可爱。意欲图写,凝思久之,不知鼓声之失节也。”太守笑而释之。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出自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是一则史料笔记。对于故事型的作文素材,我们通常可以从故事涉及的不同人物角度入手,通过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获取行文的观点或主旨。题目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是伶人,一个是太守,我們可以从这两个人的角度,抓住其言行进行分析,分别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伶人的角度:伶人“师李成山水,颇得其体”“意欲图写,凝思久之”,因而忘记了击鼓,可见其对绘画的专注,对美景的专注。由此可以得出“专注”“心无旁骛”等结论;也可抓住伶人所说的“孤云横飞,淡伫可爱”这句话来思考,伶人发现了这朵云的美,想把它画下来,因而可以说伶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
从太守的角度:他“笑而释之”,可见太守对伶人的态度是宽容的,没有因为伶人击鼓“失节”而怪罪于他,而这宽容的理由来自他对伶人的欣赏和认可,因此,行文也可在“宽容”“理解”的范围内展开论述。
对材料的解读必须是整体解读,切忌抓孤立的词语随意引申或胡乱联想。比如,有的同学不理解伶人“停挝”的原因,以为是“忙里偷闲”,因而得出要“慢下来,学会欣赏”“不妨驻足”这样的结论,把伶人的“无心之举”变成了“刻意的追求”;有的同学只抓住伶人“望云”的细节,提出“学会仰望”这样的观点:甚至有人比较伶人仰望的举动,批评现实生活中的“低头族”:还有人抓住材料中的“第三者”——“左右”的“惊愕”,得出“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结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翟院深,营丘伶人,师李成山水,颇得其体。一日,府宴张乐,院深击鼓为节,忽停挝仰望,鼓声不续。左右惊愕,太守招问之,对曰:“适乐作次,有孤云横飞,淡伫可爱。意欲图写,凝思久之,不知鼓声之失节也。”太守笑而释之。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出自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是一则史料笔记。对于故事型的作文素材,我们通常可以从故事涉及的不同人物角度入手,通过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获取行文的观点或主旨。题目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是伶人,一个是太守,我們可以从这两个人的角度,抓住其言行进行分析,分别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伶人的角度:伶人“师李成山水,颇得其体”“意欲图写,凝思久之”,因而忘记了击鼓,可见其对绘画的专注,对美景的专注。由此可以得出“专注”“心无旁骛”等结论;也可抓住伶人所说的“孤云横飞,淡伫可爱”这句话来思考,伶人发现了这朵云的美,想把它画下来,因而可以说伶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
从太守的角度:他“笑而释之”,可见太守对伶人的态度是宽容的,没有因为伶人击鼓“失节”而怪罪于他,而这宽容的理由来自他对伶人的欣赏和认可,因此,行文也可在“宽容”“理解”的范围内展开论述。
对材料的解读必须是整体解读,切忌抓孤立的词语随意引申或胡乱联想。比如,有的同学不理解伶人“停挝”的原因,以为是“忙里偷闲”,因而得出要“慢下来,学会欣赏”“不妨驻足”这样的结论,把伶人的“无心之举”变成了“刻意的追求”;有的同学只抓住伶人“望云”的细节,提出“学会仰望”这样的观点:甚至有人比较伶人仰望的举动,批评现实生活中的“低头族”:还有人抓住材料中的“第三者”——“左右”的“惊愕”,得出“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