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所论及的分析舆论得从它的起点: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的观点,探讨宁波PX事件中舆论从和平走向暴力的原因、舆论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以及理性舆论在当下生成的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舆论 公共利益 宁波PX事件
纵观2012年已经发生的几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四川什邡的钼铜、江苏启东的造纸还是新近发生的宁波镇海PX项目,都与环保有关。当地居民由于担心环境遭受污染而自发形成的邻避运动把一个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矛盾的常态问题扩展为更为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何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屡屡上演为一场民众与政府的暴力对抗?暴力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媒介又是如何引导作为整合社会皮肤的舆论?这些问题或许可以从李普曼先生成书于1922年的《公众舆论》中得到些启示。
一、从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关系入手分析宁波PX事件
我们先从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关系入手。在宁波PX事件中,活动舞台位于宁波镇海,这个项目作为宁波“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项目,筹备5年,投资额500多亿元。舞台形象的搭建者一般由媒介来完成,然而关于媒体特别是当地媒体是如何报道这个项目似乎难以寻觅,从可查询的资料来看一般停留在通告、公示等官方层面上,媒体对这个项目的深层解读还十分欠缺。然而民间各种小道消息却不胫而走,公众对于这个舞台产生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线下人际传播中的各种传言和线上的微博、贴吧、论坛里众多网友的“曝光”“讨论”等。至于形象反应十分明显,民众对于PX项目由原先的不满逐渐演变为暴力群体性事件。“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的主观现实”①,这三种现实大致可以分别对应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形象反应,也可以分别对应为现实的客观环境、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和公众脑海中形成的主观环境。但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
孤立的欣赏舞台似乎不能窥其全貌,也无助于我们问题的解决,这个舞台也非一朝一夕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宁波镇海PX项目并非空降,这个陈旧的舞台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镇海炼化的竞争能力已经居亚太地区72个炼厂第一组群”②。镇海炼化在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促进就业、拉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中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这一工业化社会进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这就使得这个活动舞台可以是镇海、启东、什邡,也可以是大连、厦门以及其他任何一个伴有严重环境污染风险企业的栖居地。所以,镇海PX群体事件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事实上也是如此,它和其它地方的类似事件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舞台下面的盘根错节更让我们在舞台形象认识上步履维艰。“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③。这个“它”指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可是传媒又不可能像镜子似的反映客观世界,而且“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又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④。于是,我们便生产成见,“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⑤。用这样的理论来审视舆论场的形成十分贴切。镇海PX项目有很多的前车之鉴,不过注定可能不会成为后事之师,这或许可以从2003年的厦门、2010年的大连得到印证。PX项目最为人诟病的是有毒、致癌、易爆炸,这个观点在2003年厦门PX事件中便广为流传,尽管直至今天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出来澄清这一说法,但这个成见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加上近些年种种“专家”“教授”“学者”负面新闻频现于报端,传统知识精英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在公众的心中逐渐消弱,以致于当PX项目落地镇海时引起了那么大的恐慌。
在构建舞台形象的分工上,官方媒体和坊间传言所起的作用可谓南辕北辙。据媒体报道,“宁波早在2003年就有一个65万吨的PX项目,2007年,位于化工区的LG甬兴化工厂发生过400吨丙烯腈泄漏”⑥,而这些都被官方刻意低调了处理,不少民众浑然不知,以致于镇江PX项目消息一经传出便群情激愤。媒体是公众了解世界、逼近真相的窗口,也是公众监督公权、维护自身利益的传声筒。由于受到现行体制的束缚,公众不仅不能逼近新闻的真相,有时甚至于无法触及新闻的事实。“我们应当首先指出那些妨碍他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因素,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⑦,这些外部压力纵然是一个因素,但内在职业操守的退位也不能视而不见。 “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着墨、最有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务进行想象”⑧。“根据镇海疾控中心制作的图表,癌症死亡率呈直线上升。在南洪村和海塘村,几乎每个村民都可以说出自己的邻居、亲戚、家人得了癌症的例子”⑨。同时当地不少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鼻炎咽炎,土地、河水也因为周边化工厂的建立而慢慢变质,这些因素都加深了村民对于PX项目在当地上马的恐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嚣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⑩,网上曾谣传,“据新闻报道,一家印度的工厂曾经发生过爆炸事件,导致20多人死亡,因此必须修建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⑾,这条消息后被证实经过篡改,但还是被当地公众拿来作为问责政府的理由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成见的存在使我们倾向于接受符合、巩固我们成见的信息。
【关键词】舆论 公共利益 宁波PX事件
纵观2012年已经发生的几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四川什邡的钼铜、江苏启东的造纸还是新近发生的宁波镇海PX项目,都与环保有关。当地居民由于担心环境遭受污染而自发形成的邻避运动把一个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矛盾的常态问题扩展为更为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何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屡屡上演为一场民众与政府的暴力对抗?暴力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媒介又是如何引导作为整合社会皮肤的舆论?这些问题或许可以从李普曼先生成书于1922年的《公众舆论》中得到些启示。
一、从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关系入手分析宁波PX事件
我们先从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关系入手。在宁波PX事件中,活动舞台位于宁波镇海,这个项目作为宁波“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项目,筹备5年,投资额500多亿元。舞台形象的搭建者一般由媒介来完成,然而关于媒体特别是当地媒体是如何报道这个项目似乎难以寻觅,从可查询的资料来看一般停留在通告、公示等官方层面上,媒体对这个项目的深层解读还十分欠缺。然而民间各种小道消息却不胫而走,公众对于这个舞台产生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线下人际传播中的各种传言和线上的微博、贴吧、论坛里众多网友的“曝光”“讨论”等。至于形象反应十分明显,民众对于PX项目由原先的不满逐渐演变为暴力群体性事件。“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的主观现实”①,这三种现实大致可以分别对应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形象反应,也可以分别对应为现实的客观环境、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和公众脑海中形成的主观环境。但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
孤立的欣赏舞台似乎不能窥其全貌,也无助于我们问题的解决,这个舞台也非一朝一夕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宁波镇海PX项目并非空降,这个陈旧的舞台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镇海炼化的竞争能力已经居亚太地区72个炼厂第一组群”②。镇海炼化在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促进就业、拉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中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这一工业化社会进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这就使得这个活动舞台可以是镇海、启东、什邡,也可以是大连、厦门以及其他任何一个伴有严重环境污染风险企业的栖居地。所以,镇海PX群体事件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事实上也是如此,它和其它地方的类似事件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舞台下面的盘根错节更让我们在舞台形象认识上步履维艰。“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③。这个“它”指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可是传媒又不可能像镜子似的反映客观世界,而且“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又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④。于是,我们便生产成见,“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⑤。用这样的理论来审视舆论场的形成十分贴切。镇海PX项目有很多的前车之鉴,不过注定可能不会成为后事之师,这或许可以从2003年的厦门、2010年的大连得到印证。PX项目最为人诟病的是有毒、致癌、易爆炸,这个观点在2003年厦门PX事件中便广为流传,尽管直至今天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出来澄清这一说法,但这个成见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加上近些年种种“专家”“教授”“学者”负面新闻频现于报端,传统知识精英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在公众的心中逐渐消弱,以致于当PX项目落地镇海时引起了那么大的恐慌。
在构建舞台形象的分工上,官方媒体和坊间传言所起的作用可谓南辕北辙。据媒体报道,“宁波早在2003年就有一个65万吨的PX项目,2007年,位于化工区的LG甬兴化工厂发生过400吨丙烯腈泄漏”⑥,而这些都被官方刻意低调了处理,不少民众浑然不知,以致于镇江PX项目消息一经传出便群情激愤。媒体是公众了解世界、逼近真相的窗口,也是公众监督公权、维护自身利益的传声筒。由于受到现行体制的束缚,公众不仅不能逼近新闻的真相,有时甚至于无法触及新闻的事实。“我们应当首先指出那些妨碍他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因素,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⑦,这些外部压力纵然是一个因素,但内在职业操守的退位也不能视而不见。 “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着墨、最有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务进行想象”⑧。“根据镇海疾控中心制作的图表,癌症死亡率呈直线上升。在南洪村和海塘村,几乎每个村民都可以说出自己的邻居、亲戚、家人得了癌症的例子”⑨。同时当地不少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鼻炎咽炎,土地、河水也因为周边化工厂的建立而慢慢变质,这些因素都加深了村民对于PX项目在当地上马的恐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嚣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⑩,网上曾谣传,“据新闻报道,一家印度的工厂曾经发生过爆炸事件,导致20多人死亡,因此必须修建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⑾,这条消息后被证实经过篡改,但还是被当地公众拿来作为问责政府的理由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成见的存在使我们倾向于接受符合、巩固我们成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