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推动学生积极认知的内在动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探究。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改变以往教师的机械灌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正是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体现。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那么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原则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趣味性原则
成功教学所依赖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大脑才能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参与度最高,才会表现出一些超乎寻常的举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只是单纯而枯燥地抛出问题,趣味性不强,整个教学枯燥无味,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大多学生只是畏于教师的权威被迫参与,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行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会让学生认为学习枯燥繁重而完全丧失学习兴趣。为此在我们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为出发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以问激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的天性,通过趣味故事、生动游戏来呈现,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来运用直观图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等来呈现。这可以为问题本身增添许多趣味性,营造愉悦而的活泼的教学氛围,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天性,从而激起学生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探索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常运用提问艺术,但提问大多是判断型与检测型问题,不可否认,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但是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要真正发挥提问的启思导行功效,就必须要提高问题本身的价值性。过于简单的问题只是对知识的简单运用,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大幅度超出学生的基础与认知,学生无法解决,同样对于学生的思考与思维没有帮助。既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间,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够自主完成探究的问题才是最具探索价值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盲目追求问题的高难度,而是要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间,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探究引向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三、启发性原则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认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过程,是一个不断运用已知学习新知,将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尚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他们的学习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無法完全脱离教师展开独立的探究。教师要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受阻、思路迷茫时,无法继续展开认知活动时,教师要学会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带给学生眼前为之一亮之感,这样学生才能从全新的角度来展开重新思考与思维,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成功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有准确的把握,这样当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教师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更具启发性,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旧知来成功地完成探究。
四、层次性原则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针对学生的一般性,而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一刀切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只能造成优生吃不饱,而差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教学只能成为一小部分学生的课堂。显然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相违背。要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得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现实基础来完成探究活动,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的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规律、学习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动态地记录学生的基本学情。这样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才能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可以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富有梯度性的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档次,学生只需要完成相应的档次就可以,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从而促进学生的转化。
五、开放性原则
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石。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现代社会的要求。而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大多是封闭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与教参上,只能让学生成为机械的解题者,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有一个更为宽广的独立思考与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运用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掌握,才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六、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将着重点放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上,为学生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用性,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学用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总之,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价值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教师要重视提问艺术,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将实践与探索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提问更有价值,更有效果,成为推动学生探究的重要手段。
(责编 张亚欣)
一、趣味性原则
成功教学所依赖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大脑才能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参与度最高,才会表现出一些超乎寻常的举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只是单纯而枯燥地抛出问题,趣味性不强,整个教学枯燥无味,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大多学生只是畏于教师的权威被迫参与,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行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会让学生认为学习枯燥繁重而完全丧失学习兴趣。为此在我们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为出发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以问激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的天性,通过趣味故事、生动游戏来呈现,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来运用直观图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等来呈现。这可以为问题本身增添许多趣味性,营造愉悦而的活泼的教学氛围,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天性,从而激起学生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探索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常运用提问艺术,但提问大多是判断型与检测型问题,不可否认,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但是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要真正发挥提问的启思导行功效,就必须要提高问题本身的价值性。过于简单的问题只是对知识的简单运用,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大幅度超出学生的基础与认知,学生无法解决,同样对于学生的思考与思维没有帮助。既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间,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够自主完成探究的问题才是最具探索价值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盲目追求问题的高难度,而是要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间,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探究引向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三、启发性原则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认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过程,是一个不断运用已知学习新知,将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尚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他们的学习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無法完全脱离教师展开独立的探究。教师要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受阻、思路迷茫时,无法继续展开认知活动时,教师要学会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带给学生眼前为之一亮之感,这样学生才能从全新的角度来展开重新思考与思维,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成功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有准确的把握,这样当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教师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更具启发性,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旧知来成功地完成探究。
四、层次性原则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针对学生的一般性,而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一刀切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只能造成优生吃不饱,而差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教学只能成为一小部分学生的课堂。显然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相违背。要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得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现实基础来完成探究活动,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的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规律、学习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动态地记录学生的基本学情。这样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才能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可以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富有梯度性的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档次,学生只需要完成相应的档次就可以,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从而促进学生的转化。
五、开放性原则
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石。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现代社会的要求。而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大多是封闭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与教参上,只能让学生成为机械的解题者,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有一个更为宽广的独立思考与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运用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掌握,才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六、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将着重点放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上,为学生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用性,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学用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总之,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价值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教师要重视提问艺术,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将实践与探索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提问更有价值,更有效果,成为推动学生探究的重要手段。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