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孤独感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提供建议。方法:选取某高校本科生351人,采用SDS抑郁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并且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心理孤独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41%);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抑郁(F=5.489,P<0.01)、心理孤独感(F=5.448,P<0.01)和核心自我评价(F=5.003,P<0.01)三个因素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二年级学生的问题最为突出;核心自我评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并且低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也会因为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孤独感从而产生更多的抑郁症状。结论: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关注,尤其是有针对性地改善大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问题,通过个体或团体的辅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改善人际互动、消除孤独感。
[关 键 词] 抑郁;心理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198-03
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令人担忧的一个现象。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为15.23%,處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1]。在与存在抑郁情绪的大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存在抑郁情绪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孤独感。即使身处有大量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中,他们仍然感到不能很好地融入,得不到理解和归属感。Weiss指出,孤独感是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交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2]。孤独感有三个重要特征[3]:(1)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与实际朋友数量的关系不密切。(2)孤独感是一种负性情绪。对一部分人而言,即使单身独处也可能感到放松和充实,能享受独处的快乐。但孤独感是指一个人独处甚至与人共处时体验到的一种被排斥、遗弃等不舒适的感觉。(3)这种负性情绪主要是由于对人际关系主观不满意所引起的。李传银等人的研究发现,孤独与抑郁呈明显的正相关[4,5]。
同时,许多大学生感到孤独、无法融入集体,与他人有距离感等负面情绪,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自我评价低的现象。核心自我评价是比自尊更为基础的人格倾向结构,是个体对自我及他人持有的一种基本的、基础的价值判断[6],属于相对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持有对自我较低评价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体会到消极的情感,从而导致抑郁。许多研究发现,低自尊心、负性的自我体验会阻碍大学生感受幸福、归属感等积极情绪,并且使个体无法很好地调节自己孤独的情绪体验[7]。
因此,我们认为那些核心自我评价低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体会到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并且会导致更强烈的抑郁情绪。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湖南省某高校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351份。其中,男生170人(48.4%),女生181人(51.6%)。
(二)量表
1.SDS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1965)编制,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每道题根据最近一周的感觉进行评分。SDS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为总粗分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SDS分半信度为0.73,α系数为0.82。
2.UCLA孤独量表
UCLA孤独量表由Russe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该量表用于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在此量表中被定义为一维的,包含20个条目,分为4级评分。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重测信度为0.62,α系数为0.94。[8]
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使用Howard等编制,杜建政、张翔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共10个项目,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为5级评分。量表分半信度为0.84,α系数为0.83。[9]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抑郁、心理孤独感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基本情况
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抑郁得分为(49.2±9.7),其中有41%的学生出现了轻度及以上的抑郁症状(SDS标准分大于等于53),出现中到重度抑郁症状的占了全体被试对象的9.9%。男生和女生的抑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7),男生高于女生;大二年级抑郁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01);城市学生显著低于城镇和农村学生(P=0.014)。大学生心理孤独感得分为(44±8.9),大二年级得分最高(P=0.001),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19)。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为(34±6.4),并且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大二年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最低(P=0.002)。
通过对大学生抑郁、心理孤独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抑郁程度与心理孤独感是显著正相关(r=0.546),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r=-0.674),心理孤独感与核心自我评价是显著负相关(r=-0.548)。 (二)大学生心理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对抑郁的影响
从相关关系分析的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孤独感以及抑郁情绪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接下来将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二者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在核心自我评价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首先回归分析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对心理孤独感的预测作用;然后回归分析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对抑郁预测作用;最后将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孤独感同时引入回归方程,考察心理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从表3中可以看到,核心自我评价对抑郁既有直接影响,又可以通过心理孤独感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直接效应为-0.535,间接效应为-0.139,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0.6%。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比较高,超过40%的学生有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说明现在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确实是比较突出的现象。在人口统计学差异上,我们发现年级在大学生抑郁、心理孤独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上都出现了显著差异,并且以大二年级比较突出,在抑郁和心理孤独感方面都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而核心自我评价则显著偏低,这种情况是比较引人关注的。以往的研究中,有人发现在UPI和SCL-90的测试中,大二年级学生的状况确实也是最差的,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0]。在一项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项目中发现独特“大二现象”:即二年级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多、最复杂、也最集中,从总体上讲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整个大学期间的最低谷[11]。原因可能在于,经过大一以后,大二年级学生对大学的新鲜感已经逐渐过去,一方面学业压力加重,许多学生面临各种专业课、考证等壓力,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成绩排名有了新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落差感,进而出现自卑、自我怀疑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学学生的人际交往圈逐渐固定,许多二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显现,又没能找到比较好的适应方法,于是产生较多的孤独感。这些都可能造成大二学生的心理“低谷”,使他们的抑郁情绪相较于其他年级学生更加显著。因此,一些研究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大一新生和毕业生,应该关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差异,尤其是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12]。
从大学生心理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关系来看,较高的心理孤独感、较低的心理自我评价与抑郁情绪有着明显的关联,并且核心自我评价低的个体往往心理孤独感也比较高。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也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低除了直接加重大学生的抑郁症状,还会使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从而间接增加他们的抑郁症状。在雷希等人[13]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过程中,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链式中介作用,提出对自己有积极认知的个体会倾向于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并且积极应对的个体会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无疑会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从而减少抑郁。
这一研究结论提示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加强学生抑郁情绪的关注和识别,尤其是本身自我评价低、自卑、自我要求高的学生,多给予他们关心和辅导,营造好的集体生活环境,尽可能缓解学生进入大学环境后因为学习、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而产生心理孤独感。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针对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开展一定的团体辅导活动,一方面帮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积极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团体氛围中降低这些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归属感,这样能更好地预防这类学生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刘琰,谭曦,李扬,等.大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
[2]答会明,李利琴,李晓红.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
[3]骆思钊,蔡笑岳.孤独感的心理测量及其问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
[4]倪莲.大学生孤独感、抑郁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9).
[5]李传银,檀立,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
[6]谢其利,宛蓉,张睿,等.歧视知觉与农村贫苦看大学生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
[7]王小新,宗利娟.自尊、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9]杜建政,张翔,赵燕.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验证及其量表修订[J].心理研究,2012,5(3).
[10]刘国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
[11]褚远辉,尹绍清.“二年级现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12]张文悦,郭天蔚,郭卓,等.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及生存质量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
[13]雷希,王敬群,张苑,等.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4).
编辑 赵瑞峰
[关 键 词] 抑郁;心理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198-03
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令人担忧的一个现象。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为15.23%,處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1]。在与存在抑郁情绪的大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存在抑郁情绪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孤独感。即使身处有大量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中,他们仍然感到不能很好地融入,得不到理解和归属感。Weiss指出,孤独感是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交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2]。孤独感有三个重要特征[3]:(1)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与实际朋友数量的关系不密切。(2)孤独感是一种负性情绪。对一部分人而言,即使单身独处也可能感到放松和充实,能享受独处的快乐。但孤独感是指一个人独处甚至与人共处时体验到的一种被排斥、遗弃等不舒适的感觉。(3)这种负性情绪主要是由于对人际关系主观不满意所引起的。李传银等人的研究发现,孤独与抑郁呈明显的正相关[4,5]。
同时,许多大学生感到孤独、无法融入集体,与他人有距离感等负面情绪,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自我评价低的现象。核心自我评价是比自尊更为基础的人格倾向结构,是个体对自我及他人持有的一种基本的、基础的价值判断[6],属于相对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持有对自我较低评价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体会到消极的情感,从而导致抑郁。许多研究发现,低自尊心、负性的自我体验会阻碍大学生感受幸福、归属感等积极情绪,并且使个体无法很好地调节自己孤独的情绪体验[7]。
因此,我们认为那些核心自我评价低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体会到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并且会导致更强烈的抑郁情绪。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湖南省某高校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351份。其中,男生170人(48.4%),女生181人(51.6%)。
(二)量表
1.SDS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1965)编制,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每道题根据最近一周的感觉进行评分。SDS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为总粗分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SDS分半信度为0.73,α系数为0.82。
2.UCLA孤独量表
UCLA孤独量表由Russe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该量表用于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在此量表中被定义为一维的,包含20个条目,分为4级评分。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重测信度为0.62,α系数为0.94。[8]
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使用Howard等编制,杜建政、张翔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共10个项目,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为5级评分。量表分半信度为0.84,α系数为0.83。[9]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抑郁、心理孤独感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基本情况
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抑郁得分为(49.2±9.7),其中有41%的学生出现了轻度及以上的抑郁症状(SDS标准分大于等于53),出现中到重度抑郁症状的占了全体被试对象的9.9%。男生和女生的抑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7),男生高于女生;大二年级抑郁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01);城市学生显著低于城镇和农村学生(P=0.014)。大学生心理孤独感得分为(44±8.9),大二年级得分最高(P=0.001),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19)。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为(34±6.4),并且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大二年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最低(P=0.002)。
通过对大学生抑郁、心理孤独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抑郁程度与心理孤独感是显著正相关(r=0.546),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r=-0.674),心理孤独感与核心自我评价是显著负相关(r=-0.548)。 (二)大学生心理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对抑郁的影响
从相关关系分析的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孤独感以及抑郁情绪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接下来将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二者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在核心自我评价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首先回归分析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对心理孤独感的预测作用;然后回归分析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对抑郁预测作用;最后将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孤独感同时引入回归方程,考察心理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从表3中可以看到,核心自我评价对抑郁既有直接影响,又可以通过心理孤独感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直接效应为-0.535,间接效应为-0.139,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0.6%。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比较高,超过40%的学生有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说明现在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确实是比较突出的现象。在人口统计学差异上,我们发现年级在大学生抑郁、心理孤独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上都出现了显著差异,并且以大二年级比较突出,在抑郁和心理孤独感方面都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而核心自我评价则显著偏低,这种情况是比较引人关注的。以往的研究中,有人发现在UPI和SCL-90的测试中,大二年级学生的状况确实也是最差的,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0]。在一项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项目中发现独特“大二现象”:即二年级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多、最复杂、也最集中,从总体上讲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整个大学期间的最低谷[11]。原因可能在于,经过大一以后,大二年级学生对大学的新鲜感已经逐渐过去,一方面学业压力加重,许多学生面临各种专业课、考证等壓力,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成绩排名有了新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落差感,进而出现自卑、自我怀疑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学学生的人际交往圈逐渐固定,许多二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显现,又没能找到比较好的适应方法,于是产生较多的孤独感。这些都可能造成大二学生的心理“低谷”,使他们的抑郁情绪相较于其他年级学生更加显著。因此,一些研究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大一新生和毕业生,应该关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差异,尤其是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12]。
从大学生心理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关系来看,较高的心理孤独感、较低的心理自我评价与抑郁情绪有着明显的关联,并且核心自我评价低的个体往往心理孤独感也比较高。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也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低除了直接加重大学生的抑郁症状,还会使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从而间接增加他们的抑郁症状。在雷希等人[13]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过程中,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链式中介作用,提出对自己有积极认知的个体会倾向于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并且积极应对的个体会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无疑会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从而减少抑郁。
这一研究结论提示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加强学生抑郁情绪的关注和识别,尤其是本身自我评价低、自卑、自我要求高的学生,多给予他们关心和辅导,营造好的集体生活环境,尽可能缓解学生进入大学环境后因为学习、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而产生心理孤独感。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针对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开展一定的团体辅导活动,一方面帮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积极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团体氛围中降低这些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归属感,这样能更好地预防这类学生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刘琰,谭曦,李扬,等.大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
[2]答会明,李利琴,李晓红.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
[3]骆思钊,蔡笑岳.孤独感的心理测量及其问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
[4]倪莲.大学生孤独感、抑郁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9).
[5]李传银,檀立,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
[6]谢其利,宛蓉,张睿,等.歧视知觉与农村贫苦看大学生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
[7]王小新,宗利娟.自尊、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9]杜建政,张翔,赵燕.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验证及其量表修订[J].心理研究,2012,5(3).
[10]刘国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
[11]褚远辉,尹绍清.“二年级现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12]张文悦,郭天蔚,郭卓,等.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及生存质量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
[13]雷希,王敬群,张苑,等.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4).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