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选好读物,激发兴趣; 明确目的,计划读书;学会方法,提高效率;内外结合,拓展空间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建议:
一、选好读物,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因此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明确目的,计划读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所以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许多孩子读书时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读了这本书对自己会有哪些帮助?这样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建树。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应该怎样来阅读?我要用多少时间来阅读?这样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三、学会方法,提高效率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1.读写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 “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2.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在阅读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阅读完后,还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四、内外结合,拓展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另外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
【关键词】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建议:
一、选好读物,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因此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明确目的,计划读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所以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许多孩子读书时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读了这本书对自己会有哪些帮助?这样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建树。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应该怎样来阅读?我要用多少时间来阅读?这样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三、学会方法,提高效率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1.读写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 “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2.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在阅读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阅读完后,还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四、内外结合,拓展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另外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