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状态;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敏感状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试验田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田间防治效果药后3 d为81.6%~88.0%,药后7 d为79.2%~89.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氟啶虫胺腈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麦蚜的抗性治理。
关键词:氟啶虫胺腈; 麦蚜;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 435.122
文献标识码: B
小麦蚜虫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除吸食小麦汁液外,还传播病毒造成小麦黄矮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丰产丰收[1]。新烟碱类杀虫剂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理,不仅对昆虫神经系统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而且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拒食和驱避等作用,尤其是对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非常好的防效[2]。目前在小麦病虫害防控,特别是在小麦“一喷三防”中,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作为防治麦蚜的主打药剂,已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但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麦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3]。
2010年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推出的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是防治蚜虫、飞虱、介壳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全新杀虫剂,被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认定为全新Group 4C类杀虫剂中的唯一成员[4]。氟啶虫胺腈可经叶、茎、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可通过昆虫取食或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内独特的结合位点而发挥杀虫功能[45]。
为了筛选有效的替代药剂,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害虫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组于2014年4-5月在河南省许昌市、山东省汶上县、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等3地开展了麦蚜对吡虫啉抗性水平测定以及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室内抗药性监测
1.1.1 监测对象
由许昌市植保站、汶上县植保站、邗江区植保站于2014年4月中下旬从田间采集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等试虫,在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内进行抗药性水平测定。
1.1.2 监测药剂
吡虫啉(imidacloprid,95.3%原药),由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氟啶虫胺腈(sulfoxaflor,96%原药),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提供。
1.1.3 监测方法
毒力测定采用玻璃管药膜法[1]。先将杀虫剂原药用丙酮配制成1 000 mg/L的母液,使用时用丙酮稀释,按等比或等差稀释成需要的浓度。从稀释好的药液中吸取200 μL加入到直径2 cm,高5.2 cm的玻璃管(内表面积36 cm2)中,立即用小型滚瓶机滚匀,待丙酮挥发后用于毒力测定。对照单独用丙酮处理。挑取健康一致的无翅成蚜进行试验,每个制备好的药膜管内放置20头蚜虫,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50%~70%,L∥D=16 h∥8 h下饲养3 h后检查死亡率,将仅有一只足动或者完全不动者视为死亡,以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每个药剂设置6~7个浓度,每个浓度3次重复。数据处理采用SAS-probit分析软件。按照抗性倍数(RR)的高低进行抗性水平分级:敏感,RR≤5.0、低水平抗性,5.0100.0[6]。
1.2 田间药效试验
1.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许昌试验田小麦品种为‘中麦895’,播种时间为2013年10月24日,施药时间为2014年4月21日,施药机械为3WSH-1000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汶上试验田小麦品种为‘泰农18’,播种时间为2013年10月15日,施药时间为2014年5月7日,为穗部蚜虫发生盛期,采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邗江试验田小麦品种为‘扬麦16’,播种时间为2013年11月5日,施药时间为2014年4月11日,施药机械为美谷牌NT-16型手动喷雾器。3地麦蚜田间虫口密度为每株2 000~3 000头,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比例为6∶4至5∶5。试验田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肥力较高。
1.2.2 供试药剂及用量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3 g/667 m2,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 g/667 m2,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喷清水作为空白对照,试验设置4次重复,小区面积167 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1.2.3 调查时间和方法
每处理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固定5片叶子,调查叶子上的蚜虫数量。分别于施药前和药后3、7 d各调查1次药效,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
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
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抗性监测结果
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吡虫啉对三地禾谷缢管蚜田间种群LC50分别为0.03、0.006、0.14 μg/cm2,与敏感品系LC50 0.02 μg/cm2相比,抗性倍数为0.30~7.00倍;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抗性倍数为0.40~1.40倍(敏感品系LC50 0.15 μg/cm2)(表1)。 氟啶虫胺腈对三地禾谷缢管蚜种群LC50分别为0.002 5、0.002 0、0.002 0 μg/cm2,与敏感品系LC50 0.002 6 μg/cm2相比,抗性倍数为0.77~0.96倍;麦长管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为0.62~0.85倍(敏感品系LC50 0.01 3 μg/cm2)(表2)。
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3)表明,许昌试验点药后3 d,10%吡虫啉WP对麦蚜防治效果为96.4%,显著高于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77.1%),但与50%氟啶虫胺腈WG的防治效果(88.0%)差异不显著;药后7 d,10%吡虫啉WP防治效果为94.2%,仍显著高于5%啶虫脒WP防治效果(53.5%),而与50%氟啶虫胺腈WG的防治效果(79.2%)差异不显著。汶上试验点药后3 d,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防治效果为81.6%,显著高于10%吡虫啉WP和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药后7 d,50%氟啶虫胺腈WG、10%吡虫啉WP防治效果分别为89.7%和80.9%,显著高于5%啶虫脒WP防治效果。邗江试验点药后3 d,50%氟啶虫胺腈WG、5%啶虫脒WP对麦蚜防治效果分别为86.1%和84.8%,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0%吡虫啉WP的防治效果(78.8%);药后7 d,50%氟啶虫胺腈WG的防治效果有所下降,但仍极显著高于10%吡虫啉WP的防治效果(71.5%),而与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79.3%)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从室内抗药性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已产生了低水平抗性,麦长管蚜对吡虫啉还处于敏感状态,说明禾谷缢管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敏感度在不同地点种群间的变异比麦长管蚜要大,抗药性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三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 d平均防效可达85%,药后7 d平均防效达到84%左右,能有效控制麦蚜对小麦的危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0%吡虫啉WP药后3 d平均防效为81%,药后7 d平均防效82%,在邗江试验田药后3 d、7 d防效都在80%以下;5%啶虫脒WP药后3 d平均防效为65%,药后7 d平均防效62%,防治效果远低于50%氟啶虫胺腈WG防效。
根据杀虫剂国际抗性行动委员会的规定,吡虫啉、啶虫脒属于Group 4A产品,氟啶虫胺腈属于全新Group 4C类产品[4]。新烟碱类杀虫剂虽都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内的结合位点而发挥杀虫功能,但由于氟啶虫胺腈与吡虫啉的作用位点亲和力低,并具有抗单氧化酶代谢分解的能力,因此氟啶虫胺腈与吡虫啉和其他已知类别杀虫剂无交互抗性[79]。因此,氟啶虫胺腈可作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轮换药剂,用于延缓麦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艳辉, 杨婷, 高希武.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玻璃管药膜法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J]. 昆虫学报, 2009, 52(1): 5258.
[2] 张帅, 邵振润. 双酰胺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应用技术指南[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3] 张帅, 李永平, 邵振润. 2010 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1(4): 4041.
[4] 邵振润, 张帅, 高希武. 杀虫剂科学使用指南[M].第2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5] 王彭, 黄新培, 谢忠能, 等. 氟啶虫胺腈对水稻褐飞虱的室内杀虫活性及田间药效[J]. 农药, 20151(10): 760763.
[6] 张帅,邵振润,李永平. 2013 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34(3): 5558.
[7] Babcock J M, Gerwick C B, Huang J X,et al.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oxaflor, a novel insecticide[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67(3): 328334.
[8] 石小丽. 2010年世界农药会议新品种—氟啶虫胺腈[J]. 农药研究与应用, 2010, 14(6): 4243.
[9] 叶萱. 新颖杀虫剂sulfoxaflor的生物特性[J]. 世界农药, 20133(4): 1924.
(责任编辑:杨明丽)
关键词:氟啶虫胺腈; 麦蚜;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 435.122
文献标识码: B
小麦蚜虫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除吸食小麦汁液外,还传播病毒造成小麦黄矮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丰产丰收[1]。新烟碱类杀虫剂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理,不仅对昆虫神经系统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而且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拒食和驱避等作用,尤其是对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非常好的防效[2]。目前在小麦病虫害防控,特别是在小麦“一喷三防”中,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作为防治麦蚜的主打药剂,已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但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麦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3]。
2010年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推出的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是防治蚜虫、飞虱、介壳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全新杀虫剂,被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认定为全新Group 4C类杀虫剂中的唯一成员[4]。氟啶虫胺腈可经叶、茎、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可通过昆虫取食或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内独特的结合位点而发挥杀虫功能[45]。
为了筛选有效的替代药剂,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害虫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组于2014年4-5月在河南省许昌市、山东省汶上县、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等3地开展了麦蚜对吡虫啉抗性水平测定以及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室内抗药性监测
1.1.1 监测对象
由许昌市植保站、汶上县植保站、邗江区植保站于2014年4月中下旬从田间采集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等试虫,在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内进行抗药性水平测定。
1.1.2 监测药剂
吡虫啉(imidacloprid,95.3%原药),由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氟啶虫胺腈(sulfoxaflor,96%原药),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提供。
1.1.3 监测方法
毒力测定采用玻璃管药膜法[1]。先将杀虫剂原药用丙酮配制成1 000 mg/L的母液,使用时用丙酮稀释,按等比或等差稀释成需要的浓度。从稀释好的药液中吸取200 μL加入到直径2 cm,高5.2 cm的玻璃管(内表面积36 cm2)中,立即用小型滚瓶机滚匀,待丙酮挥发后用于毒力测定。对照单独用丙酮处理。挑取健康一致的无翅成蚜进行试验,每个制备好的药膜管内放置20头蚜虫,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50%~70%,L∥D=16 h∥8 h下饲养3 h后检查死亡率,将仅有一只足动或者完全不动者视为死亡,以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每个药剂设置6~7个浓度,每个浓度3次重复。数据处理采用SAS-probit分析软件。按照抗性倍数(RR)的高低进行抗性水平分级:敏感,RR≤5.0、低水平抗性,5.0
1.2 田间药效试验
1.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许昌试验田小麦品种为‘中麦895’,播种时间为2013年10月24日,施药时间为2014年4月21日,施药机械为3WSH-1000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汶上试验田小麦品种为‘泰农18’,播种时间为2013年10月15日,施药时间为2014年5月7日,为穗部蚜虫发生盛期,采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邗江试验田小麦品种为‘扬麦16’,播种时间为2013年11月5日,施药时间为2014年4月11日,施药机械为美谷牌NT-16型手动喷雾器。3地麦蚜田间虫口密度为每株2 000~3 000头,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比例为6∶4至5∶5。试验田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肥力较高。
1.2.2 供试药剂及用量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3 g/667 m2,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 g/667 m2,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喷清水作为空白对照,试验设置4次重复,小区面积167 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1.2.3 调查时间和方法
每处理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固定5片叶子,调查叶子上的蚜虫数量。分别于施药前和药后3、7 d各调查1次药效,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
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
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抗性监测结果
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吡虫啉对三地禾谷缢管蚜田间种群LC50分别为0.03、0.006、0.14 μg/cm2,与敏感品系LC50 0.02 μg/cm2相比,抗性倍数为0.30~7.00倍;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抗性倍数为0.40~1.40倍(敏感品系LC50 0.15 μg/cm2)(表1)。 氟啶虫胺腈对三地禾谷缢管蚜种群LC50分别为0.002 5、0.002 0、0.002 0 μg/cm2,与敏感品系LC50 0.002 6 μg/cm2相比,抗性倍数为0.77~0.96倍;麦长管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为0.62~0.85倍(敏感品系LC50 0.01 3 μg/cm2)(表2)。
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3)表明,许昌试验点药后3 d,10%吡虫啉WP对麦蚜防治效果为96.4%,显著高于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77.1%),但与50%氟啶虫胺腈WG的防治效果(88.0%)差异不显著;药后7 d,10%吡虫啉WP防治效果为94.2%,仍显著高于5%啶虫脒WP防治效果(53.5%),而与50%氟啶虫胺腈WG的防治效果(79.2%)差异不显著。汶上试验点药后3 d,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防治效果为81.6%,显著高于10%吡虫啉WP和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药后7 d,50%氟啶虫胺腈WG、10%吡虫啉WP防治效果分别为89.7%和80.9%,显著高于5%啶虫脒WP防治效果。邗江试验点药后3 d,50%氟啶虫胺腈WG、5%啶虫脒WP对麦蚜防治效果分别为86.1%和84.8%,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0%吡虫啉WP的防治效果(78.8%);药后7 d,50%氟啶虫胺腈WG的防治效果有所下降,但仍极显著高于10%吡虫啉WP的防治效果(71.5%),而与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79.3%)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从室内抗药性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已产生了低水平抗性,麦长管蚜对吡虫啉还处于敏感状态,说明禾谷缢管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敏感度在不同地点种群间的变异比麦长管蚜要大,抗药性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三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 d平均防效可达85%,药后7 d平均防效达到84%左右,能有效控制麦蚜对小麦的危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0%吡虫啉WP药后3 d平均防效为81%,药后7 d平均防效82%,在邗江试验田药后3 d、7 d防效都在80%以下;5%啶虫脒WP药后3 d平均防效为65%,药后7 d平均防效62%,防治效果远低于50%氟啶虫胺腈WG防效。
根据杀虫剂国际抗性行动委员会的规定,吡虫啉、啶虫脒属于Group 4A产品,氟啶虫胺腈属于全新Group 4C类产品[4]。新烟碱类杀虫剂虽都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内的结合位点而发挥杀虫功能,但由于氟啶虫胺腈与吡虫啉的作用位点亲和力低,并具有抗单氧化酶代谢分解的能力,因此氟啶虫胺腈与吡虫啉和其他已知类别杀虫剂无交互抗性[79]。因此,氟啶虫胺腈可作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轮换药剂,用于延缓麦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艳辉, 杨婷, 高希武.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玻璃管药膜法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J]. 昆虫学报, 2009, 52(1): 5258.
[2] 张帅, 邵振润. 双酰胺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应用技术指南[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3] 张帅, 李永平, 邵振润. 2010 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1(4): 4041.
[4] 邵振润, 张帅, 高希武. 杀虫剂科学使用指南[M].第2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5] 王彭, 黄新培, 谢忠能, 等. 氟啶虫胺腈对水稻褐飞虱的室内杀虫活性及田间药效[J]. 农药, 20151(10): 760763.
[6] 张帅,邵振润,李永平. 2013 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34(3): 5558.
[7] Babcock J M, Gerwick C B, Huang J X,et al.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oxaflor, a novel insecticide[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67(3): 328334.
[8] 石小丽. 2010年世界农药会议新品种—氟啶虫胺腈[J]. 农药研究与应用, 2010, 14(6): 4243.
[9] 叶萱. 新颖杀虫剂sulfoxaflor的生物特性[J]. 世界农药, 20133(4): 1924.
(责任编辑:杨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