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国学
《辞源》是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西学车渐”而言,从这点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大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渗透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神的文化而存续、骄傲、伟大。
二、什么是经典国学
《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知识的结晶。”《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经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大师孙双金说:“要读就读经典,经典是具有种子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融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后兴衰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交流,再用佛教思想交会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尤以儒家学说为主脉主流。《三字经》、《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行》、《木兰诗》、《长恨歌》、《春江花月夜》都是精品。
三、读经典意义在哪里
1、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民族生存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屡遇灾难而始终发展的强大纽带。
2、学习经典意义重大
首先传承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其次于“孟欣养正圣功也”。即提高学生的“双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启迪学生心智,怡养学生性情,变化学生气质,滋养学生人生。夯实教师文化底蕴,丰富教师处事涵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二,读书变化人的气质,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会影响社会风气,这也是我们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和目的。语文教育塑造人的灵魂的,塑造人的品质的教育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如何开展
1、开发校本课程,延伸、深入。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润泽校园。懂礼仪,知孝道,怀爱心,做君子,向有底蕴的方向发展,走进人的精神血脉之中,让学校成为一所有根的学校。
2、国学介入礼仪教育——为走进学生的心灵寻求支撑。
大中队活动开展“学礼仪、守礼仪、用礼仪”。礼仪教育改变孩子,改变一个班集体,改变一所学校。
3、国学走进日常教育
(1)环境润泽,触摸经典。
让孩子时时处处身处经典之中。宣传栏,墙报,手抄报,学习园地,“万世之师”孔子塑像,《论语》碑文,国学为主的书画作品展等等。
(2)课程润泽,大音希声
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学生也许要用几十年或者终生来消化。因此,我们设想,读诵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读经典也只求理解,感悟。濡染熏陶的过程便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①立足文本,扩大阅读,诵读经典,关爱生命。基于此,经典诵读植入日常。结合不同年段特点,一年级开设《三字经》,二、三年级《弟子规千字文》,四年级《百家姓》、《增广贤文》,五、六年级《论语》、《庄子》、《孟子》。
②在校本课上,快乐诵读,温润推进。形式多样,主谈感受。
具体诵读方式:清晨一读,午间一诵,晚间一省。学生对照诵读内容反省自己的言行,家长示范、点评、激励。诵读与家校结合,与学科结合,与活动结合,形成合力。教师、家长、学生一起走上诵读之旅。
③读经典,每个年级、每个班可选择一个共同的主题来研讨。如一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善如流。五六年级《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研讨。
④画经典。配画、插图。按主题分类。手抄小报。让孩子们把对经典的理解表达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艺术联想。
⑤演经典。将在每周的第一个晨会上各班轮流派学生把代表本班进行精彩的国学诵读汇报演出。让学生们非常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⑥各班开辟“古诗文园地”发表诵读体会,通报诵读成果。“国学文化之窗”、“国学少年”专栏等。1—2次主题班队会。
⑦以“素读“为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做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
(3)、优化教学环节,寓教于乐。
经典课堂六幕剧
第一幕:声音先于理——放声读
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第三幕:古至今说洗耳听——听大意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第五幕:引经典古为今用——格言美
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
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把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吸纳国学经典,需将识字阅读表达综合进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文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加强成语和格言的教学。在表达中教授经典,编创课本剧。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每天口诵之,心想之,行践之,如此耳濡目染,逐渐达到融合贯通的效果。
正确认识国学、礼仪、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到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融经典学问,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孝贤教育,感恩教育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养,通过诵读,达到效果。
国学教育需在环境中熏染,让校园无声的环境成为“有声的老师”。让学生随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与环境和谐共生。
国学平台的搭建发展共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国学平台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我们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心、厚德。为以德立校提供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社会效应影显。让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向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辞源》是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西学车渐”而言,从这点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大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渗透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神的文化而存续、骄傲、伟大。
二、什么是经典国学
《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知识的结晶。”《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经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大师孙双金说:“要读就读经典,经典是具有种子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融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后兴衰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交流,再用佛教思想交会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尤以儒家学说为主脉主流。《三字经》、《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行》、《木兰诗》、《长恨歌》、《春江花月夜》都是精品。
三、读经典意义在哪里
1、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民族生存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屡遇灾难而始终发展的强大纽带。
2、学习经典意义重大
首先传承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其次于“孟欣养正圣功也”。即提高学生的“双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启迪学生心智,怡养学生性情,变化学生气质,滋养学生人生。夯实教师文化底蕴,丰富教师处事涵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二,读书变化人的气质,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会影响社会风气,这也是我们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和目的。语文教育塑造人的灵魂的,塑造人的品质的教育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如何开展
1、开发校本课程,延伸、深入。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润泽校园。懂礼仪,知孝道,怀爱心,做君子,向有底蕴的方向发展,走进人的精神血脉之中,让学校成为一所有根的学校。
2、国学介入礼仪教育——为走进学生的心灵寻求支撑。
大中队活动开展“学礼仪、守礼仪、用礼仪”。礼仪教育改变孩子,改变一个班集体,改变一所学校。
3、国学走进日常教育
(1)环境润泽,触摸经典。
让孩子时时处处身处经典之中。宣传栏,墙报,手抄报,学习园地,“万世之师”孔子塑像,《论语》碑文,国学为主的书画作品展等等。
(2)课程润泽,大音希声
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学生也许要用几十年或者终生来消化。因此,我们设想,读诵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读经典也只求理解,感悟。濡染熏陶的过程便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①立足文本,扩大阅读,诵读经典,关爱生命。基于此,经典诵读植入日常。结合不同年段特点,一年级开设《三字经》,二、三年级《弟子规千字文》,四年级《百家姓》、《增广贤文》,五、六年级《论语》、《庄子》、《孟子》。
②在校本课上,快乐诵读,温润推进。形式多样,主谈感受。
具体诵读方式:清晨一读,午间一诵,晚间一省。学生对照诵读内容反省自己的言行,家长示范、点评、激励。诵读与家校结合,与学科结合,与活动结合,形成合力。教师、家长、学生一起走上诵读之旅。
③读经典,每个年级、每个班可选择一个共同的主题来研讨。如一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善如流。五六年级《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研讨。
④画经典。配画、插图。按主题分类。手抄小报。让孩子们把对经典的理解表达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艺术联想。
⑤演经典。将在每周的第一个晨会上各班轮流派学生把代表本班进行精彩的国学诵读汇报演出。让学生们非常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⑥各班开辟“古诗文园地”发表诵读体会,通报诵读成果。“国学文化之窗”、“国学少年”专栏等。1—2次主题班队会。
⑦以“素读“为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做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
(3)、优化教学环节,寓教于乐。
经典课堂六幕剧
第一幕:声音先于理——放声读
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第三幕:古至今说洗耳听——听大意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第五幕:引经典古为今用——格言美
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
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把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吸纳国学经典,需将识字阅读表达综合进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文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加强成语和格言的教学。在表达中教授经典,编创课本剧。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每天口诵之,心想之,行践之,如此耳濡目染,逐渐达到融合贯通的效果。
正确认识国学、礼仪、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到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融经典学问,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孝贤教育,感恩教育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养,通过诵读,达到效果。
国学教育需在环境中熏染,让校园无声的环境成为“有声的老师”。让学生随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与环境和谐共生。
国学平台的搭建发展共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国学平台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我们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心、厚德。为以德立校提供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社会效应影显。让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向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