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托马斯鲁夫:每一代艺术家都应该拥有自己的风格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也是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一位Cool Kid(很酷的年轻人)。如今,他成为那里更多酷酷年轻人的老师。
  1977年,年轻的鲁夫考入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成为贝歇夫妇门下一名学生,并在上学期间参与推动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摄影流派“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发展。在1980至1990年代期间,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对世界摄影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之所以称其为流派,是因为他们均在贝歇夫妇的指导下,遵循一套客观冷静地观看外部世界的视角,用纪实手法系统关注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和具有社会文化含义的题材,并以类型学方式创作,作品以画幅巨大和细节丰富而著称。
  鲁夫是年少成名,他刚入学两年,就凭借自己的作品《室内》系列(Interiors,1979~1983)让贝歇夫妇刮目相看。而之后创作的《肖像》(Portraits,1981~1985和1986~1991)、《楼房》(Buildings,1987~1991)、《星辰》(Stars,1989~1992)和《报纸照片》(Newspaper Photos,1990~1991)等作品让他成为当代摄影界最知名的摄影师之一。
  鲁夫自己的摄影之路对年轻摄影师有借鉴意义,同时他也正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授课,与很多当下的年轻创作者直接对话。4月,他来到中国担任2017三影堂摄影奖的评委,因此我们有幸采访了鲁夫,请他谈谈对年轻摄影师的建议。
  据你观察,当下年轻一代摄影师有什么特点?
  托马斯·鲁夫:坦白说,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不同”。你会发现,现在年轻人的照片非常多元,因此我很难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风格。
  如果你的学生想将摄影作为职业,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托马斯·鲁夫:当我还是个学生,做了第一组艺术摄影作品的时候,我意识到人们对摄影没有太大兴趣。那是1979年,我认为没法儿通过艺术作品养活自己。因此,我一直从事一些与视觉相关的工作来赚钱,然后用自己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我从来没有期盼情况能够改变。目前,对于我教的那些年轻摄影师来说状况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当时我可以通过拍摄商业照片来赚钱,现在年轻摄影师想要通过接拍商业作品赚钱更困难了。一些媒体可能不会为照片付钱,他们会说:“你不免费给我照片的话,没关系,我可以找其他人,很多业余摄影师都在世界各地拍照,买他们的照片便宜得多。”总之,我觉得对年轻摄影师来说,养活自己依然很难。
  那遇到这些困境应该怎么办?
  托马斯·鲁夫:只能等待,我就是一个很耐心的人。你也要接受,有时无法拍摄自己想拍的项目。在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你就干脆平静地等机会。
  你为很多年轻摄影师上课,他们经常会犯怎样的错误?
  托马斯·鲁夫:我从我教的学生身上看到一些问题。有时候在学期刚开始时,我会收到一些很棒的照片,我可能会表扬他们。然后在学期快结束时,不少学生会观察那些被我夸奖“很棒的照片”都在拍些什么,并进行模仿。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丢失了原创精神,只是在做别人都在做的所谓主流作品。摄影师应该坚持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为了受欢迎就跟随别人的脚步。所以,建议年轻摄影师应该坚定地保持自我。
  在你看来,当下摄影新技术会对摄影创作产生多大影响?
  托马斯·鲁夫:实际上,数字摄影时代到来的时候,我并不关心人们是不是再也不用胶片了,因为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拍出的照片没有什么区别。后来我在认真思考数字摄影的时候,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图片都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所以不是數字化改变了摄影,而是数字化图片在互联网的分发和传播改变了摄影。
  就自身来讲,我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技术拍摄照片。我是当代的艺术家,当然要做一些当代的实验。为什么不使用呢?为什么一直使用老派的技术呢?我感兴趣的是图像,我感兴趣的是真实。
  作为老师,教学中你会给学生提哪些建议?
  托马斯·鲁夫:当我试图将过去30年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学生分享时,我觉得学生并不欢迎这些分享。我无法给人任何建议,我建议每一个代际的艺术家,都应该产生他们自己的图像。但是,我无法去教授如何生产他们这一代的图像,他们必须自己创作。我只能告诉他们,现在你是一个学生,在你成为职业摄影师(我指那种努力赚钱的商业摄影师)之前,只有这么几年宝贵时光,所以尽己所能去进行实验,这是你最后的机会,能够做一些你想做的东西。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可以去试一试,这就是我给他们的建议。
  能谈谈你对今年三影堂奖获得者良秀作品的看法吗?她也很年轻,今年只有22岁。
  托马斯·鲁夫:首先,我非常喜欢她(良秀)作品的尺寸大小。因为当我教课时,我会告诉学生:我只想以小于A4的尺寸来看照片,来评判你们的照片,而不是放大来看。我的一些学生会拿着很大尺寸的照片找我,因为他们觉得照片越大越能产生冲击力。但是我会说,你应该先从小尺寸的照片开始,如果这张照片拍摄手法正确而且确实拍得很好,那么再考虑把它放大。
  其次,我认为她的照片很直接,很诚实。她没有表达什么宏大的理论,但是她的照片关系这个社会,她拍了情侣、风景、路边的垃圾,这些东西杂糅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情绪。而且,良秀把它们拍得很美。 (本文实习生侯洁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最近一家名为Sphere Optics的创业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Sphere Pro的单反用360度全景镜头。这款镜头长198毫米、光圈为f/8、重量1.8公斤,采用环形设计,可以拍摄出水平360度和垂直180度视野的照片。使用者仅需要将镜头安装在机身上取景拍摄即可,无需后期拼接,能够减少全景照片的后期制作流程,需要大批量全景信息采集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该镜头将仅推出尼康F卡口,其它品牌相機则
期刊
问:我从没用过胶片相机,看到现在二手胶片单反相机很便宜,便宜的才两三百元,专业机型很多也不过一两千元,想买一台体验一下拍摄胶片的乐趣,不知如何选购胶卷单反相机?  答:1936年,世界上第一台胶片单反相机爱克山泰(Kine Exakta)在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面世,而绝大部分35毫米和中画幅胶片单反相机停产则在2010年以后,历时长达75年左右。在这70多年中,胶片单反相机从完全手动发展
期刊
随着技术的进步,星空、天文摄影越来越受到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追捧,但在城市以及周边,即便天气晴朗也难以看到银河,原因在于光污染。针对这个情况,一家名为STC Optical的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机身内置光污染滤镜,可以大大改善这个问题。这种滤镜用2毫米肖特B270光学玻璃材质制成,外框是304不锈钢,做工和精度都相当优秀。将它安装在感光元件前就可以有效减小汞灯、钠灯等造成的光污染。由于内置滤镜结构特
期刊
索尼微单?A6500发布于2016年10月,5轴防抖、触摸屏和前端 LSI 功能都是这台相机新加入的亮点。另外它还在机身上新增了一个自定义功能按键,并重新设计了机身手柄,改善了握持感。  A6000系列向来主打高速对焦与连拍,A6500会有怎样的表现?不久前,索尼微单?A6500抵达编辑部,我随即开始测试。  高速对焦/连拍依然是主打  索尼微单?A6500继承了A6000系列一直以来的特点,它拥
期刊
当全世界都以客观为纪实摄影的第一要义时,罗伯特弗兰克决定开车横跨北美大陆,用一种似乎与传统摄影作对的手法,记录下他眼中的美国文化,那年他不过30岁出头;当彩色摄影被看作是不专业的生活快照时,威廉埃格尔斯顿却坚持在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完成他的摄影实验,那年他只有20多岁;在还没有人敢公开挑战摄影的道德边界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用一组黑白大尺度人体照片撼动了业内的神经,那年他还不到30岁。  可以说,摄
期刊
手机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手机厂商们愿意花重金研发提升手机拍照品质。基本上,手机摄影技术每年都在更新换代,从优化算法、光学防抖、美颜功能到现在的“双摄像头”,手机厂商们正在逐个攻克手机拍照的局限,满足普通人用手机拍照时的种种需求。  自从双摄像头手机方案被提出,市场上众多手机厂商纷纷跟进。有的厂商将双摄像头设置为长焦加中焦的组合,有的则分列彩色镜头和黑白镜头。而vivo
期刊
在欧洲,FOAM(弗穆)是一个与新锐摄影关系非常紧密的词。作为一个荷兰摄影文化品牌,FOAM不仅定期出版一本业界口碑还不错的FOAM MAGAZINE杂志,在阿姆斯特丹还建有自己的摄影画廊。  此外,每年摄影界都会关注一项由FOAM举办的评选活动——FOAM TALENT CALL(编者注:FOAM天才计划)。这是一个面向全世界年轻摄影师的奖项,评选出那些当代摄影中不受传统束缚、最具创造力的作品。
期刊
因为马克龙的缘故。  我们这些吃瓜群众,  仿佛更相信欧洲了,  仿佛更相信爱情了。  当童话结束,现实展开,  且看这个最合适的人选,  如何真的拯救,  大欧洲的婚恋。  4月23日  在法国巴黎,“前进”运动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妻子布丽吉特特罗尼厄在竞选晚会上向支持者致意。通过两轮投票,马克龙最终赢得法国总统选举的胜利。  法新社照片  点评:爱江山也爱美人。相信爱情,拯救欧洲。  20
期刊
法国年轻女摄影师克莱门蒂娜·施奈德曼(Clementine Sc-hneidermann),有着互联网一代年轻人的特点,但也有着比同龄人更成熟、更深思熟虑的一面。  在网络上,当下流行的社交网站账号在她的名下一应俱全,每个账号上都显示出她充沛的精力与繁忙的日程安排,而且个个不重样:Twitter上的她正在法国拍摄巴黎时装周,Instagram上的她在布展现场,Tumblr上的她在威尔士小镇记录拍摄
期刊
4月24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P&E)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降下帷幕。这个“亚洲最大的摄影器材博览会”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20年。20年间,P&E见证了摄影器材行业从胶片时代发展到数码时代,见证了曾经大厂商的没落,见证了新品牌的崛起,也见证了20年间中国摄影人的成长和摄影市场的繁荣与转型。连续三天徜徉在展厅内,看了大部分厂家的展台,与参展和看展的媒体、观众进行交流,一个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