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荣:澳门历史文化的记录与再现者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h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
  永恒而源远流长
  文化
  传承而精彩纷呈
  陈树荣先生是历史文化的
  记录与再现者
  他,记录着历史变迁
  他,找寻着古物旧书
  他,探索着百年文化
  如此
  陈树荣的人生
  因记录而博古通今
  因记忆而满腹经纶
  
   记录:历史的回顾、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本该记忆和纪念的人和事正被有意无意地遗忘,历史如此,文化亦如此,而陈树荣先生则一直在找寻着历史文化、记录着湮灭的人和事。
   陈树荣先生出生于香港,祖父辈均在香港扎根。而陈树荣先生却只身一人来到澳门,究其原因,他言:澳门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吸引。基于对澳门历史文化的敬仰,陈树荣先生不断探索和研究。
   来澳门后,陈树荣先生在新华社澳门分社工作,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南光公司六楼,他通过新闻处申请办理记者证,为更方便找寻澳门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化。后于1976年担任《澳门日报》的记者,至此正式拉开了他做新闻工作的序幕,并长达二十余年。“我喜欢新闻工作,而我的专业是机械制造,我在香港和广州都读过书,到了《澳门日报》后,开始做澳门本地的新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陈树荣先生如是说。
   新闻工作让陈树荣先生接触到很多社会现象,在采访过程中,也不断探索着百年澳门的历史文化。陈树荣先生担任《澳门日报》副总编辑16年,几乎每天都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评,长期积累下来,竟然写了3300多篇。同时,他负责一些重大新闻的采编与摄影,最令人难忘的当属1984年中英谈判,他是唯一的澳门平面媒体记者,与众多香港新闻记者及各界代表一起,目睹《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隆重草签、正签,1986年参加中葡会谈采访,目睹《中葡联合声明》签署,也可算为光荣的历史见证者之一。陈树荣先生长期深入研究澳门,别人都说他是“澳门通”,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09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在这两个重要的日子,海内外的新闻传媒蜂拥至澳门,陈树荣在这段日子,分别接受了20多个电视台访问,介绍澳门,让更多人了解澳门。
   见证了许久沧桑,目睹了许久变迁,让陈树荣先生对澳门的历史文化愈发感兴趣。1986年他首先提出《澳门学》研究,谈起澳门的历史文化,他娓娓道来:“澳门发展比较早,历史上来拜访中国的人,一般在澳门办好手续,由海关带领去广州的黄埔港。1757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则下令只将澳门作为开放口岸,其它地方严禁与外通商。可以说澳门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亦是中西文化合璧最早连通的地方。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澳门这个融汇不同文化的地方,不管西方还是本土宗教都能和平共处。”
   诚然,澳门如同门之合页,它起着开启大门的作用,一方面让西方文化进来,另一方面又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同时还让中外文化在这里交集、荟萃一堂。据陈树荣先生介绍,澳门虽然地方狭小,但却是中外历史名人荟萃之地。孙中山曾在这里做革命的准备,林则徐曾到这里巡阅,康有为在这里创办《知新报》,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在这里出生,他所居住的“郑家大屋”至今保存完好。他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影响颇大的《盛世危言》一书。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也在澳门出生成长。16世纪中叶,葡萄牙著名诗人贾梅士曾在澳门隐秘洞居两年,他以顽强的精神写出了震撼人心的诗篇《葡国魂》。
   而随宗教融入澳门的同时,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美术、哲学、语言等也融入其中。同时一些传教士也把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带到西方。现在澳门不少建筑风格可谓中西互为借鉴、互为补充,别具一格。在语言方面,英语、葡萄牙语、粤语、普通话并用,形成多国语言并用的局面。
   这些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勾勒出澳门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澳门有30个世界文化遗产,23个建筑物,每个文化遗产和建筑物都有历史故事,我都深入去研究并出版出相关书籍。”近年来,陈树荣先生努力于学术研究和出版书籍,他将2011年定为出版年,届时将有他编着的多部书籍面世。如今,《澳门传统中式建筑》、《林则徐与澳门》、《孙中山与澳门》、《何贤传》、《澳门历史》等书籍早已面世,他向更多人讲述着澳门的历史、澳门的文化、澳门的名人。“澳门电视曾播放了30集的纪录片《濠境拾遗》,香港亚洲电视台摄制,历史记录片《澳门五百年》,其中一半是我来讲述。”为了向世人展示澳门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事迹,陈树荣先生不遗余力。
   数年来,陈树荣先生为弘扬澳门的历史文化、传播澳门的文化底蕴、记录澳门的历史变迁,可谓竭心尽力。他经常购买一些历史书籍、收藏报纸、杂志和相关文物、查阅与澳门历史有关的资料。如今,家里的藏书数以万计,而他仍然不断地去找寻、去探索、去记录,不可否认,他所追寻的是一种精神,他所记录的是一种真实,他所出版的是一种历史。
  
   追寻:历史的再现、文化的沉淀
   时代变迁,很多人与事被模糊、被湮灭,陈树荣先生一直在追寻着历史文化背后所隐藏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并将其再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2007年中央广播电台举办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征文比赛,陈树荣的文章得了二等奖,文章的开头这样写到:“今日的香港,能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是香港几代人奋进的成果。 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父兄祖辈的努力离不开,正是长期以来,他们经历着一代一代的不断奋斗进取,跨越了一个一个的困难险阻,才取得了一次一次的胜利成果。”陈树荣先生介绍说:“最近,我翻阅了父亲留下的老照片,其中一批二十多张,是拍摄1949年发生的“罗素街事件”,这是当年震撼香港的电车工人罢工事件。老照片上拍摄记录下来的工人罢工斗争的场面,至今仍会令人心灵震撼。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罗素街上当年电车工会一带的老房子,虽然己被陆续拆建为铜锣湾时代广场等高层大厦,然而,老照片中记录着的景观,仍然会是令港人难忘的城市记忆,这是珍贵的历史见证。” 基于此种情感,陈树荣先生计划今年出版一本纪念父亲的书籍。
   陈树荣坦言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他的父亲名为陈耀材,倘若仍在世的话,今年为其诞辰110周年。“父亲自小在香港生活长大,年青时当海员,参加了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1929年创办工人文艺刊物,1938年任香港电车工人存爱会子弟学校校长,战时参加香港圣约翰救伤队,战后参加香港电车工会和工联会的筹建工作,之后几十年都在工联会工作,孜孜不倦地为社会、为工人服务。”可见,陈树荣父亲是香港早期的民主斗士、人权主义者,努力为香港工人谋取合理待遇,争取工作权、生存权、言论自由权、集会结社权,以及劳工子弟的受教育权。
   可以看出,香港人不仅为香港发展进步出力,亦为国家的发展尽力。在中国近代史中,香港与祖国息息相关,命运与共。祖国各个时期的发展,都可以寻觅到香港人的身影。陈树荣的父亲则是一个例子,陈树荣先生希望将父亲的事迹写出,让更多的人了解父亲那个年代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熟悉父亲那辈人为香港和祖国的发展所贡献的力量。
   为此,陈树荣先生追寻的是时代的再现,希望那个年代的文化得以更好地沉淀和传承。
  
   探索:历史的思辨、文化的镜鉴
   数年来,陈树荣先生不断收集各种澳门的证照、照片、广告、新闻、报纸、杂志,并逐一解读,这亦是他著作的《新闻解读》的主要内容,通过解读历年来的广告、新闻,他向读者传递的是一种信息、一种理念。
   而他出版的《澳门全景》则是十多年前用俗称摇头机的全景机,将澳门的风景进行全景拍摄,其中的照片数以千计,将澳门的美景展现给更多喜爱澳门的人士。
   早在1978年,陈树荣先生在《澳门日报》开辟的一个专栏《澳门图说》写作,每一幅图片附上一段说明,一共做了28年,写了四千三百多篇,合共230万字。如今,他将《澳门图说》选择一部分出来,编纂出《澳门记忆》、《澳门景观》、《澳门世遗》、《澳门人物》等四个系列,陆续出版历史文化丛书。
   如今,陈树荣先生每日笔耕不辍,在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与澳门、香港、广州历史文化相关的史料,陆续编书出版,希望更多的国内外学者研究澳门。二十多年前,陈树荣先生受到老前辈学者的启发,把“爱好、工作、研究”三位一体,既保持爱好,又多学术研究,同时做好工作。
   而陈树荣先生对澳门历史文化的记录、追寻及探索交织着机缘的闪现、社会的变化,也有命运的提醒。偶然里带有必然。在这条媒体人和独立学者的路上,他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亲历者,再现者。路漫漫其修远兮,陈树荣先生定能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排水消防,  事业行程千万里,  勤勉、坚定显男儿本色;  参政议政,  环保、教育民之根基,  仁厚四海,涓涓细流不停歇;  父亲教诲埋心间,  乐善好施,以享人生之幸福。    在供排水和消防工程业内,简国梁先生躬耕于此,为众多人的生命安全树立了一道屏障;参政议政,环境保护是他关注的焦点;社团服务,教育和慈善是他重视的领域。简国梁先生注重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企业文化亦是他努力打造的品牌,
期刊
曾是园丁,爱岗敬业,桃李满门;  身处澳门,白手起家,奋力开拓;  情繋家乡,捐资助学,搭建桥梁;  他既是澳门勤勤恳恳的建设者,  也是家乡台山的杰出代表;  他就是余英宏先生!    台山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目前常住人口有100万,旅外乡亲有130万,澳门毓英集团董事总经理余英宏先生就出生于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余先生现年74岁,本可尽享天伦之乐,但他却不服老,至今仍活跃在商界疆场上,为家乡
期刊
放眼全球,节能减排乃大势所趋,  民心所向;  是他,脚步铿锵,踏响了时代的跫音,  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潜心钻研,  大显身手,  二十五年,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信念始终如一;  热爱祖国,他用行动说话,  将希望播种在自主创新的麦田里,  日以继夜浇灌智慧,挥洒汗水,  任凭日晒雨淋,风吹霜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他一往无前;  他,
期刊
二十多年,他以数字为镜,  见证了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他以数字为语言,  讲述着各行各业的变化;  他以数字为证,  印证着他的热情和执着、  付出和责任!  从不奢望“会当凌绝顶”,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只求用心,  只要尽力。    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和所得的会计,今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行业越来越举足轻重,从事会计行业的会计师更是扮演着
期刊
耐心、恒心、信心  坚持不懈、矢志不移乃为耐心  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名为恒心  百折不挠、胸有成竹是为信心  孔浩光(繁光)先生十余年练功生涯  诠释了“三心”的真正含义  他,乐于助人  他,推广孔教  他,关爱青年  知足常乐的他书写着属于他的惬意人生    练功生涯:执着而坚定   孔浩光(繁光)先生是“自然疗法念力气功治疗师”。很多人都熟知,念力气功乃佛家气功,练功时非常强调意念与毅力,没
期刊
建筑行业二十载,矢志不渝  历经多少风雨,始终斗志昂扬  他是智者,含蓄其锋芒  他是成者,不争而善胜  他从未畏惧困难  困难便从此黯然失色  他从未放弃拼搏  成功便因此源源不断  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从事建筑行业的黎培璧先生,从顺德移居澳门后,便开始了一段为事业打拼的历程。  黎培璧先生语气平和,对于曾经遭受的磨难和挫折,始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期刊
年轻时是雄鹰,飞到英国搏击长天,  三十年修身历炼,完成惊人蜕变;  连锁餐饮店遍地开花时,  走进电视台大显神通,  机缘巧合又投身旅游,再创新高;  异国他乡,他爱我巍巍中华,  何谓赤子,他是有力的回答;  他是精彩的“不倒翁”——郑健文。    郑健文先生,香港人,在英国立业,爱国教育伴随他从小学走到中学,像一支永恒的火炬,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不可磨灭,让他身处异乡,始终情系中华。不仅英国
期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全球多个国家播洒智慧,  收获累累硕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作为华夏儿女,  他以爱国的赤子之心,  投入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投资涵盖多个领域;  他以拳拳的报国之心,  报效祖国。  他是商界成功人士,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践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誓言!  他,就是石丰荣先生。    机缘成就精彩人生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
期刊
推广养生文化,她身先士卒,  关注大众健康,她视为己任,  她承古开新,将理论运用实践  她融情于斯,将概念引入现实  不图名,不谋利,只为一个梦想  科学养生,遍布中国,走向世界  工作成为享受,人生便充满乐趣。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始终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之一,追溯至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以利万物”的传说就一度传为美谈,可以说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自人类进化以来便开始逐步积淀,现已成为国人一笔巨大的“
期刊
一枚邮票,流转迁徙中,带出的是一段历史;  一座城市,朝夕相守间,熔铸的是一片深情。  收藏邮票,起于兴趣,  而从收藏邮票到收藏与澳门有关的历史物件,  却是源于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这就是姚鸿光先生的收藏之路。  从邮票追寻历史,  以收藏感恩澳门,  用严谨浇铸志趣,  这是一位普通市民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精神,  默默无闻、勤勤恳恳,  坚守的始终是心中执着的信念。      从邮票追寻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