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逢世界读书日,那篇犹太人读书的文章就会刷屏,用习惯和数据碾压我们。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作为一所有着近3000名学生的县级窗口小学的管理者,在推动阅读这件事上,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如何真正有效推动阅读,我们一直在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积累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回归 改变 平台
一、信息时代,回归阅读
1.成长历程,书籍相伴
70后、80后教师的成长经历是与读书相伴的。小时候,电视节目有限,没有电脑,出行方式也很简单。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阅读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通道。
数量极其有限的小人书,以及父辈们屈指可数的藏书、订阅的杂志都会被我们拿来囫囵吞枣地读。
读师范学校时,学业不那么紧张,阅读就填补了我们的空余时间,一大堆文学经典,给了我们关于政治、历史、友谊、爱情等几乎各个领域的启蒙和想象。
作为教师,教学、教研、参赛乃至追寻偶像的现实需要,都让我们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多了与书打交道的机会;因为读书,身上渐渐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气质。
2.时代发展,信息多元
今天,已经进入信息技术2.0时代,几乎没有什么是一部手机不能解决的。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一年级孩子也能玩转,抖音、快手实现了视频信息的快速传播。孩子们想要知道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得。读书,似乎成了一件落伍的事情。
可事實是,我们在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在被这些海量信息所裹挟,信息庞杂、瞬间更新。有时,我们甚至辨不出真伪,失去了理智的判断。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缺乏抵御和分辨能力,于是在通信工具上打出表情,在抖音视频里荒废时光。而在这种浅层快乐里,丢失的还有对事物全面的认识、理智的判断、与人交往的能力、做事的坚持……
3.理性认识,回归阅读
要想让孩子们感受信息时代的便捷,又远离信息时代的负面影响,需要将孩子的目光引向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就是阅读。
二、坚定改变,课程保障
1.局面尴尬,引人反思
推动阅读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们有书可读。我学校图书馆有50000多册藏书,保障孩子们有书可读。
直到某天,一个孩子的话,敲醒了我们。孩子说老师发给她的书,她不喜欢,于是就放在班级抽屉里了,反正两个星期就要还回去了。她还说,很多同学也这样……
学校有近3000名孩子,图书馆场地有限,孩子们时间有限,图书管理员一人实在无法应对庞杂的借阅和还书归类、上架工作。于是,安排语文老师到图书馆挑选一些书,然后拿到班级里发给孩子们。
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孩子们的阅读经历、爱好都是个性化的。孩子看似有书可读,但其实没有拿到自己想看的书,并没有读。
问题不是出在书上,而是出在借阅方式上。一定要让孩子能够自由借阅到自己喜欢的书,因为培养阅读的兴趣首先要从读自己喜欢的书开始。
2.达成共识,走进课程
困难仍在,要改变这尴尬的局面,只有管理者的一厢情愿是没用的,于是我们请来了办公室主任和教研组长等学校的中坚力量,聆听大家的意愿。老师们对阅读的价值是有认识和体验的,明确给出了应该改变的回应。
当思想达成共识的时候,智慧也就跟着来了。场地、时间、人员,这重重困难,一一被破解。
首先是人数,我们采用了分类管理的方式。
考虑到一至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自由借阅有现实困难,仍然采用语文老师借阅的方式,与之配套的是图书采购补充更多的绘本和拼音读物,让老师们有选择,让孩子们喜欢。
三至六年级孩子进入图书馆自由借阅,时间从哪里来?受李希贵校长在高中语文课上拿出一半时间自由阅读的启发,我们提出:敢不敢从每两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带领孩子们进入图书馆自由借阅?老师们用一只只举起的手做出了他们的回答,无声却坚定。要知道,这坚定需要抗住知识质量检测的压力,这坚定是关乎学生发展的舍得。
这样的安排让我们编制出了一份图书馆课程表。
人员从哪里来?图书馆增加了两套扫码借阅的设备,语文老师们变身扫码员,为孩子们服务。渐渐地,担心语文老师忙不过来,心疼语文老师的数学老师也主动加入了进来。
3.志愿家长,倾力相助
最费时费力的还书上架工作谁来做呢?
我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家长,图书管理员发起了招募令,28位家长迅速集结。
一份证书、一个工作证、一件志愿服,这些家长就开始了每周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她们就是实实在在的书籍搬运工,每天跑来跑去,搬上搬下。
她们不仅没喊累,反而每天拖地,认真养花,用心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读书环境,图书馆前所未有的窗明几净。热情的笑脸,就像她们身着的红马甲一样明艳。
“江海的图书馆,孩子们是可以自由借阅的,特别好。”志愿者们没有说自己的辛劳,却把赞誉给了学校。她们已然成为我们亲密的伙伴,成为我们的一分子。
于是,从周一到周五,图书馆阅读课程就这样启动了,几乎每天都有老师拍图晒到学校群里,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服务的忙碌身影,记录了孩子们凝神读书、时而莞尔、悄悄分享的身影。
那个孩子告诉我们她很喜欢阅读课上自己选的书,她说她们班同学非常期待下次的阅读课……
孩子们喜爱,是对我们坚定改变最好的回应。
三、提供平台,展示美好
美好的事物应该分享,美好的体验需要传播。为老师和孩子们提供阅读分享和传播的平台,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团队甘之如饴。
1.教师领航,每周一诗 语文老师们几乎个个是朗诵的能手,于是,“每周一诗”应运而生。每周二到周五,上午大课间师生们做操锻炼过后,一位老师便会领着孩子诵读经典诗词,师生的声音通过话筒飘扬在学校的上空。学校的大屏幕、班级的小黑板上都会记录下本周诗词。很多班级把“每周一诗”当成了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每到周四、周五,領诵的老师还会随机邀请几个孩子诵读。
就这样,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耳濡目染,沉浸在一首诗或者一首词里。
就这样,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年……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日积月累。
我们相信,这样被经典润泽过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感悟经典、亲近经典、传播经典。
2.小小主播,书声琅琅
喜爱读书的孩子,都有被书中故事打动的瞬间,或有趣或紧张或感动,时而莞尔一笑,时而眉头紧皱,时而眼圈发红……这些都是想要与人分享的美好体验,而且这美好,让他们越发地亲近书本,钻进书里。
何不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
于是,每天午间,预备铃响,孩子们都坐定后,就会有一个小小的孩子坐在广播室里,拿起话筒分享自己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对书籍做简单的介绍后,就开始阅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结束语永远是那句:愿同学们每天与好书相伴!
稚嫩的童声,飘进每一个孩子的耳朵;美好的故事,摇动着孩子们的心。
就这样,每天一个孩子,每天一本书,每天一段美好的文字,让孩子们对书籍产生好奇与向往,从而亲近书籍。
大家听见的是美好的童声,看不见的是每天陪伴孩子一起的,一个又一个默默无闻的美丽教师。
那个孩子坐着朗读、教师站着凝视的画面,是这个校园里最美的风景之一。
3.记录感受,阅读漂流
图书馆课程启动后,我们有了阅读漂流的念头,在每本书后面附上一张阅读卡,借阅的孩子记录上自己的班级、姓名和一句感言,还可以写上自己最喜欢的页码。下一个孩子看到阅读卡便会生出一份好奇,等他看完,会有自己的体验,新的留言就开启了对话与交流。更美好的事是孩子可能会因此找到书友,收获一个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4.一起读书,每日打卡
兴趣的建立需要引导,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很多年轻且智慧的班主任开始利用软件,在班级推动阅读打卡活动。还有的班主任开始了阅读记录活动,读书的视频,稚拙的文字,都是孩子阅读的见证,也是孩子成长的记录。
孩子们在每日打卡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阅读习惯,还有更为宝贵的品质——坚持!
5.爱意满满,亲子阅读
阅读,不仅关乎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孩子阅读习惯的建立,更重要的土壤是家庭,最好的示范是父母。
我们精心为亲子阅读提供展示的平台。
从每个班级遴选亲子阅读的优秀家庭,将家庭简介和亲子阅读的温馨画面做成校园文化墙。
举行亲子朗诵比赛,一家三口、三代同堂、母子、父女……风格多元的经典作品,爱意满满的亲子互动,温暖在所有观众的心里流动。
而这温暖,愈加坚定了我们推动阅读的心。
现在,在江海小学的校园里,一起读书,成为老师、孩子和家庭共同的行动。
“一起读书吧”,是我们最常对孩子们说的话,也是我们最想在小学六年的时光里让孩子记住一辈子的话。一起读书吧,就像吃饭、喝水那么自然。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
关键词:回归 改变 平台
一、信息时代,回归阅读
1.成长历程,书籍相伴
70后、80后教师的成长经历是与读书相伴的。小时候,电视节目有限,没有电脑,出行方式也很简单。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阅读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通道。
数量极其有限的小人书,以及父辈们屈指可数的藏书、订阅的杂志都会被我们拿来囫囵吞枣地读。
读师范学校时,学业不那么紧张,阅读就填补了我们的空余时间,一大堆文学经典,给了我们关于政治、历史、友谊、爱情等几乎各个领域的启蒙和想象。
作为教师,教学、教研、参赛乃至追寻偶像的现实需要,都让我们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多了与书打交道的机会;因为读书,身上渐渐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气质。
2.时代发展,信息多元
今天,已经进入信息技术2.0时代,几乎没有什么是一部手机不能解决的。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一年级孩子也能玩转,抖音、快手实现了视频信息的快速传播。孩子们想要知道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得。读书,似乎成了一件落伍的事情。
可事實是,我们在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在被这些海量信息所裹挟,信息庞杂、瞬间更新。有时,我们甚至辨不出真伪,失去了理智的判断。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缺乏抵御和分辨能力,于是在通信工具上打出表情,在抖音视频里荒废时光。而在这种浅层快乐里,丢失的还有对事物全面的认识、理智的判断、与人交往的能力、做事的坚持……
3.理性认识,回归阅读
要想让孩子们感受信息时代的便捷,又远离信息时代的负面影响,需要将孩子的目光引向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就是阅读。
二、坚定改变,课程保障
1.局面尴尬,引人反思
推动阅读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们有书可读。我学校图书馆有50000多册藏书,保障孩子们有书可读。
直到某天,一个孩子的话,敲醒了我们。孩子说老师发给她的书,她不喜欢,于是就放在班级抽屉里了,反正两个星期就要还回去了。她还说,很多同学也这样……
学校有近3000名孩子,图书馆场地有限,孩子们时间有限,图书管理员一人实在无法应对庞杂的借阅和还书归类、上架工作。于是,安排语文老师到图书馆挑选一些书,然后拿到班级里发给孩子们。
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孩子们的阅读经历、爱好都是个性化的。孩子看似有书可读,但其实没有拿到自己想看的书,并没有读。
问题不是出在书上,而是出在借阅方式上。一定要让孩子能够自由借阅到自己喜欢的书,因为培养阅读的兴趣首先要从读自己喜欢的书开始。
2.达成共识,走进课程
困难仍在,要改变这尴尬的局面,只有管理者的一厢情愿是没用的,于是我们请来了办公室主任和教研组长等学校的中坚力量,聆听大家的意愿。老师们对阅读的价值是有认识和体验的,明确给出了应该改变的回应。
当思想达成共识的时候,智慧也就跟着来了。场地、时间、人员,这重重困难,一一被破解。
首先是人数,我们采用了分类管理的方式。
考虑到一至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自由借阅有现实困难,仍然采用语文老师借阅的方式,与之配套的是图书采购补充更多的绘本和拼音读物,让老师们有选择,让孩子们喜欢。
三至六年级孩子进入图书馆自由借阅,时间从哪里来?受李希贵校长在高中语文课上拿出一半时间自由阅读的启发,我们提出:敢不敢从每两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带领孩子们进入图书馆自由借阅?老师们用一只只举起的手做出了他们的回答,无声却坚定。要知道,这坚定需要抗住知识质量检测的压力,这坚定是关乎学生发展的舍得。
这样的安排让我们编制出了一份图书馆课程表。
人员从哪里来?图书馆增加了两套扫码借阅的设备,语文老师们变身扫码员,为孩子们服务。渐渐地,担心语文老师忙不过来,心疼语文老师的数学老师也主动加入了进来。
3.志愿家长,倾力相助
最费时费力的还书上架工作谁来做呢?
我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家长,图书管理员发起了招募令,28位家长迅速集结。
一份证书、一个工作证、一件志愿服,这些家长就开始了每周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她们就是实实在在的书籍搬运工,每天跑来跑去,搬上搬下。
她们不仅没喊累,反而每天拖地,认真养花,用心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读书环境,图书馆前所未有的窗明几净。热情的笑脸,就像她们身着的红马甲一样明艳。
“江海的图书馆,孩子们是可以自由借阅的,特别好。”志愿者们没有说自己的辛劳,却把赞誉给了学校。她们已然成为我们亲密的伙伴,成为我们的一分子。
于是,从周一到周五,图书馆阅读课程就这样启动了,几乎每天都有老师拍图晒到学校群里,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服务的忙碌身影,记录了孩子们凝神读书、时而莞尔、悄悄分享的身影。
那个孩子告诉我们她很喜欢阅读课上自己选的书,她说她们班同学非常期待下次的阅读课……
孩子们喜爱,是对我们坚定改变最好的回应。
三、提供平台,展示美好
美好的事物应该分享,美好的体验需要传播。为老师和孩子们提供阅读分享和传播的平台,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团队甘之如饴。
1.教师领航,每周一诗 语文老师们几乎个个是朗诵的能手,于是,“每周一诗”应运而生。每周二到周五,上午大课间师生们做操锻炼过后,一位老师便会领着孩子诵读经典诗词,师生的声音通过话筒飘扬在学校的上空。学校的大屏幕、班级的小黑板上都会记录下本周诗词。很多班级把“每周一诗”当成了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每到周四、周五,領诵的老师还会随机邀请几个孩子诵读。
就这样,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耳濡目染,沉浸在一首诗或者一首词里。
就这样,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年……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日积月累。
我们相信,这样被经典润泽过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感悟经典、亲近经典、传播经典。
2.小小主播,书声琅琅
喜爱读书的孩子,都有被书中故事打动的瞬间,或有趣或紧张或感动,时而莞尔一笑,时而眉头紧皱,时而眼圈发红……这些都是想要与人分享的美好体验,而且这美好,让他们越发地亲近书本,钻进书里。
何不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
于是,每天午间,预备铃响,孩子们都坐定后,就会有一个小小的孩子坐在广播室里,拿起话筒分享自己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对书籍做简单的介绍后,就开始阅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结束语永远是那句:愿同学们每天与好书相伴!
稚嫩的童声,飘进每一个孩子的耳朵;美好的故事,摇动着孩子们的心。
就这样,每天一个孩子,每天一本书,每天一段美好的文字,让孩子们对书籍产生好奇与向往,从而亲近书籍。
大家听见的是美好的童声,看不见的是每天陪伴孩子一起的,一个又一个默默无闻的美丽教师。
那个孩子坐着朗读、教师站着凝视的画面,是这个校园里最美的风景之一。
3.记录感受,阅读漂流
图书馆课程启动后,我们有了阅读漂流的念头,在每本书后面附上一张阅读卡,借阅的孩子记录上自己的班级、姓名和一句感言,还可以写上自己最喜欢的页码。下一个孩子看到阅读卡便会生出一份好奇,等他看完,会有自己的体验,新的留言就开启了对话与交流。更美好的事是孩子可能会因此找到书友,收获一个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4.一起读书,每日打卡
兴趣的建立需要引导,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很多年轻且智慧的班主任开始利用软件,在班级推动阅读打卡活动。还有的班主任开始了阅读记录活动,读书的视频,稚拙的文字,都是孩子阅读的见证,也是孩子成长的记录。
孩子们在每日打卡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阅读习惯,还有更为宝贵的品质——坚持!
5.爱意满满,亲子阅读
阅读,不仅关乎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孩子阅读习惯的建立,更重要的土壤是家庭,最好的示范是父母。
我们精心为亲子阅读提供展示的平台。
从每个班级遴选亲子阅读的优秀家庭,将家庭简介和亲子阅读的温馨画面做成校园文化墙。
举行亲子朗诵比赛,一家三口、三代同堂、母子、父女……风格多元的经典作品,爱意满满的亲子互动,温暖在所有观众的心里流动。
而这温暖,愈加坚定了我们推动阅读的心。
现在,在江海小学的校园里,一起读书,成为老师、孩子和家庭共同的行动。
“一起读书吧”,是我们最常对孩子们说的话,也是我们最想在小学六年的时光里让孩子记住一辈子的话。一起读书吧,就像吃饭、喝水那么自然。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