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通过觉民逃婚有力地反击了封建礼教旧制度,但在这场逃婚背后被忽视的是被迫接受逃婚现实的冯文英的悲惨命运,其生命各阶段盛衰对比鲜明,令人感慨,比小说反映的层层悲剧更值得深思的是现实中女性遭遇的压迫。本文从觉民逃婚谈起,剖析枚少奶冯文英的一生,窥探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关键词:《激流三部曲》 枚少奶 封建压迫 女性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分量,这是巴金对自己经历过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罪恶腐朽实质的有力揭露,是向封建礼教控诉抨击的檄文。巴金不仅描写了家长制的蛮横强硬,勾勒出受压迫的年轻人悲惨脆弱的生命,更刻画出勇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新一代。巴金的反封建思想既来源于幼年地主家庭生活中目睹的真实经历,“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a,也来自于五四运动时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洗礼。五四运动对传统思想的剧烈冲击和西方民主思潮的涌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对封建宗法制度、家庭婚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走向自由人性化的生活。巴金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思想意识,也反映了在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新旧文化交替时代中种种或腐朽或昂扬,或凄惨死亡或正面抗争的社会现状。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热情以及研究者们的关注,但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是现在诸多文学评论中研究较少的。在笔者看来,作为对封建旧制度的抗争者而言,成功逃婚的觉民比起觉慧,在实际意义上更加做到了反封建。觉民的反抗不仅仅涉及自身,更有关整个家族,并且也同样能反映社会实际,因为彼时确有很多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逃离了封建婚姻的桎梏。
觉民逃婚成功,是大快人心的事,这是对封建家长制最直接的抗拒,但如果不从反封建的角度来看,而从这场原本按理会成立的婚姻本身来看,觉民的逃婚固然为他自己争取了幸福,但原本要与其订婚的女方却遭受了与原本认为的不一样的人生。从被终止这场婚姻的那一刻,悲剧就已然发生,这是容易被忽略的、隐藏在各种反封建抗争形式下的、只属于她个人的悲剧。社会和历史往往热情讴歌不顾一切地反封建斗争,却很少关注由此产生的另一种悲剧,这值得我们窥探和思考。剖析原本要与觉民订婚却被拒的冯文英的一生命运,从易被忽略的视角揭露这种渗透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一、冯文英的一生
觉民本来被高老太爷要求订婚的对象,是冯乐山的侄孙女冯文英,书中并没有把名字完整写出来过,只说“听说冯小姐的名字是文英”b,自她婚后则以枚少奶称之。这是作者笔墨不多的角色,本就不是重点,但比起《家》中众所周知的三位悲剧女主角梅、鸣凤和瑞珏,这个在《家》中因议亲略有提及而在《秋》中才有正面描写的女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觉民逃婚后,被拒婚的冯文英没有逃过封建礼教的残害,比起觉民奋力抗争的英勇逃婚行为,她此后的人生并不引人注目,却也是无法改变的十足悲剧。
(一)谢公最小偏怜女 冯文英是冯乐山的侄孙女,冯乐山号称当代大儒,作为孔教会的重要分子,以“拼此残年极力卫道”的重责自任。他表面上是省城的绅士名流,与九老会朋友们鉴赏书画古玩,仿佛志趣高雅,其实骨子里是个自私刻毒、残忍阴险的卑鄙伪善者。与这样的人有关联,天然就给人一种非善类的印象。果然,冯文英第一次被介绍,就是“脾气很大”。这远不是温良恭俭和顺娇柔弱的梅芬们的性格,这个娇生惯养的冯家小姐高傲骄蛮的形象跃然纸上,从《秋》中的描述来看也确实如此。我们可以根据书中的零星描写,来推测冯文英未出闺阁时真实的少女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秋》中陪嫁的冯嫂说过:“我们小姐什么都好,就是性子急,脾气大。我们太太过世早,老爷在儿女里头单单喜欢我们小姐一个,什么事情都将就她。她一发起脾气来,全家人都害怕她。”c也许是最小的或者是唯一的女儿,虽不可考,但幼年丧母的冯文英受到父亲的宠爱毋庸置疑,但生活不止是受宠就够了,作为冯家千金,她必须接受不可或缺的封建女子教育。
在出嫁时“女家的妆奁……甚至还有好几套线装书”d以及周伯涛“对旧学也有根柢”e的评价,不难看出,冯文英在娘家学习过诗书,其父冯叔和还被周伯涛称为“当代经学大家”。然而封建女子的教育,根本目的是成為贤妻良母,最标准的行为准则即三从四德。东汉班昭著《女戒》,明徐皇后著《内训》以及清刘氏所著《女范捷录》等都是女性教育的教科书,内容无外乎卑弱、柔顺、守贞、生儿育女、侍奉公婆、勤俭持家之类的思想约束。从后文来看,冯文英也并非骄纵地不可一世,其实际上是懂礼节的,只是不可避免地恃宠而骄起来,这只是暂时的幸福,在旧礼教熏陶成长下,旧文化悄然地顽固扎根于她的身心。
婚礼上“那双穿着大红绣花鞋的尖尖的小脚”受到了夸奖,从中传递出这样一个事实:丧母的冯文英作为父亲宠爱的女儿,依然没有逃掉封建礼教对女性身体的残酷伤害——缠足。郑观应曾称“妇女缠足,合地球五大洲九万余里,仅有中国而已”。缠足源头众说纷纭,一般学界认为萌芽于五代,形成于宋代,明清时走向繁荣。缠足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民间置朝廷禁令于不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钱咏在《履园丛话》中指出“士大夫家以至小民编户,莫不裹足”,不缠足的女性被视为异类。当缠足与女性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尺寸大小和形状便更加关注,“脚不仅要小,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三寸金莲”成为评判女性容貌的一部分,更是女性德行的一种象征,社会上狂热追捧,历代文人交口称赞:“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佳人窄素金莲”“吴绫窄,藕丝重,一钩红”“锦束温香,罗藏暖玉,行来欲仙”。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女孩在五到八岁时缠足,用五尺长两尺宽的布条紧紧缠在脚上,把足背和四指往下压至足心。每裹一层,都要用唾液抹上,以便防滑紧收,最后用针线缝住。被缠者往往疼痛难忍,所缠之脚长大后因肌肉挤压,指甲软化嵌入其中,骨头变成弓形,腿部也不能正常发育”f。文人描写的温软秀美、纤小柔和之下是女性幼年忍受筋骨错乱、血肉模糊的悲惨血泪史。为了男性的赏乐和满足,对女性施加残忍的身心束缚,这样的封建礼教何其残酷。 首先是与李纨的相似。同样出身名门,同样青春丧偶,李纨“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不难想象未来枚少奶的生活也是如此,她甚至比不上李纨因有儿子还能幻想梦里功名。《红楼梦》里写李纨仅有的两次哭泣都和提到贾珠有关,丈夫的逝去带走了李纨的青春和爱情,同样枚少奶在将来听到枚的名字也势必会泪流满面,这种精神的殉葬终生也逃不掉。
其次将冯文英与婉儿联系起来看,无形中具有了英莲和娇杏的相联性。《红楼梦》作者塑造的甄家小姐英莲(谐音“应怜”),年幼被拐卖成为富家妾侍,由主沦为婢;而甄家丫鬟娇杏(谐音“侥幸”)因好奇私顾外男,本是封建礼教不允的“一着错”,却幸运地受到青睐,后来“命运两济”成为正室夫人,由婢升为主。两厢鲜明对比,荣枯交错。枚少奶与婉儿具有这种人生易位来自于生育的子女性别。枚少奶本受尽尊荣,然而因为生了女儿难免令封建家庭失落;而代替鸣凤像礼物一样送到冯家被迫侍奉荒淫残忍的冯老太爷的婉儿,却因生了儿子足可扬眉吐气。难说作者这样设置不是出于对婉儿悲惨遭遇的同情,想必作者也清楚儿子对封建社会的女性意味着什么,这代表她未来的人生有了依靠,甚至可以有“戴珠冠、披凤袄”的奔头,而生了女儿唯有“俟其嫁”。冯家的千金和新姨太因为“夫死从子”这条封建准则,未来走向不同,其对比醒目惊心,命运颠倒,人生无常。
再次是枚少奶母女和贾敏母女的命运相似性,她们都是在娘家未出阁时“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而她们的女儿则不能延续母亲的地位待遇。黛玉父母双亡后寄居外家,“风刀霜剑严相逼”;枚少奶的女儿是遗腹女,“无父何怙”。枚少奶母女的命运逃不掉“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凉。
本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想当年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她不信前尘。这也许是老天爷一番教训,教她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振作精神。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宁馨。
枚少奶引人注目的很大原因在于其人生各个阶段盛衰对比强烈。与《家》中三个女主角不同,她不温顺柔弱,没有受过蹂躏压迫,从来都是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但无论人生哪个阶段,都在经历过幸福骄纵后依然被迫接受凄凉的境遇,这是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压制体现,女性无论出于何种地位,其身为女性的命运都必然取决于男性赋予,这是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根本反映。
(二)与现实的联系 枚少奶的悲剧命运当然不能完全归于觉民逃婚,无论逃不逃,女性受到封建礼教残酷迫害总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只是研究者不要忽视在这场逃婚的反封建斗争之下有女性逃不开的悲剧命运。小说是现实的折射,在新思潮之下相当多反封建勇士在只顾自己反抗旧婚姻的同时造就了一出出被社会和历史忽视的、只有婚姻中的女性独自吞咽苦果的悲剧。
著名文学家鲁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被母亲骗回家迎娶朱安,鲁迅接受了命运,却没有接受朱安,公然表示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把朱安称为“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去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在婚姻中鲁迅也从没有真正与朱安生活过,但即使鲁迅宣称“只好陪她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他依然可以与喜爱的女子许广平结合,朱安并不妨碍他过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只有朱安独自承受寂寞孤苦。在鲁迅死后,朱安因无法度日被迫变卖鲁迅遗物被众人劝阻,别人告诉她那是先生的遗物要好好保存,朱安回答她也是先生的遗物也要好好保存。从礼物到遗物,朱安的人生不过被定性如此。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信条中不包括他的发妻,鲁迅揭露的“吃人礼教”也同样吃掉了他的妻子。鲁迅是彻底的反封建,朱安则被忽视地孤独地度过了凄惨一生。
三、现实反思
女性受到的压迫层层递进,封建社会中,从女性未婚接受教育时起就受到歧视和偏见。女子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要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将生命自始至终依附于男性,没有独立而言。“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更将女性打造为物质性意味浓厚的存在。封建社会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让女性读书识字,加深其蒙昧无知;即使有读书也不过《女四书》之类,意为“认得前朝几个贤女”,加深思想束缚。不仅思想上被控制在男性容许的范围内,身体上也用残酷的缠足折断女性的足肢,加深行走困难,缩小活动范围,也就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依赖男性。婚姻遵循“烈女不更二夫”的准则,夫死后也不得自由,用一生血泪换取家族哀荣。生育的如果是儿子还能期待家族延续,而如果是女儿则了然无趣,并且又开始新一轮的歧视压迫。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代代延续,女性受到的压迫从生命开始到终结,从男系社会取代女系社会开始直到现在甚至仍有延续。即使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诸多斗士背后依然有被旧礼教迫害一生的女性,女性受到的压迫从本质上就比男性多出一层,因而要更加关注。女性要在多方面学会独立,今日新时代的女性更要觉醒自我,反击压迫,有限的生命何必为他人蹉跎,努力开出绚烂的花朵,结累累果实。
a 巴金:《家》,《巴金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新版后记。
bcdeklmn巴金:《秋》,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4页,第408页,第196页,第378页,第206页,第211页,第453页,第467页。
f 张茜:《由缠足习俗说开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3期,第225页。
g巴金:《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页。
h 张可,王卓然:《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简析》,《南方论刊》2015年第3期,第99—100页。
i 聂绛雯:《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媒妁之言”》,《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2期,第122—123。
j 張廷远:《中国传统婚庆“拜堂”样式之文化品格及其当代历史自觉》,《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69—75页。
o 朱明勋:《对中国古代女性坚守贞节所产生的“净利润”及受益者评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第83—88页 。
p 巴金:《家庭的环境》,《巴金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作 者: 李青子,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激流三部曲》 枚少奶 封建压迫 女性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分量,这是巴金对自己经历过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罪恶腐朽实质的有力揭露,是向封建礼教控诉抨击的檄文。巴金不仅描写了家长制的蛮横强硬,勾勒出受压迫的年轻人悲惨脆弱的生命,更刻画出勇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新一代。巴金的反封建思想既来源于幼年地主家庭生活中目睹的真实经历,“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a,也来自于五四运动时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洗礼。五四运动对传统思想的剧烈冲击和西方民主思潮的涌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对封建宗法制度、家庭婚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走向自由人性化的生活。巴金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思想意识,也反映了在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新旧文化交替时代中种种或腐朽或昂扬,或凄惨死亡或正面抗争的社会现状。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热情以及研究者们的关注,但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是现在诸多文学评论中研究较少的。在笔者看来,作为对封建旧制度的抗争者而言,成功逃婚的觉民比起觉慧,在实际意义上更加做到了反封建。觉民的反抗不仅仅涉及自身,更有关整个家族,并且也同样能反映社会实际,因为彼时确有很多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逃离了封建婚姻的桎梏。
觉民逃婚成功,是大快人心的事,这是对封建家长制最直接的抗拒,但如果不从反封建的角度来看,而从这场原本按理会成立的婚姻本身来看,觉民的逃婚固然为他自己争取了幸福,但原本要与其订婚的女方却遭受了与原本认为的不一样的人生。从被终止这场婚姻的那一刻,悲剧就已然发生,这是容易被忽略的、隐藏在各种反封建抗争形式下的、只属于她个人的悲剧。社会和历史往往热情讴歌不顾一切地反封建斗争,却很少关注由此产生的另一种悲剧,这值得我们窥探和思考。剖析原本要与觉民订婚却被拒的冯文英的一生命运,从易被忽略的视角揭露这种渗透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一、冯文英的一生
觉民本来被高老太爷要求订婚的对象,是冯乐山的侄孙女冯文英,书中并没有把名字完整写出来过,只说“听说冯小姐的名字是文英”b,自她婚后则以枚少奶称之。这是作者笔墨不多的角色,本就不是重点,但比起《家》中众所周知的三位悲剧女主角梅、鸣凤和瑞珏,这个在《家》中因议亲略有提及而在《秋》中才有正面描写的女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觉民逃婚后,被拒婚的冯文英没有逃过封建礼教的残害,比起觉民奋力抗争的英勇逃婚行为,她此后的人生并不引人注目,却也是无法改变的十足悲剧。
(一)谢公最小偏怜女 冯文英是冯乐山的侄孙女,冯乐山号称当代大儒,作为孔教会的重要分子,以“拼此残年极力卫道”的重责自任。他表面上是省城的绅士名流,与九老会朋友们鉴赏书画古玩,仿佛志趣高雅,其实骨子里是个自私刻毒、残忍阴险的卑鄙伪善者。与这样的人有关联,天然就给人一种非善类的印象。果然,冯文英第一次被介绍,就是“脾气很大”。这远不是温良恭俭和顺娇柔弱的梅芬们的性格,这个娇生惯养的冯家小姐高傲骄蛮的形象跃然纸上,从《秋》中的描述来看也确实如此。我们可以根据书中的零星描写,来推测冯文英未出闺阁时真实的少女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秋》中陪嫁的冯嫂说过:“我们小姐什么都好,就是性子急,脾气大。我们太太过世早,老爷在儿女里头单单喜欢我们小姐一个,什么事情都将就她。她一发起脾气来,全家人都害怕她。”c也许是最小的或者是唯一的女儿,虽不可考,但幼年丧母的冯文英受到父亲的宠爱毋庸置疑,但生活不止是受宠就够了,作为冯家千金,她必须接受不可或缺的封建女子教育。
在出嫁时“女家的妆奁……甚至还有好几套线装书”d以及周伯涛“对旧学也有根柢”e的评价,不难看出,冯文英在娘家学习过诗书,其父冯叔和还被周伯涛称为“当代经学大家”。然而封建女子的教育,根本目的是成為贤妻良母,最标准的行为准则即三从四德。东汉班昭著《女戒》,明徐皇后著《内训》以及清刘氏所著《女范捷录》等都是女性教育的教科书,内容无外乎卑弱、柔顺、守贞、生儿育女、侍奉公婆、勤俭持家之类的思想约束。从后文来看,冯文英也并非骄纵地不可一世,其实际上是懂礼节的,只是不可避免地恃宠而骄起来,这只是暂时的幸福,在旧礼教熏陶成长下,旧文化悄然地顽固扎根于她的身心。
婚礼上“那双穿着大红绣花鞋的尖尖的小脚”受到了夸奖,从中传递出这样一个事实:丧母的冯文英作为父亲宠爱的女儿,依然没有逃掉封建礼教对女性身体的残酷伤害——缠足。郑观应曾称“妇女缠足,合地球五大洲九万余里,仅有中国而已”。缠足源头众说纷纭,一般学界认为萌芽于五代,形成于宋代,明清时走向繁荣。缠足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民间置朝廷禁令于不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钱咏在《履园丛话》中指出“士大夫家以至小民编户,莫不裹足”,不缠足的女性被视为异类。当缠足与女性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尺寸大小和形状便更加关注,“脚不仅要小,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三寸金莲”成为评判女性容貌的一部分,更是女性德行的一种象征,社会上狂热追捧,历代文人交口称赞:“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佳人窄素金莲”“吴绫窄,藕丝重,一钩红”“锦束温香,罗藏暖玉,行来欲仙”。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女孩在五到八岁时缠足,用五尺长两尺宽的布条紧紧缠在脚上,把足背和四指往下压至足心。每裹一层,都要用唾液抹上,以便防滑紧收,最后用针线缝住。被缠者往往疼痛难忍,所缠之脚长大后因肌肉挤压,指甲软化嵌入其中,骨头变成弓形,腿部也不能正常发育”f。文人描写的温软秀美、纤小柔和之下是女性幼年忍受筋骨错乱、血肉模糊的悲惨血泪史。为了男性的赏乐和满足,对女性施加残忍的身心束缚,这样的封建礼教何其残酷。 首先是与李纨的相似。同样出身名门,同样青春丧偶,李纨“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不难想象未来枚少奶的生活也是如此,她甚至比不上李纨因有儿子还能幻想梦里功名。《红楼梦》里写李纨仅有的两次哭泣都和提到贾珠有关,丈夫的逝去带走了李纨的青春和爱情,同样枚少奶在将来听到枚的名字也势必会泪流满面,这种精神的殉葬终生也逃不掉。
其次将冯文英与婉儿联系起来看,无形中具有了英莲和娇杏的相联性。《红楼梦》作者塑造的甄家小姐英莲(谐音“应怜”),年幼被拐卖成为富家妾侍,由主沦为婢;而甄家丫鬟娇杏(谐音“侥幸”)因好奇私顾外男,本是封建礼教不允的“一着错”,却幸运地受到青睐,后来“命运两济”成为正室夫人,由婢升为主。两厢鲜明对比,荣枯交错。枚少奶与婉儿具有这种人生易位来自于生育的子女性别。枚少奶本受尽尊荣,然而因为生了女儿难免令封建家庭失落;而代替鸣凤像礼物一样送到冯家被迫侍奉荒淫残忍的冯老太爷的婉儿,却因生了儿子足可扬眉吐气。难说作者这样设置不是出于对婉儿悲惨遭遇的同情,想必作者也清楚儿子对封建社会的女性意味着什么,这代表她未来的人生有了依靠,甚至可以有“戴珠冠、披凤袄”的奔头,而生了女儿唯有“俟其嫁”。冯家的千金和新姨太因为“夫死从子”这条封建准则,未来走向不同,其对比醒目惊心,命运颠倒,人生无常。
再次是枚少奶母女和贾敏母女的命运相似性,她们都是在娘家未出阁时“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而她们的女儿则不能延续母亲的地位待遇。黛玉父母双亡后寄居外家,“风刀霜剑严相逼”;枚少奶的女儿是遗腹女,“无父何怙”。枚少奶母女的命运逃不掉“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凉。
本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想当年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她不信前尘。这也许是老天爷一番教训,教她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振作精神。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宁馨。
枚少奶引人注目的很大原因在于其人生各个阶段盛衰对比强烈。与《家》中三个女主角不同,她不温顺柔弱,没有受过蹂躏压迫,从来都是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但无论人生哪个阶段,都在经历过幸福骄纵后依然被迫接受凄凉的境遇,这是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压制体现,女性无论出于何种地位,其身为女性的命运都必然取决于男性赋予,这是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根本反映。
(二)与现实的联系 枚少奶的悲剧命运当然不能完全归于觉民逃婚,无论逃不逃,女性受到封建礼教残酷迫害总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只是研究者不要忽视在这场逃婚的反封建斗争之下有女性逃不开的悲剧命运。小说是现实的折射,在新思潮之下相当多反封建勇士在只顾自己反抗旧婚姻的同时造就了一出出被社会和历史忽视的、只有婚姻中的女性独自吞咽苦果的悲剧。
著名文学家鲁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被母亲骗回家迎娶朱安,鲁迅接受了命运,却没有接受朱安,公然表示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把朱安称为“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去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在婚姻中鲁迅也从没有真正与朱安生活过,但即使鲁迅宣称“只好陪她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他依然可以与喜爱的女子许广平结合,朱安并不妨碍他过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只有朱安独自承受寂寞孤苦。在鲁迅死后,朱安因无法度日被迫变卖鲁迅遗物被众人劝阻,别人告诉她那是先生的遗物要好好保存,朱安回答她也是先生的遗物也要好好保存。从礼物到遗物,朱安的人生不过被定性如此。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信条中不包括他的发妻,鲁迅揭露的“吃人礼教”也同样吃掉了他的妻子。鲁迅是彻底的反封建,朱安则被忽视地孤独地度过了凄惨一生。
三、现实反思
女性受到的压迫层层递进,封建社会中,从女性未婚接受教育时起就受到歧视和偏见。女子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要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将生命自始至终依附于男性,没有独立而言。“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更将女性打造为物质性意味浓厚的存在。封建社会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让女性读书识字,加深其蒙昧无知;即使有读书也不过《女四书》之类,意为“认得前朝几个贤女”,加深思想束缚。不仅思想上被控制在男性容许的范围内,身体上也用残酷的缠足折断女性的足肢,加深行走困难,缩小活动范围,也就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依赖男性。婚姻遵循“烈女不更二夫”的准则,夫死后也不得自由,用一生血泪换取家族哀荣。生育的如果是儿子还能期待家族延续,而如果是女儿则了然无趣,并且又开始新一轮的歧视压迫。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代代延续,女性受到的压迫从生命开始到终结,从男系社会取代女系社会开始直到现在甚至仍有延续。即使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诸多斗士背后依然有被旧礼教迫害一生的女性,女性受到的压迫从本质上就比男性多出一层,因而要更加关注。女性要在多方面学会独立,今日新时代的女性更要觉醒自我,反击压迫,有限的生命何必为他人蹉跎,努力开出绚烂的花朵,结累累果实。
a 巴金:《家》,《巴金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新版后记。
bcdeklmn巴金:《秋》,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4页,第408页,第196页,第378页,第206页,第211页,第453页,第467页。
f 张茜:《由缠足习俗说开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3期,第225页。
g巴金:《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页。
h 张可,王卓然:《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简析》,《南方论刊》2015年第3期,第99—100页。
i 聂绛雯:《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媒妁之言”》,《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2期,第122—123。
j 張廷远:《中国传统婚庆“拜堂”样式之文化品格及其当代历史自觉》,《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69—75页。
o 朱明勋:《对中国古代女性坚守贞节所产生的“净利润”及受益者评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第83—88页 。
p 巴金:《家庭的环境》,《巴金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作 者: 李青子,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