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选题 序列化 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28-01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当将学生视为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活动选题作为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也应当遵循学生自主的原则。同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方向,选题的范围不仅应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关注“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确保活动选题的广度、效度和深度,实现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的科学化、高效化。
一、“是什么”:拓展研究问题,确保选题的广度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大的话题或者一个小的专题入手,将所选话题或者专题拓展到各个领域,形成若干个小的研究主题或研究板块,使得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更加精细化,研究视野更加具体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丰富了同一专题的研究内容,更多地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拓展出更多的有价值的子课题,使得活动选题的广度得到保证。同时,“是什么”拓展了学生的研究视野,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对于“端午粽香”这样一个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出“粽子的历史”“粽子的文化”“粽子的种类”“粽子的原料”“粽子的制作”等多个小专题,学生结合原有的认知经验不难选出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选题都是学生在小组交流、商讨中自主确定的。当学生的研究问题得到这样的拓展之后,学生对于“粽子”这种家喻户晓的食品就有了更全面、更广泛的了解。学生一般可以通过网络资料搜集轻松解决这些问题。“是什么”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层面,是教师选题指导序列的初级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活动环节。
二、“为什么”:基于研究兴趣,确保选题的效度
当教师指导学生将同一个专题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形成若干个更精细、更具体的研究问题后,“是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然而,分解后的研究专题一般只是一些事实性知识,而学习活动中有关“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学生相对研究得少了一些,这些问题看似广度不够,关注度较低,却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指导,最重要的不是研究什么,也不是拓展得多么丰富、广泛,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研究的兴趣,满足学生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从而让选题指导更为有效。例如还是“端午粽香”这个专题,当笔者指导学生确定活动选题时,有学生提出了“未来的粽子”“粽香递真情”“粽子童话party”等选题,于是笔者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未来的粽子”这一选题源于一名女生对未来生活的奇思妙想,她想象中的粽子独出心裁,带给同学们惊喜和震撼;“粽香递真情”这一选题源于班上部分学生借粽子传递对敬老院老人的关爱和祝福……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事出有因,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满足。这样的选题往往更受学生欢迎,属于选题指导序列的中级阶段。
三、“怎么做”:挖掘研究价值,确保选题的深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更要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的学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当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有时候可以单独运用,有时候也可以综合运用。研究方法的指导必须依靠学生自主去实现,教师切不可设计好模式或安排好套路让学生对号入座。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是现场模拟的,也可以是实地进行的,学生只有真正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才有能力去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热点问题,挖掘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确保选题的深度。例如“交通安全”这一专题,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选题后生成了若干个研究主题,如“交通安全的现状调查”“走近交警叔叔”“交通安全我宣传”等,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选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問卷调查、访谈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自行商讨决定,这样的研究才更具课程价值,才称得上是选题指导序列的高级阶段。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指导应根据不同的专题和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关注、发现来确定,应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序列化过程,从而确保活动选题的广度、效度和深度,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的科学化、高效化。
(责编 秦越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28-01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当将学生视为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活动选题作为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也应当遵循学生自主的原则。同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方向,选题的范围不仅应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关注“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确保活动选题的广度、效度和深度,实现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的科学化、高效化。
一、“是什么”:拓展研究问题,确保选题的广度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大的话题或者一个小的专题入手,将所选话题或者专题拓展到各个领域,形成若干个小的研究主题或研究板块,使得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更加精细化,研究视野更加具体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丰富了同一专题的研究内容,更多地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拓展出更多的有价值的子课题,使得活动选题的广度得到保证。同时,“是什么”拓展了学生的研究视野,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对于“端午粽香”这样一个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出“粽子的历史”“粽子的文化”“粽子的种类”“粽子的原料”“粽子的制作”等多个小专题,学生结合原有的认知经验不难选出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选题都是学生在小组交流、商讨中自主确定的。当学生的研究问题得到这样的拓展之后,学生对于“粽子”这种家喻户晓的食品就有了更全面、更广泛的了解。学生一般可以通过网络资料搜集轻松解决这些问题。“是什么”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层面,是教师选题指导序列的初级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活动环节。
二、“为什么”:基于研究兴趣,确保选题的效度
当教师指导学生将同一个专题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形成若干个更精细、更具体的研究问题后,“是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然而,分解后的研究专题一般只是一些事实性知识,而学习活动中有关“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学生相对研究得少了一些,这些问题看似广度不够,关注度较低,却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指导,最重要的不是研究什么,也不是拓展得多么丰富、广泛,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研究的兴趣,满足学生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从而让选题指导更为有效。例如还是“端午粽香”这个专题,当笔者指导学生确定活动选题时,有学生提出了“未来的粽子”“粽香递真情”“粽子童话party”等选题,于是笔者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未来的粽子”这一选题源于一名女生对未来生活的奇思妙想,她想象中的粽子独出心裁,带给同学们惊喜和震撼;“粽香递真情”这一选题源于班上部分学生借粽子传递对敬老院老人的关爱和祝福……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事出有因,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满足。这样的选题往往更受学生欢迎,属于选题指导序列的中级阶段。
三、“怎么做”:挖掘研究价值,确保选题的深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更要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的学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当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有时候可以单独运用,有时候也可以综合运用。研究方法的指导必须依靠学生自主去实现,教师切不可设计好模式或安排好套路让学生对号入座。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是现场模拟的,也可以是实地进行的,学生只有真正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才有能力去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热点问题,挖掘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确保选题的深度。例如“交通安全”这一专题,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选题后生成了若干个研究主题,如“交通安全的现状调查”“走近交警叔叔”“交通安全我宣传”等,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选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問卷调查、访谈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自行商讨决定,这样的研究才更具课程价值,才称得上是选题指导序列的高级阶段。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指导应根据不同的专题和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关注、发现来确定,应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序列化过程,从而确保活动选题的广度、效度和深度,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的科学化、高效化。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