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1963年,她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
近十年来,席慕蓉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席慕蓉亲自编选的散文精选。此次撷选的范围纵横整个创作生涯,亟欲综合早期、中期、现今的散文创作,刻画个人的散文观和生命风貌,记录了作者对爱情、乡愁、人生、艺术等的感悟和思考。
席慕蓉以绘画开启艺术生涯,以诗情闻名于世,但其散文温柔款曲、寓意家国,以庄严感性的姿态,抒写蕴含生命流离的史诗,波澜壮阔,感人至深。
名人评价
绘画是我的理想,诗是我的痴狂,至于散文,则是我的生活笔记,且行且注记,作为对自己生活的记录和整理。
——席慕蓉自述
世界是如此富艳难踪,而你是那个在一瞥间得以窥伺大千的人。
——张晓风
席慕蓉的散文与诗,在华文书写的世界,为许多人喜爱,带给读者安慰、梦想、幸福的期待。
——蒋勋
书名:《写给幸福》
作者:席慕蓉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
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
这是2005年9月,叶嘉莹老师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作首次原乡之旅时,口占绝句十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后有一段加注,提到叶老师的祖居,叶老师的童年就在一幢美丽宽敞的四合院里入学就读。祖父是进士,伯父是儒医,在南房里有许多藏书。叶老师的父亲常在外地工作,她幼时在伯父身边受教的时间较多。由于平日常听伯父与父亲大声吟诵旧诗,母亲与伯母则是低声吟唱,两种境界都让她神往,所以叶老师说,“她虽是从国学学起,耳濡目染的则是诗词”。
她说:“诗,不是用知识去学习的,而是用感觉去学习。用感觉去累积的诗词,终生都不会忘记,是一种直觉的吸收与涵泳。”还有一种不能忘记的质素,就是血脉的来处。
她记得很清楚,那年她已有十一二岁了,伯父第一次郑重向她说起内蒙古原籍之事。2002年9月,在许多朋友的陪同之下,叶老师远赴吉林省寻访叶赫旧部,成为她的家族里第一个见到叶赫水的子孙。河水还在奔流,故土却成为无边无际的农田,种满了在秋风里簌簌作响的玉蜀黍。2005年9月,由于念念不忘土默特部的祖源,叶老师启程赴呼伦贝尔,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成为她的家族里第一个踏上蒙古高原的人。
原来,绝不可轻视一个族群的记忆,更不可小看一个女子长存在内心深处的坚持和不忘。2005年,经过了70年的等待,叶嘉莹老师终于见到蒙古原乡。曾经是那样模糊那样遥远的故土,如今却就在眼前就在脚下,是可以触摸可以嗅闻、可以雀跃可以奔跑、可以欢呼可以落泪,可以一层层细细揭开一步步慢慢走近的大好河山啊!
叶老师全程都神采焕发,这样焕发的神采影响了她身边所有的人。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好特质。叶老师自己历经丧乱,然而从不见她诉苦、回避,她的言词和风范,都是那样真诚和自然。在她身边,我才明白什么叫作“如沐春风”,原来世间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要想追记的幸福时刻还有许多。9月18日下午,飞机抵达了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松林、伟光、国强和宝力道前来接机。这四位身强力壮的男士一下子就把我们视为沉重负担的大小行李都接过去了,又温文有礼地向我们致问候与欢迎之意。这就是我的生在大兴安岭森林、长在巴尔虎草原上的好朋友们!在把他们四位介绍给叶老师之时,我心中别提有多么得意了。叶老师,您已经踏上了蒙古高原,请看一看这些生长在原乡大地上的好男儿吧,他们每一位都是真挚、热忱又坚强的人物啊!
在这一点上,我想叶老师一定深有同感。她口占绝句中的第十首说的就是这份感动:
原乡儿女性情真,对酒歌吟意气亲。
护我更如佳子弟,还乡从此往来频。
在短短的八天之中,东上大兴安岭、西渡巴尔虎茫茫古草原,叶老师一路上健步如飞、诗兴大发,走了一处又一处,写了一首又一首,真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已经是9月20日了,一车人从海拉尔出发直奔大兴安岭的阿里河。那是个晴天,山路旁的颜色因而更加耀眼,落叶松一色铬黄,樟子松一脉墨绿,只可惜桦树的叶子差不多要落尽,少了许多闪烁明亮的暖金色,只剩下像灰雾一般延伸的细密枝丫。在山路下方远远的平野之上,一片又一片再生林互相依偎着往高里生长,有细细的烟尘在风中徐徐开展,如雾又如网,是有人在什么空旷之处烧着野草吧?
这是一堂附有真实风景作插图的古典文学课程,在秋日的大兴安岭,在叶老师身边,我们一车的人都是兴奋又快乐的小学生。一路行来,仿佛只要经过她的指点,万事万物就都能成诗;又仿佛任何一首诗,都可能和眼前的风景有些牵连,为车窗外那一幅绵延起伏的“秋光秋色长卷”作些注释。这样的一堂课,是生命里难以置信的奇遇,我会铭记在心。
从大兴安岭下来之后,又紧接着往西进入巴尔虎草原。有一天上午,我们在一片广袤无边的大草场上停车休息,看到日月同时高悬在天空中。叶老师一边惊叹一边缓步往草原深处走去,我们这些人都安静地留在原地,不去打扰她。可是,我发现每个人的目光却都不约而同地朝向她,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揣想着,81岁的叶老师走在原乡故土之上,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那天,叶老师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小,到了后来几乎与浩瀚的天地融为一体了。然后,她再微笑着慢慢走回来,给了我们这样一首诗:
右瞻皓月左朝阳,一片秋原入莽蒼。
伫立中区还四望,天穹低处尽吾乡。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1963年,她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
近十年来,席慕蓉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席慕蓉亲自编选的散文精选。此次撷选的范围纵横整个创作生涯,亟欲综合早期、中期、现今的散文创作,刻画个人的散文观和生命风貌,记录了作者对爱情、乡愁、人生、艺术等的感悟和思考。
席慕蓉以绘画开启艺术生涯,以诗情闻名于世,但其散文温柔款曲、寓意家国,以庄严感性的姿态,抒写蕴含生命流离的史诗,波澜壮阔,感人至深。
名人评价
绘画是我的理想,诗是我的痴狂,至于散文,则是我的生活笔记,且行且注记,作为对自己生活的记录和整理。
——席慕蓉自述
世界是如此富艳难踪,而你是那个在一瞥间得以窥伺大千的人。
——张晓风
席慕蓉的散文与诗,在华文书写的世界,为许多人喜爱,带给读者安慰、梦想、幸福的期待。
——蒋勋
书名:《写给幸福》
作者:席慕蓉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
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
这是2005年9月,叶嘉莹老师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作首次原乡之旅时,口占绝句十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后有一段加注,提到叶老师的祖居,叶老师的童年就在一幢美丽宽敞的四合院里入学就读。祖父是进士,伯父是儒医,在南房里有许多藏书。叶老师的父亲常在外地工作,她幼时在伯父身边受教的时间较多。由于平日常听伯父与父亲大声吟诵旧诗,母亲与伯母则是低声吟唱,两种境界都让她神往,所以叶老师说,“她虽是从国学学起,耳濡目染的则是诗词”。
她说:“诗,不是用知识去学习的,而是用感觉去学习。用感觉去累积的诗词,终生都不会忘记,是一种直觉的吸收与涵泳。”还有一种不能忘记的质素,就是血脉的来处。
她记得很清楚,那年她已有十一二岁了,伯父第一次郑重向她说起内蒙古原籍之事。2002年9月,在许多朋友的陪同之下,叶老师远赴吉林省寻访叶赫旧部,成为她的家族里第一个见到叶赫水的子孙。河水还在奔流,故土却成为无边无际的农田,种满了在秋风里簌簌作响的玉蜀黍。2005年9月,由于念念不忘土默特部的祖源,叶老师启程赴呼伦贝尔,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成为她的家族里第一个踏上蒙古高原的人。
原来,绝不可轻视一个族群的记忆,更不可小看一个女子长存在内心深处的坚持和不忘。2005年,经过了70年的等待,叶嘉莹老师终于见到蒙古原乡。曾经是那样模糊那样遥远的故土,如今却就在眼前就在脚下,是可以触摸可以嗅闻、可以雀跃可以奔跑、可以欢呼可以落泪,可以一层层细细揭开一步步慢慢走近的大好河山啊!
叶老师全程都神采焕发,这样焕发的神采影响了她身边所有的人。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好特质。叶老师自己历经丧乱,然而从不见她诉苦、回避,她的言词和风范,都是那样真诚和自然。在她身边,我才明白什么叫作“如沐春风”,原来世间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要想追记的幸福时刻还有许多。9月18日下午,飞机抵达了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松林、伟光、国强和宝力道前来接机。这四位身强力壮的男士一下子就把我们视为沉重负担的大小行李都接过去了,又温文有礼地向我们致问候与欢迎之意。这就是我的生在大兴安岭森林、长在巴尔虎草原上的好朋友们!在把他们四位介绍给叶老师之时,我心中别提有多么得意了。叶老师,您已经踏上了蒙古高原,请看一看这些生长在原乡大地上的好男儿吧,他们每一位都是真挚、热忱又坚强的人物啊!
在这一点上,我想叶老师一定深有同感。她口占绝句中的第十首说的就是这份感动:
原乡儿女性情真,对酒歌吟意气亲。
护我更如佳子弟,还乡从此往来频。
在短短的八天之中,东上大兴安岭、西渡巴尔虎茫茫古草原,叶老师一路上健步如飞、诗兴大发,走了一处又一处,写了一首又一首,真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已经是9月20日了,一车人从海拉尔出发直奔大兴安岭的阿里河。那是个晴天,山路旁的颜色因而更加耀眼,落叶松一色铬黄,樟子松一脉墨绿,只可惜桦树的叶子差不多要落尽,少了许多闪烁明亮的暖金色,只剩下像灰雾一般延伸的细密枝丫。在山路下方远远的平野之上,一片又一片再生林互相依偎着往高里生长,有细细的烟尘在风中徐徐开展,如雾又如网,是有人在什么空旷之处烧着野草吧?
这是一堂附有真实风景作插图的古典文学课程,在秋日的大兴安岭,在叶老师身边,我们一车的人都是兴奋又快乐的小学生。一路行来,仿佛只要经过她的指点,万事万物就都能成诗;又仿佛任何一首诗,都可能和眼前的风景有些牵连,为车窗外那一幅绵延起伏的“秋光秋色长卷”作些注释。这样的一堂课,是生命里难以置信的奇遇,我会铭记在心。
从大兴安岭下来之后,又紧接着往西进入巴尔虎草原。有一天上午,我们在一片广袤无边的大草场上停车休息,看到日月同时高悬在天空中。叶老师一边惊叹一边缓步往草原深处走去,我们这些人都安静地留在原地,不去打扰她。可是,我发现每个人的目光却都不约而同地朝向她,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揣想着,81岁的叶老师走在原乡故土之上,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那天,叶老师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小,到了后来几乎与浩瀚的天地融为一体了。然后,她再微笑着慢慢走回来,给了我们这样一首诗:
右瞻皓月左朝阳,一片秋原入莽蒼。
伫立中区还四望,天穹低处尽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