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ang123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部即将开拍的好莱坞影片《倒时钟》中,詹妮弗·安妮斯顿将出演朗格教授,电影的主线是朗格教授在1979年做的一个实验。
  在匹兹堡的一座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在这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20世纪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地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他们走路。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状况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1.36千克,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不过,“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这么多年来,对这个实验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毕竟,这是一个田野实验,因为缺乏实验室的控制,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事实上,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难以解释,在那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輕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地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我们生命最后阶段的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朗格教授说,“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记忆力一定会衰退吗?
  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他们在短期记忆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应差于年轻人。那么,到底是什么抑制了他们真实的潜能?
  根据朗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衰老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关系很大。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结婚,往往长寿;相反,与一个比自己年老的人结婚,往往短寿。人们通常会认为,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就是为老不尊。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在20多年前的这个养老院的实验中,朗格教授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就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人是被习惯驱使的动物。我们的很多行为往往是先入为主、不假思索,或者是想当然的结果,而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或者认知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专注力”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实践——留意新事物,积极寻找差异。无论是关于你自己的,还是关于周边环境的,无论这个新事物看上去很傻,或是很聪明,只要它是新的,是不一样的,就会将你置于“当下”的状态,让你对人和环境重新敏感起来,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形成新的视角。而那些我们多年来称之为“智慧”的东西,也会变得可疑起来。
  一旦我们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缚在文化、范畴、语言和思维模式的陷阱里,就会发现,人生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乐,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王传生摘自《新华日报》2018年5月25日,王 青图)
其他文献
有一些缘分,似乎是冥冥中的约定,比如,文字与咖啡。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数十年前,在奥地利的绅士咖啡馆里,托贝格在一张纸条上,挥笔写下这样的文字,交给女朋友。这一份甜蜜的约定不胫而走,不过,他并未因秘密被公开而恼怒,反而有些沾沾自喜。他声称,他首先是咖啡馆的常客,然后才是作家。光阴匆促,当年的绅士咖啡馆,已被剥蚀了容颜,但这句话,却在时光里葳蕤,甚至,比他的
期刊
至少在夜里,一盏街灯  要好于一颗星星。  而好鞋子在长途行走中  要好于一个朋友。  经常在冬天,我像快乐的鱼  戴着旧帽子滑进幽暗之中,  因為我触摸的一切  而舒适自在,到达热爱的程度。  没有人能浮升,直到那我们  将不得不热爱的一切都可能  成为在寒意中远远地、远远地  接近的东西,即使在那时。    (张秋伟摘)
期刊
前几天在娃的桌子上,我看到一个红包,打开来,里面不是钱,而是一张小字条,写着他的小愿望:希望这次“华杯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编者注)能取得好成绩。    我看了不禁失笑,这个“华杯赛”,原本应该在3月10日举行,但在减负的大形势下,比赛已经被叫停。娃的努力虽不能说是白费,但遗憾总是有一点儿的。我小时候曾有相似的经历,让我初尝人世间的翻云覆雨,知道这世上的事,大多不可期。  在我读三四年
期刊
当全社会都在提倡节能的时候,有家公司因为所在的楼层不算特别高,所以决定,员工下楼时禁止乘坐电梯。可偏偏就有些不自觉的人,还是像以前一样乘坐电梯。因此,公司就让各部门经理在不同的时间段轮流在一楼隐蔽的地方偷偷监视,一旦发现这种不自觉的人,就给予警告。这其中有一个经理,也按时去监视了。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他当值的时候,没有任何人下楼。他自己在监视的時候,越来越觉得自己在做的是件蠢到不能再蠢的事。“
期刊
北宋沈括收藏了一幅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袁安臥雪图》。图中,白雪皑皑的野外,袁安斜卧于亭,附近,一株芭蕉蓊蓊郁郁。对于这幅画,有人产生疑问:冰天雪地的北方,怎么会生长着南方的芭蕉?  其实,这有什么不解呢?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自己心底温软、安宁,芭蕉便依然青青。  (檬 男摘自《今晚报》2018年8月1日)
期刊
很多企业家都好奇这样一个问题:一家企业能否有好的未来,应该如何判断?  一个企业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他到底在怎样提升自己的修为,决定了他的企业有没有未来。看一家企业好不好,可以用3条特别简单的标准衡量。  衡量标准一:这家企业是否能用一句话讲清楚。  比如说可口可乐,你问它是做什么的?卖汽水的。奔驰呢?造汽车的。用一句话就能讲清楚,很简单。但是有些企业用一句话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就说明它的战略,
期刊
一位先生的眼鏡掉在地上,他痛苦地弯下腰,因为眼镜的镜片非常昂贵。但他惊奇地发现,镜片奇迹般地没有被摔碎。  他认为这是一次友善的提醒。为了精心保护眼镜,他走进一家眼镜店,买了一个皮革眼镜盒,皮革中还有填充物,能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一小时后,眼镜盒掉在地上,他弯腰时镇静如常,却发现眼镜片被摔得粉碎。这位先生过了一会儿才明白,天意神秘莫测,实际上之前发生的才是奇迹。  (杨子江摘自南海出版公司《南方高
期刊
你可曾在要求别人做些什么时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会尽快的”?  这种模糊的回答往往没有意义,说了等于没说,对事情的进展不会有丝毫帮助。  那些做事情很认真的人才不会说“尽快”。  “尽快”只是推迟工作、表现欠佳或者违背诺言时的一种策略,是导致一个互相依赖和需要及时完成任务的团队失败的主要原因。  “尽快”是不完全承诺的通俗表达。它适用于那些更乐于给出不确定承诺的人,而非可以与之进行清晰有效沟通的人
期刊
什么令你迷茫?你可以很快列出一张清单。  什么令你愤怒?清单更长。  什么令你快乐?答案可能让你犹豫不决。  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列出他的快乐清单:品尝美食,聆听美妙的音乐,看见美丽的事物,性的欢愉,还有哲学的思索。  哲学通常与禁欲苦修相关,伊壁鸠鲁则毫不犹豫地将“快乐”加入哲学的行列,在2000多年前,这当然引人侧目。伊壁鸠鲁的衣着干净而朴素,他可不想像苏格拉底那样蓄胡、不洗澡、光脚、穿臭衣裳。
期刊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面前,你还玩什么技巧?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概念”,是最“人”的人。  他是自有绘画以来毫无疑问的全世界“第一好”的画家,是美术理论家、乐器演奏家、建筑家、解剖学家、军事工程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几何学家、水利学家、大力士、雕塑家……他知道的,你未必知道;你不知道的,他全知道。他的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都够你一辈子忙得死去活来的,而且可以肯定,你绝没有他干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