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教育援助在公共外交中将大有可为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ongy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受援国的教育条件,也是援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民心相通被我国提上了战略的高度,而对外教育援助是打通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人与人的距离的重要方式。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实效性,使国际教育援助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际教育援助是发展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国际援助方式。它从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国际教育援助不仅有助于改善受援国的教育条件,还带动了援助国内部的各要素向受援国进行多层次的扩散和渗透,使援助国与受援国的社会民众有着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从而促进了不同国家的民众之间在价值观念上的交流和互动,是援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路径和主要内容之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了,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社会基础,中国倡议、世界共享的“一带一路”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和世界各国携手种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树才会根深叶茂、百世长青。作为一种“软力量”,“民心相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方式的人文交流,而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有助于改善援助国的国家形象,促进民心相通。
  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历程
  国际教育援助从二战后兴起至今,援助的理念和侧重点都发生了许多改变:“从关注经济发展到关注人类基本需求;从以双边援助方式为主到以多边援助、双边援助共同推进;从项目援助到部门援助和计划援助;从支持硬件设备建设到支持软件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拉开了国际发展援助的序幕,国际教育援助也随之展开。此时国际教育援助的宗旨是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援助侧重于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初等教育领域投入几乎为零;援助方式主要以技术援助为主,如派遣教师、顾问及设置高额奖学金等,少量的援助用于修建教舍、购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物资。
  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和美国联合主导实施的科伦坡计划,核心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其中涉及教育领域的援助,如提供技术培训、专业化教育、学术交流计划、留学教育计划。据统计,截止1970年12月,科伦坡计划共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培训了72544名技术人员,并向该地区派遣了14102名专家,捐赠了高达4.795亿美元的教学设备。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教育援助获得广泛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入国际教育援助的行列中来,并且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理念下,国际教育援助开始向初等教育倾斜,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援助日益重视农村教育、非正规教育、女性教育等初等教育领域的援助。1990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篇有关基础教育的报告,强调:“初等教育的投资回报远远大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要求援助国继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教育质量差及群体低收入的国家,需要将其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国际教育援助不仅能够改善受援国的教育基础,提高它们的教育质量,也是援助国展现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改善援助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其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是援助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开展国际教育援助,以促进人文交流,进行思想文化渗透,2011年,国际教育援助在全球达到110亿美元,约占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8%。
  如日本就成功地利用教育援助的手段,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渗透,并在东南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改变了二战后侵略国家的形象。同样,日本通过加大对蒙古的教育援助,实施“草根计划”,成功地提升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蒙古国内超7成的蒙古人认同日本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将日本视为世界上最友好的国家之一,表示要向日本学习,并在日本的入常问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已经开展了对外教育援助。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日益成为国际援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新兴援助国,国际教育援助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援助方式。
  成立伊始,新中国就展开了对外教育援助,如无偿捐赠教学物资及资金、派遣专家对受援国进行培训,此时来华留学生较少且以双边援助为主。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主要有派遣教师、接收来华留学生、受援国国家教育代表团来访、技术培训等,仍然以双边援助为主。随着入常,中国开始积极参与联合国多边教育援助活动,注重与国际机构合作,援助的规模呈井喷发展之势,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援非的教师只有3名,到70年代,教师已经多达115名;同时非洲来华的留学生規模也激增,20世纪50年代,来华留学的非洲国家只有埃及、肯尼亚、乌干达等少数几个国家,总人数为24人。到了70年代,人数达到648人,学生遍布于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国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迅速。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规模日益扩大,援助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多元化:设立政府奖学金项目,资助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捐赠教学物资;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成为重点的援助领域,发展了官员培训班、技术培训班、短期人员交流项目、援外志愿者项目等多种形式,涉及农林牧等几十个专业。此外,加强了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联合国发展机构共同培训的各类技术人员累计达到1500多人。
  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外教育援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援助的规模和力度迅速增加。2006年,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我国提出在3年内为非洲培养1.5万名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   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框架内,我国领导人多次承诺加强对外教育援助。2013年,中国向东盟国家承诺在未来的3-5年内,将向其免费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14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承诺,将为其免费培训20万名技术人才,免费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向拉美国家承诺在未来5年内,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2015年,中国向亚非国家承诺在未来的5年内,将向其免费提供10万名培训名额。2017年,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诺,将每年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以国际教育援助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举措
  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强调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指出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在“一带一路”和人類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民心相通被提上了战略的高度,而对外教育援助则是打通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人与人的距离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国际影响力、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中国的援助历史较短,援助经验欠缺,制约了我国对外教育援助发展,本文抛砖引玉,提出了几个提升对外教育援助效应的建议。
  完善国际教育援助法律和机制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对外援助法,或者是针对某一特殊事件而制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援助政策。我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可借鉴其成熟、合理的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教育援助法律。
  一、制定对外教育援助法律。从法律层面规定教育援助的宗旨、对象、目的、批准程序、援助规模、援助方式、年度教育援助占对外援助的比例以及监督机制等,增强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透明度。
  二、设立独立的教育援助机构。设立专门负责教育领域援助的机构,全权负责对外教育援助,使教育援助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援助的效果。独立的对外教育援助机构既可以提高对外援助的决策和管理效率,也有助于避免各部门之间相互掣肘以及重复援助,可以使援助资金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援助评估机制。建立项目评估与项目总结报告制度、全面统计制度以及年度报告制度,规范项目评估工作。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机制,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
  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
  2016年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人,其中许多是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如此庞大规模的留学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我们必须深度挖掘留学生这一潜在资源,让其为中国代言,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实现奖学金来源多样化,将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地方政府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中央角度来说,应增加奖学金名额,均衡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地域分布,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说,应提供种类丰富、适应地方特色的奖学金项目,此外还应鼓励企业、学校等社会组织以各项名义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增加奖学金供给渠道。
  第二,构建和完善留学生服务体系,国家应该完善留学生社会化的支持体系,满足来华留学生的家庭婚姻、子女教育、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学校要及时为留学生解决在华的困难,让其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建立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留学生档案,档案可以完整地呈现来华留学生的背景和学习期间的各类信息,此举既可以使来华留学生感受到学校对其个人经历的尊重,还可以为国家外交和安全部门提供重要的讯息,更重要的是可以整理出校友信息,培养友华、爱华人士。
  大力发展非官方教育援助组织
  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离不开民间和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具有灵活性,能为政府官方援助组织做补充,共同为国家利益服务。政府组织的教育援助往往都是大型的活动,而且还是针对非常需要教育援助的地区进行的,这样会遗漏一些同样需要援助的地区,民间组织和力量可以参与其中,弥补政府组织的活动的不足。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民间教育组织,鼓励知名企业家、社会名流、慈善机构参与到对外教育援助项目中来,共同推进对外教育援助的发展。
  双边援助与多边援助相结合
  目前我国是以双边援助为主,多边援助的规模和数量较少。在双边援助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利益倾向,这样就容易出现碰撞和摩擦,影响对外教育援助效果。多边援助则可避免或者缓解政治上的摩擦,并且多边援助组织一般都拥有独立完善的运行机构,专业性更强,通过多边援助机构不仅能提升教育援助的效果,还可以规避其他国家对我国援助目的的质疑。因此,我国在实施对外教育援助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多边援助,扩大多边援助的数量和规模,借助多边援助平台和机构提升教育援助的质量。
  结语
  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教育援助国。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到,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举办了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在对外教育援助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对外教育援助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善国家形象,培养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促进民心相通,但是,我国的对外教育援助要想真正发挥这方面的成效,除了要有切实的法律、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外,还需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坚持平等的援助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尊重受援国的选择和意愿,在教育援助过程中,去意识形态化,将我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基本原则坚定地落到实处;第二,强化受援国教育的能力建设,将受援国的教育能力建设作为对外教育援助的优先发展目标,在制定对外教育援助政策时,要考虑到受援国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可持续性,使受援国逐步摆脱对援助的依赖。
  邝艳湘: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陈静: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对旅游外交、首脑外交、休闲外交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均展开了研究并予践行。在这其中城市外交之地位日渐凸显,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中跨文化交流愈发蓬勃之大背景下,城市作为对外交往主体的地位与功能得到前所未有之重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旧金山两市及周边地区注重发挥地区优势,城市外交屡结硕果,国际舞台绽放异彩,对于中国若干城市的相关工作颇具启迪。  中国对于公共外交的研究与应用在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事业的快速发展,中石化在全国各地的加油站总数已达三万余座,单站资产从几百万到上亿不等。加油站的资产总额占整个中石化销售企业资产总额的70%。当前的加油站造价与预算过程当中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措施进行处理与解决,这对降低建站成本、实现中石化高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中石化销售企业加油站工程预算及造价控制难点和措施展开了深入地探究分析,期
期刊
城市外交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效手段,而建立国际友好城市是开展城市外交的重要载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讲话中强调,要推进城市外交,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曾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了邦交正常化。1973年6月,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建立了友
期刊
2001年由中国倡导成立的国际性区域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经过17年的发展已成为处理区域国家间尤其是相邻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典范,它提倡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的新型邻国关已为世界国际交往提供了范例。2018年中国作为上合组织的轮值主席国——召开了系列峰会,其中5月25日在司法领域召开的上合组织最高法院院长会议无疑是上合组织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不同的国家有
期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公共外交也走进了新时代。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世界,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不同
期刊
改革开放与对外传播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宣传和传播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就下设国际新闻局,统筹新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外文版的《人民中国》《中国画报》《中国文学》《中国建设》《北京周报》等对外传播期刊纷纷创刊;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通过多种外语开展对外广播,北京广播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新华社对外部一直承担向海外媒体发布信息的重任,满足海外受
期刊
结缘新疆  赵新利:小岛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本刊的专访。我们知道,您早年经商,后结缘新疆,并成为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重要推动者。我们想知道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一切发生?  小岛康誉: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新疆在这40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第一次訪问中国是在1972年,从1982年至今,已经访问了新疆150多次,见证了我的第二故乡新疆的发展。作为新疆各族人民的老朋友,我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多年以来,
期刊
“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全民族抗战高潮。学界、新闻界自觉把通过舆论宣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战士气,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对日宣传方针。其中在期刊方面,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主要的日本研究杂志就达30余种。《日本研究》《日本评论》《战时日本》等期刊以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为全民族抗战服务作为办刊方向和宗旨,刊
期刊
境外记者能否及时了解中国、深度理解中国,直接影响着其能否做好中国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为境外记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既是媒体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记者外交的重要形式。“新闻茶座”(Press Salon)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于2008年11月27日创办的一项品牌活动,主要面向境外记者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欢迎境内记者参与。“新闻茶座”根据境外记者关注的热点,精心设置议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
期刊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大国外交的风格、特色和气派的最直接的窗口和体现是外交礼宾工作,人们往往是通过重大外交活动的礼宾安排关注和感悟外交。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礼宾工作是公共外交重要形式,也是中国大国外交的体现。  服务首脑外交的礼宾改革  礼宾即以礼待宾之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