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社,一个拥有800百多年历史的海滨小村,拥有广东省陆丰市最多的家祠,也拥有随处可见的神庙。它曾经拥有闻名广东的四大富商,如今这个有1.4万人口的富裕村庄,被称为“小香港”。然而,它一夜闻名、被世人知晓的却是“制毒第一村”的名号。
“雷霆行动”扫毒半年之后,它正在经历被毒品伤害后的恢复和转型,经受着伤痛与变迁的洗礼。
打工是最正经的职业
61岁的蔡好站在一堆沙子旁边,挥舞着铁锹,一铲一铲地翻动着沙子,豆大的汗珠顺着古铜色的脸颊往下流,滴进了沙子里,瞬间被吸干。在他的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刺得眼睛发痛,此时正值下午2点,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33摄氏度。他肩膀上搭着一条被汗水浸透的毛巾,头顶的草帽已经被汗水和烈日浸染得发黑。
蔡好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为同村的村民打工建房。没有一技之长的他,除了卖苦力,没有其他的办法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而村里和他一样靠打零工养家的占三成。“养活”这些民工的是他们同村的“富翁”。
近两三年以来,村里的豪华洋楼一栋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村庄的各个方位。其中不乏四五层的别墅式建筑。每天各种豪华的汽车将村口的通道堵塞得水泄不通。这里,被村民们称为“小香港”。
2013年12月29日凌晨4点,一支被命名为“雷霆行动”的队伍悄然入村,抓获毒贩多名,缴获毒品3吨,成为中国禁毒史上的最高纪录。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两成村民涉毒,而多位村民悄悄透露,村里涉毒的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早在五六年前,在这个村,毒品就悄然蔓延,从最开始的感冒药到麻黄草,再到去年的麻黄素,提炼冰毒的技术越来越便捷、先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禁毒人员说,村里的很多小孩都会制毒。
然而,这个靠宗族管理的村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涉毒,只有那些关系亲密的宗族成员才能被带入制毒这个行当。当村里毒品横行、土地荒废的时候,“打工”成了当地人最正经的职业。
满目疮痍的土地
其实,早在三四年前,蔡好和其他村民一样,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田,这是老祖宗给他们留下来的谋生之路。然而,三年前一个在坊间流传的段子传入耳际。蔡好还记得当时有人跟他说“稻田里的水有毒”。他开始不信,直到后来他看到了那些因为下田干活而被毒水侵蚀的邻居的脚。
“脚发红,长出红色的斑点,烂了。”蔡好说,那时,他第一次知道村里有人制毒,并且已经把田污染了。很快,这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村民们纷纷离开了农田,不再耕种,田地很快杂草丛生。
村民們发现,村里的河流渐渐地变成了臭水沟,村口的垃圾堆里出现了很多盛化学试剂用的瓶瓶罐罐,飘出刺鼻的气味。在博社村的土地上,因污染而受害的不仅仅是农田,鱼塘、荔枝园都被毁了。
然而,这些被毁掉土地的村民并不敢吱声,“以前看别人制毒,敢怒不敢言,他们有村干部护着呢。”多位村民向记者吐露心声。“这要等四五年啊!”邻村村民蔡松光着膀子站在池塘旁,重重地吐了一口烟圈说。
这是一个三四十平米的池塘,蔡松和他老婆守着它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过去的那些年里,他们每年可以卖五六万元的虾。蔡松说,这些收入是全家13口人的经济支柱。然而,最近这两年,他们家的虾颗粒无收,他们家的希望泡汤了。
在这个鱼塘旁边就是从博社村流向大海的村溪,已经被制造毒品的垃圾污染得面目全非。村溪旁的黑色玻璃瓶堆了很长的一段路,像一条“海岸线”。溪水发黑,凑近闻,可以嗅到它的臭味。
逃避不敢提及的家乡
20岁的小华刚辞职回到了博社村的家,因为工厂断货了,得重新找工作。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小华在陆丰的一家公司里打工,一个月一千二三百元的工资,他每个月给家里寄回1000元,剩下的才自己花。生活艰苦,小华并不介意,他介意的是自己是博社人。
在打工的日子里,他小心翼翼地掩藏着自己的户籍。“每当有人问起,我都说自己是海丰人,告诉别人我姓吴。”小华说,海丰那边没有姓蔡的,当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姓氏时,别人就会穷追不舍地问是否来自博社村。但是有一次,还是有一个保安特地把他拉过去问他是不是博社村人,他拼命摇头才逃离了那次追问。
从小华过去半年的经历可以看到,每次当别人提起“博社人”三个字之后,总是会用羡慕的口气说:“你们的钱花不完吧!”这时,是小华最尴尬的时候。他家兄弟姐妹8人,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除了打工,家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在小华童年的记忆里,几乎天天吃番薯、鱼。“那时,家里穷,没有别的东西吃。”
为了供两个弟弟念书,他初三毕业后就出来打工了。而读高中的梦想也渐行渐远。小华的同学有一大半进入了高中,而那些在市里读高中的同学也备受同学反复地追问。小华说,他的一位要好的同学被同窗逼问得没有办法了,就带同学们来家里看。“他们亲眼看到了他家的贫困之后才相信博社也有穷人。”
其实,外出对于小华而言,更害怕的是被警察盘问:“我们村有很多通缉犯,我不敢轻易承认自己是博社人,怕被误解。”关于未来,小华想好了,等挣到钱的那天,他将永远地离开这里。
曾经每天晚上,在距离博社村较近的甲子镇上的KTV包房里,喧嚣的歌声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赌场的牌局通宵达旦。作为三甲地区的商业中心,甲子镇常住人口有二三十万。曾经,这里的繁华令人咋舌,而如今,它显得有些冷清。
博社村的忧伤
扫毒前,村里的水井都被制毒污水污染了,“打上来的水不能喝。”而如今,有些村民已经开始用井水做饭了。对村民而言,最开心的是现在可以正常用电了。“之前由于制毒,村里常常停电,有时候会停几个月都不来电。”一位村民说,很多村民家里都自备了发电机。
围着村庄走一圈,几乎有一半豪华房子的灯并未亮起。小学附近蔡昭荣家的6套房子大门紧闭。在去年的那次“雷霆行动”中,他就是那个掌控了中国三十多个省区市冰毒供应的大毒枭。
最醒目的还是仁德路口的蔡东家的房子。一栋四层楼高的洋楼还未竣工,直立的8根大柱有些显眼,墙外还没来得及拆除的脚手架经历了半年的风雨有些发黑。
和周围富丽堂皇的洋楼相比,这栋房子显得有些凄凉。时隔半年,村里的人仍然不愿意提及这个曾经德高望重的村支书。他在任7年,充当毒贩的保护伞,将这个村庄带上了一条不归路。
自从那场“雷霆行动”之后,村里的年轻人就都背上行囊,离开了村庄。“今年外出打工的达2000余人。”博社村的新任书记蔡龙秋说。而这些外出打工的基本都是年轻人。此刻的博社,和中国许多农村一样,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在海滨,可以看到几间绿色铁皮做成的板房。屋内还能看到装玻璃器皿用的废纸盒,另一间屋内的蚊帐、被褥还没来得及拆,旁边的灶台上可以看到烧灼的痕迹。“这就是提炼冰毒的地方。”当地一位年轻人说,还有些毒贩直接把材料放到船上,在船上制毒。
刘冰作为巡警,已经入驻博社村近半年了。在博社村的这半年里,他缴获了很多冰毒。“我们这半年缴获的冰毒比之前大行动中缴获的多很多。”
这支入驻村庄的队伍,负责博社以及周围几个村庄的缉毒行动。他们的纪律严明。“平时不能跟村民有私人接触,夜晚不能出这个围墙。”刘冰说,如今博社村的冰毒基本被禁止了,连埋在地底下的冰毒都被他给挖了出来。在他看来,这里的人喜欢铤而走险,除了冰毒的暴利之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蔡龙秋觉得,禁毒之后带领乡亲们继续耕种、养鱼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明年,村里就要开始兴修水利、清理水田了,到时候村民可以继续种田;过段时间,南方电网要给村里重新安装线路,村里横穿的电线到时候都会清理好。”蔡龙秋悠悠地说。
“雷霆行动”扫毒半年之后,它正在经历被毒品伤害后的恢复和转型,经受着伤痛与变迁的洗礼。

打工是最正经的职业
61岁的蔡好站在一堆沙子旁边,挥舞着铁锹,一铲一铲地翻动着沙子,豆大的汗珠顺着古铜色的脸颊往下流,滴进了沙子里,瞬间被吸干。在他的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刺得眼睛发痛,此时正值下午2点,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33摄氏度。他肩膀上搭着一条被汗水浸透的毛巾,头顶的草帽已经被汗水和烈日浸染得发黑。
蔡好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为同村的村民打工建房。没有一技之长的他,除了卖苦力,没有其他的办法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而村里和他一样靠打零工养家的占三成。“养活”这些民工的是他们同村的“富翁”。
近两三年以来,村里的豪华洋楼一栋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村庄的各个方位。其中不乏四五层的别墅式建筑。每天各种豪华的汽车将村口的通道堵塞得水泄不通。这里,被村民们称为“小香港”。
2013年12月29日凌晨4点,一支被命名为“雷霆行动”的队伍悄然入村,抓获毒贩多名,缴获毒品3吨,成为中国禁毒史上的最高纪录。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两成村民涉毒,而多位村民悄悄透露,村里涉毒的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早在五六年前,在这个村,毒品就悄然蔓延,从最开始的感冒药到麻黄草,再到去年的麻黄素,提炼冰毒的技术越来越便捷、先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禁毒人员说,村里的很多小孩都会制毒。
然而,这个靠宗族管理的村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涉毒,只有那些关系亲密的宗族成员才能被带入制毒这个行当。当村里毒品横行、土地荒废的时候,“打工”成了当地人最正经的职业。
满目疮痍的土地
其实,早在三四年前,蔡好和其他村民一样,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田,这是老祖宗给他们留下来的谋生之路。然而,三年前一个在坊间流传的段子传入耳际。蔡好还记得当时有人跟他说“稻田里的水有毒”。他开始不信,直到后来他看到了那些因为下田干活而被毒水侵蚀的邻居的脚。
“脚发红,长出红色的斑点,烂了。”蔡好说,那时,他第一次知道村里有人制毒,并且已经把田污染了。很快,这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村民们纷纷离开了农田,不再耕种,田地很快杂草丛生。
村民們发现,村里的河流渐渐地变成了臭水沟,村口的垃圾堆里出现了很多盛化学试剂用的瓶瓶罐罐,飘出刺鼻的气味。在博社村的土地上,因污染而受害的不仅仅是农田,鱼塘、荔枝园都被毁了。
然而,这些被毁掉土地的村民并不敢吱声,“以前看别人制毒,敢怒不敢言,他们有村干部护着呢。”多位村民向记者吐露心声。“这要等四五年啊!”邻村村民蔡松光着膀子站在池塘旁,重重地吐了一口烟圈说。
这是一个三四十平米的池塘,蔡松和他老婆守着它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过去的那些年里,他们每年可以卖五六万元的虾。蔡松说,这些收入是全家13口人的经济支柱。然而,最近这两年,他们家的虾颗粒无收,他们家的希望泡汤了。
在这个鱼塘旁边就是从博社村流向大海的村溪,已经被制造毒品的垃圾污染得面目全非。村溪旁的黑色玻璃瓶堆了很长的一段路,像一条“海岸线”。溪水发黑,凑近闻,可以嗅到它的臭味。
逃避不敢提及的家乡
20岁的小华刚辞职回到了博社村的家,因为工厂断货了,得重新找工作。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小华在陆丰的一家公司里打工,一个月一千二三百元的工资,他每个月给家里寄回1000元,剩下的才自己花。生活艰苦,小华并不介意,他介意的是自己是博社人。
在打工的日子里,他小心翼翼地掩藏着自己的户籍。“每当有人问起,我都说自己是海丰人,告诉别人我姓吴。”小华说,海丰那边没有姓蔡的,当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姓氏时,别人就会穷追不舍地问是否来自博社村。但是有一次,还是有一个保安特地把他拉过去问他是不是博社村人,他拼命摇头才逃离了那次追问。
从小华过去半年的经历可以看到,每次当别人提起“博社人”三个字之后,总是会用羡慕的口气说:“你们的钱花不完吧!”这时,是小华最尴尬的时候。他家兄弟姐妹8人,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除了打工,家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在小华童年的记忆里,几乎天天吃番薯、鱼。“那时,家里穷,没有别的东西吃。”
为了供两个弟弟念书,他初三毕业后就出来打工了。而读高中的梦想也渐行渐远。小华的同学有一大半进入了高中,而那些在市里读高中的同学也备受同学反复地追问。小华说,他的一位要好的同学被同窗逼问得没有办法了,就带同学们来家里看。“他们亲眼看到了他家的贫困之后才相信博社也有穷人。”
其实,外出对于小华而言,更害怕的是被警察盘问:“我们村有很多通缉犯,我不敢轻易承认自己是博社人,怕被误解。”关于未来,小华想好了,等挣到钱的那天,他将永远地离开这里。
曾经每天晚上,在距离博社村较近的甲子镇上的KTV包房里,喧嚣的歌声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赌场的牌局通宵达旦。作为三甲地区的商业中心,甲子镇常住人口有二三十万。曾经,这里的繁华令人咋舌,而如今,它显得有些冷清。
博社村的忧伤
扫毒前,村里的水井都被制毒污水污染了,“打上来的水不能喝。”而如今,有些村民已经开始用井水做饭了。对村民而言,最开心的是现在可以正常用电了。“之前由于制毒,村里常常停电,有时候会停几个月都不来电。”一位村民说,很多村民家里都自备了发电机。
围着村庄走一圈,几乎有一半豪华房子的灯并未亮起。小学附近蔡昭荣家的6套房子大门紧闭。在去年的那次“雷霆行动”中,他就是那个掌控了中国三十多个省区市冰毒供应的大毒枭。
最醒目的还是仁德路口的蔡东家的房子。一栋四层楼高的洋楼还未竣工,直立的8根大柱有些显眼,墙外还没来得及拆除的脚手架经历了半年的风雨有些发黑。
和周围富丽堂皇的洋楼相比,这栋房子显得有些凄凉。时隔半年,村里的人仍然不愿意提及这个曾经德高望重的村支书。他在任7年,充当毒贩的保护伞,将这个村庄带上了一条不归路。
自从那场“雷霆行动”之后,村里的年轻人就都背上行囊,离开了村庄。“今年外出打工的达2000余人。”博社村的新任书记蔡龙秋说。而这些外出打工的基本都是年轻人。此刻的博社,和中国许多农村一样,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在海滨,可以看到几间绿色铁皮做成的板房。屋内还能看到装玻璃器皿用的废纸盒,另一间屋内的蚊帐、被褥还没来得及拆,旁边的灶台上可以看到烧灼的痕迹。“这就是提炼冰毒的地方。”当地一位年轻人说,还有些毒贩直接把材料放到船上,在船上制毒。
刘冰作为巡警,已经入驻博社村近半年了。在博社村的这半年里,他缴获了很多冰毒。“我们这半年缴获的冰毒比之前大行动中缴获的多很多。”
这支入驻村庄的队伍,负责博社以及周围几个村庄的缉毒行动。他们的纪律严明。“平时不能跟村民有私人接触,夜晚不能出这个围墙。”刘冰说,如今博社村的冰毒基本被禁止了,连埋在地底下的冰毒都被他给挖了出来。在他看来,这里的人喜欢铤而走险,除了冰毒的暴利之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蔡龙秋觉得,禁毒之后带领乡亲们继续耕种、养鱼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明年,村里就要开始兴修水利、清理水田了,到时候村民可以继续种田;过段时间,南方电网要给村里重新安装线路,村里横穿的电线到时候都会清理好。”蔡龙秋悠悠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