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在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随机抽取60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激动导致发病的患者占到总人数中的16.7%、因劳作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63.3%、因排便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15%、因休息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5%。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占到总人数中的96.7%、患者死亡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再出血率占到总人數中的3.3%、患者并发症率占到总人数中的10%。结论: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机制相对复杂,易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从各个方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并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预防,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迟发性脑缺血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027-01
前言:有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极高,同时具有较强的致命性。不仅会对患者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导致患者生存质量大幅下降[1]。虽然,经影像学诊断后给予患者尼莫地平治疗后,能够明显缓解患者血管痉挛的症状,但患者还有出现迟发性脑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本文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样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机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性别:男/女=24/26,年龄(51.5±10.3)岁,所有患者均已经CT检查确诊。
1.2 方法
1.2.1 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医院档案室、电子档案库检索等形式,对近两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档案进行调取,并将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1.2.2 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首先,对出现头痛、昏迷以及意识丧失症状的患者进行CT检查。②检查完毕后,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性进行区分,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③将实验中的所有患者都给予氨基乙酸静脉滴注治疗,第一次治疗剂量为5g、第一周24g、第二周26g、第三周8g,上述均为每日剂量。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或口服配合治疗,滴注方法为10~20g/2周,口服用量为40mg/6h,治疗周期全长为两周。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及t检验,以(%)及(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发病原因对比
因激动导致发病的患者占到总人数中的16.7%、因劳作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63.3%、因排便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15%、因休息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5%。
2.2 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占到总人数中的96.7%、患者死亡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再出血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并发症率占到总人数中的10%。
3 讨论
蛛网膜是位于人类硬脑膜深处的一处结缔组织,其结构为透明色薄膜,并将患者大脑中的脊髓与脑部沟壑进行连接。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诊疗过程中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为脑部血液直接流入患者蛛网膜下腔所致,部分患者可能因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以及颅内肿瘤等原因,引起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
其发病主要由脑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等因素所导致。在患者确诊后,需对其病情的严重性进行判断,并对患者的情况加以考量,选用尼莫地平、硫酸镁等药物,缓解患者症状,并对病症的严重性进行控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观察可知,因激动导致发病的患者占到总人数中的16.7%、因劳作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63.3%、因劳作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15%、因休息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5%。可以看出,劳作、过度用力,属于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占到总人数中的96.7%、患者死亡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再出血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并发症率占到总人数中的10%,提示经过治疗后,病情可好转。
综上所述,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机制相对复杂,易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从各个方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并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预防,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伟科.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联合腰椎穿刺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02):172-173.
[2] 沈育,徐春林,程小志,等.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05):99-103.
作者简介:齐丽霞(1990.1),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在读硕士,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诊治。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迟发性脑缺血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027-01
前言:有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极高,同时具有较强的致命性。不仅会对患者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导致患者生存质量大幅下降[1]。虽然,经影像学诊断后给予患者尼莫地平治疗后,能够明显缓解患者血管痉挛的症状,但患者还有出现迟发性脑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本文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样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机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性别:男/女=24/26,年龄(51.5±10.3)岁,所有患者均已经CT检查确诊。
1.2 方法
1.2.1 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医院档案室、电子档案库检索等形式,对近两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档案进行调取,并将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1.2.2 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首先,对出现头痛、昏迷以及意识丧失症状的患者进行CT检查。②检查完毕后,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性进行区分,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③将实验中的所有患者都给予氨基乙酸静脉滴注治疗,第一次治疗剂量为5g、第一周24g、第二周26g、第三周8g,上述均为每日剂量。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或口服配合治疗,滴注方法为10~20g/2周,口服用量为40mg/6h,治疗周期全长为两周。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及t检验,以(%)及(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发病原因对比
因激动导致发病的患者占到总人数中的16.7%、因劳作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63.3%、因排便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15%、因休息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5%。
2.2 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占到总人数中的96.7%、患者死亡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再出血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并发症率占到总人数中的10%。
3 讨论
蛛网膜是位于人类硬脑膜深处的一处结缔组织,其结构为透明色薄膜,并将患者大脑中的脊髓与脑部沟壑进行连接。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诊疗过程中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为脑部血液直接流入患者蛛网膜下腔所致,部分患者可能因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以及颅内肿瘤等原因,引起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
其发病主要由脑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等因素所导致。在患者确诊后,需对其病情的严重性进行判断,并对患者的情况加以考量,选用尼莫地平、硫酸镁等药物,缓解患者症状,并对病症的严重性进行控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观察可知,因激动导致发病的患者占到总人数中的16.7%、因劳作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63.3%、因劳作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15%、因休息导致发病的患者发病占到总人数中的5%。可以看出,劳作、过度用力,属于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占到总人数中的96.7%、患者死亡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再出血率占到总人数中的3.3%、患者并发症率占到总人数中的10%,提示经过治疗后,病情可好转。
综上所述,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机制相对复杂,易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从各个方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并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预防,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伟科.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联合腰椎穿刺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02):172-173.
[2] 沈育,徐春林,程小志,等.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05):99-103.
作者简介:齐丽霞(1990.1),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在读硕士,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