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从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历史过程、阶级斗争理论三个方面论述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然而,理论的学习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结合实际,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和影响,从而大力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哲学的贫困》;历史唯物主义;影响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撰写的,马克思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对蒲鲁东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错误的哲学基础唯心史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同时公开阐述了自己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思想。《哲学的贫困》在人类经济学和哲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性的重大意义,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思想为现在社会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所以,学习《哲学的贫困》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去看待社会变迁,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共同繁荣发展。
一、《哲学的贫困》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一)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表述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写到:经济学家们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范畴,他们只解释了生产如何在这些关系下进行,而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表明,经济学家们和蒲鲁东只是在思维层面在论述生产和生产关系,并没有考究思想背后的物质根源,而马克思此时就意识到生产关系的产生要从社会存在中寻找根源。在第一个说明的最后,马克思指出“他以为他是在通过思想的运动建设世界;其实,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绝对方法把所有人们头脑中的思想加以系统的改组和排列而已。”马克思尖锐地分析和批判了黑格尔等人的唯心史观思想,他认为世界建设是在现实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思想建立,这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
(二)社会历史是运动发展的过程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社会是历史的、暂时的和运动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人们是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来创造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物质生产是发展的,所以马克思说“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思想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说明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学科,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暂时的,而不是抽象的、永恒的。马克思并且阐明了社会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表明是社会运动发展造成了历史,而不是所谓的永恒的原理产生历史。
(三)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表述
《哲学的贫困》谈到,在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居民变成工人,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这些人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阶级斗争的基础是经济利益,被压迫阶级与统治阶级的斗争是政权的斗争也就是政治斗争。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而这种解放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再存在,而“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这表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整个社会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都是在阶级对抗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
“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是阶级斗争,当达到最紧张的地步,就成为全面的革命。所以,阶级斗争必然导致全面的革命。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违背历史规律的实践会阻碍社会发展,成功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带来的消极后果
建国六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有过曲折迷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只是片面的追求工农业建设的高速发展,盲目求快,急于求成,而忽略了經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后来还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赶英超美”等浮夸的口号。尽管这条路线旨在继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它违背了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但没有取得成果,反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当代对我们的社会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适合物质生产条件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政治局面一片混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阶段;在国际上,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向前发展,而我国的经济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改善国内严重困难的局面。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中肯的批评,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进行革命的理论,讨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议,从此我国经济建设也向好的趋势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这些理论让我们对我国国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正是认清了我国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低水平,不平衡,不完善的阶段,才使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瞩目成就,也成为我国具有历史性的一次伟大转折。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我国坚持学习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社会是发展的,每个社会阶段的国情不同,我们要根据社会现实决定社会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下指导社会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对人类历史有着深远长久的影响。实践经验表明,社会发展离不开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社会活动,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01.
[2]杨 耕.《哲学的贫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J].青年论坛.
[3]钱梦旦.论《哲学的贫困》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11).
[4]欧光南.论《哲学的贫困》对唯物史观创立的贡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5]杨士君.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哲学的贫困》[J].松辽学刊.1988,(04).
[6]余源培,付畅一.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对《哲学的贫困》的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10,(06).
[7]姚颖.《哲学的贫困》文本价值与当代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0,(02).
【关键词】:《哲学的贫困》;历史唯物主义;影响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撰写的,马克思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对蒲鲁东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错误的哲学基础唯心史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同时公开阐述了自己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思想。《哲学的贫困》在人类经济学和哲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性的重大意义,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思想为现在社会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所以,学习《哲学的贫困》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去看待社会变迁,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共同繁荣发展。
一、《哲学的贫困》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一)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表述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写到:经济学家们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范畴,他们只解释了生产如何在这些关系下进行,而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表明,经济学家们和蒲鲁东只是在思维层面在论述生产和生产关系,并没有考究思想背后的物质根源,而马克思此时就意识到生产关系的产生要从社会存在中寻找根源。在第一个说明的最后,马克思指出“他以为他是在通过思想的运动建设世界;其实,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绝对方法把所有人们头脑中的思想加以系统的改组和排列而已。”马克思尖锐地分析和批判了黑格尔等人的唯心史观思想,他认为世界建设是在现实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思想建立,这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
(二)社会历史是运动发展的过程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社会是历史的、暂时的和运动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人们是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来创造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物质生产是发展的,所以马克思说“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思想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说明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学科,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暂时的,而不是抽象的、永恒的。马克思并且阐明了社会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表明是社会运动发展造成了历史,而不是所谓的永恒的原理产生历史。
(三)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表述
《哲学的贫困》谈到,在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居民变成工人,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这些人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阶级斗争的基础是经济利益,被压迫阶级与统治阶级的斗争是政权的斗争也就是政治斗争。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而这种解放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再存在,而“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这表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整个社会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都是在阶级对抗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
“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是阶级斗争,当达到最紧张的地步,就成为全面的革命。所以,阶级斗争必然导致全面的革命。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违背历史规律的实践会阻碍社会发展,成功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带来的消极后果
建国六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有过曲折迷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只是片面的追求工农业建设的高速发展,盲目求快,急于求成,而忽略了經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后来还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赶英超美”等浮夸的口号。尽管这条路线旨在继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它违背了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但没有取得成果,反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当代对我们的社会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适合物质生产条件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政治局面一片混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阶段;在国际上,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向前发展,而我国的经济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改善国内严重困难的局面。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中肯的批评,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进行革命的理论,讨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议,从此我国经济建设也向好的趋势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这些理论让我们对我国国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正是认清了我国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低水平,不平衡,不完善的阶段,才使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瞩目成就,也成为我国具有历史性的一次伟大转折。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我国坚持学习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社会是发展的,每个社会阶段的国情不同,我们要根据社会现实决定社会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下指导社会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对人类历史有着深远长久的影响。实践经验表明,社会发展离不开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社会活动,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01.
[2]杨 耕.《哲学的贫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J].青年论坛.
[3]钱梦旦.论《哲学的贫困》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11).
[4]欧光南.论《哲学的贫困》对唯物史观创立的贡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5]杨士君.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哲学的贫困》[J].松辽学刊.1988,(04).
[6]余源培,付畅一.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对《哲学的贫困》的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10,(06).
[7]姚颖.《哲学的贫困》文本价值与当代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