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用激素,不惧副作用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诊经常遇到这样一些患者,一听说医生要用激素给他治病,就担心得不得了,甚至连声反对.在这些人眼里,激素仿佛是洪水猛兽,谈之色变.rn激素的抗炎作用不可取代rn激素有很多种,如糖皮质激素、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垂体激素等.风湿免疫科医生口中的激素,主要指的是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
其他文献
早上醒来不想说话、情绪不受控制、浑身无力、头闷脑胀——这种“开机困难”的感受,相信不少朋友都体验过.rn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称这种表现为起床气.事实上,起床气是老百姓的一种通俗说法,医学上并没有该疾病的诊断名称.它是一种睡醒后的负性情绪及易激惹表现,常发生于睡觉时被扰醒或低睡眠质量的人群身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起床气.
期刊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也常用炯炯有神、明眸善睐、耳聪目明等成语形容健康年轻、精力充沛的人.由于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视屏的时间越来越长,加之熬夜、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眼干、眼涩,甚至视物不清、眼睛疼痛等问题.
期刊
骨性关节炎rn骨性关节炎是关节炎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主要症状就是疼痛.骨性关节炎疼痛占到全球慢性疼痛的20%.rn骨性关节炎rn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关节结构的退化(破坏),导致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它与身体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能力改变,以及整个关节结构的炎症有关.由于关节长年累月地承受压力,骨性关节炎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尽管它可能被描述为关节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磨损”,但它被认为是一种关节疾病,而不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
期刊
逢年过第、出门游玩、奖励孩子或想犒劳自己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网购”一些零食.零食固然美味,选择合理还可以丰富膳食营养,但如果没有选对,则可能损害健康.那到底该如何选择呢?让我们跟随营养师,剖析几类“网红零食”就明白了.
期刊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血从尿道排出时无痛感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尿血主要与心、肝、肾三经的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下焦湿热蕴结膀胱,阴虚火旺耗伤肾阴,而导致脉络受损,或脾肾气虚,血失统摄,血溢脉外,随尿而出.rn尿血按病因病机可分为:下焦热盛、下焦湿热、肾虚火旺、心肝火盛、脾不统血五个证型.
期刊
说到挑选牛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涉及品牌、浓稠度、钙含量等.还有人青睐味道香浓的牛奶,认为这样的牛奶更具营养价值.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rn牛奶的香浓与否,通常与下面这些因素有关:rn1.牛奶中的干性物质rn牛奶中干性物质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牛奶的气味和口感.牛奶中的脂肪会让人喝起来有顺滑、浓郁的感觉.此外,牛奶中可以辨识的挥发性物质有数十种,它们能让牛奶闻起来更香.这些物质大多是脂溶性的,如果牛奶的脂肪含量少,这些脂溶性物质自然也比较少,牛奶闻起来就没那么香了.
期刊
在平日的门诊里,很多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都会问到这些问题:“我们究竟该喝多少水?”“市面上的各种水有什么区别?”rn每天喝多少水rn根据国内外的指南,在没有肾脏病、心力衰竭的情况下,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每日饮水量应该在2000~3000毫升.人体内2/3的尿酸是通过肾脏排泄的,所以简单理解就是,多喝水就能多排尿,使尿液酸碱度(pH值)保持在6.3~6.8,有利于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结晶形成.同时,多喝水还能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和疼痛程度.所以,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也可以适当多喝水.rn不过要提醒大家
期刊
5岁的小明最近夜间睡不宁,还有磨牙的情况.小明妈妈开始没太在意,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小明开始莫名消瘦.到医院一查,孩子被确诊为蛲虫感染.小明妈妈心里大惊:“蛲虫是什么?蛲虫病会怎样?能治好吗?”rn医生告诉小明妈妈,蛲虫学名叫做蠕形住肠线虫,是蛔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下的动物.其外形恰似一条白线,长度大约2厘米,寄居在儿童的大肠内,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和回肠下段.蛲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2014-2017年第三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全人群蛲虫感染率为0.33%.
期刊
春天总是摆脱不了间歇性的雾霾预警.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年轻人的第一反应是宅家开空气净化器、出门戴口罩,而老母亲的第一反应则是翻出橱柜里的黑木耳泡起来,雪梨银耳汤熬起来,再到菜市场买点鸭血做个菜!因为在她们眼里,这些天然食物才是真正的身体“清道夫”,多吃能把吸进肺里的雾霾清理掉.rn的确,黑木耳、银耳、鸭血味道都不错,但在此要郑重告诉大家,这些食材并没有“你们以为的”那种清肺作用.
期刊
俗话说,一高遮百丑,一矮毁所有.相信不少家长对这句话都颇为认同,并为此多方寻觅为孩子增高的办法.殊不知,家长对身高过分关注和期望值过高,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不良商业文化利用人们的“恐矮心理”推销相关产品,加重了家长和孩子的“身高焦虑”.理性认识身高、纠正儿童生长发育认知误区、缓解“恐矮心理”和“身高焦虑”,需要家长、社会和医学专家共同努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