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_guoh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有效达成呢?
  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到老师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教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4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五、提问的有效性——有的放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得更准确些,等等。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呢?
  (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
  (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
  (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
  (5)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走进新课程,真正地还语文教学真我的风采。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但是由于多重原因,初中古诗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文章围绕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有意义
职业教育幼师专业的键盘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准确掌握教学方向,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全身心投人,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幼教人才。
一、善待学生的学习困难每一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学困生”,他们也常常是老师最不喜欢的人,对他们,老师也最容易产生怨气,老师与他们之间也最易产生不和谐音。其实,“学困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应重点处理好教材、课堂、学生三个方面的“度”。  小學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度”一、教师要处理好教材的“度”  教材的编写是时代的产物,教材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各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的是积极性影响,有的却是不利影响。中学生作为一个大的群体,作为一个不定性因素,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它们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现代中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积极的人生态度,还应具有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等。客观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它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
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组织形式。合作小组的建设包括小组合作、小组成员的构成和角色搭配,有效合作的策略等。一般而言,合作小组从确立课题到结
教育倡导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这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方式的矫正。在教学中,以宽容的心态审视学生,有助于发觉他们的闪光点,诱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激励教育 实际教学 正确运用  一、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大多只停留在显意识层面,而忽略了在无意识状态下,把人的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在潜意识中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际上,我们在教
美术课要与信息技术整合,唤醒课堂,让欣赏有滋有味。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主体参与。舍旧创新,欣赏得以延续。让评价为欣赏课添光彩。  诗情画意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主体参与回顾刚工作时,学校条件差,外界信息传媒少,孩子们的见识也就少之又少。美术课最头疼的就是上欣赏了。一本美术教材、几张挂图,学生与枯涩的课堂格格不入。随着科技的飞速
品德与生活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品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