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木本植物与其它成分之间相互协调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土地资源由单一利用走向综合利用,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陕南秦巴山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有多种模式:庭院复合经营型、林—菌经营模式、杜仲—茶间作、林一药复合型、柑橘类一农作物复合、林一牧型、林一农复合型、林一食用菌复合型。目前存在低山区过度垦殖,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天然林大面积减少,林业的生态功能淡化;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等问题。因此,要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探索新的物质流、能量流程,深化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陕南秦巴山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体系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9-0293-01
1.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1.1 概念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多投入、多输出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不是农业与林业的简单组合,而是木本植物与其它成分之间相互协调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根据生产经营者的目的、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经营对象的性质和功能,按照空间位置和季节次序,加以调配组合,补充必要的物质和能源,使之成为相互促进、循环利用、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1.2 特点
1.2.1 生物特点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属于生物性的再生资源生产体系,具有自养自组织的性质和能力以及强烈的自然地域性,与光、热、水、气、土、肥、物种等资源和生产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绿色植物是初级生产者,而家禽、家畜、鱼类的饲料和茵类的培植则是通过草食、肉食和杂食动物以及非绿色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实现的,加之介于期间的副产品利用和加工活动,就成为现代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1.2.2 社会经济特点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也是社会生产体系的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安排,科学技术推广应用,都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在农林复合经营中,人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对于组建和管理林农综合生产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市场情况、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交通运输条件,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和各类产品的数量、经济效益等都有密切联系,这反映了农林复合经营生产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此外,林农生产具有固定的周期性,还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灾难的冲击。
1.2.3 结构特点
农林复合经营是在生物的物能转化过程中形成的。转化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大。[7]然而,生产前投入的可能性、生产过程中的转化效率和生产后产品的量和质以及输出的经济效果都与系统各要素息息相关。只有合理的空间配置、时间顺序和适应的数量比例形成对应的结构联系,才能使之相互促进、循环利用,成为优化稳定的生产体系。特别是林木,其生长周期长,树干高大,枝叶繁茂,需从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角度考虑林地面积的比例、位置配放、树种特性、立木株行距和轮伐收获等方面的因素。
2.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
农林结合的方式不同,其生态类型也不同,一般的划分依据是根据林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不同结合方式,分为农林、林牧、农牧、农林牧等复合生态系统。但由于地域差异,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仅我国由南到北就有多种类型。
3.陕南秦巴山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模式
陕南秦巴山区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180-380公里,总面积约87. 09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40%。全省70%的水资源分布在陕南,2010年人口1029. 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11. 96万,占人口总数88. 6%。这里聚集着6000多种生物资源,素有“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150℃, 7月平均气温23.4-26.70℃, 1月平均气温0.0-3.60℃。气温随海拔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温度带,其中秦岭山地有5个带。本区降水量较丰富,年降水量709. 5-1400mm,雨季4月至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
4.目前存在问题
秦巴山区的自然特征的南北过渡性决定了该区具有生物资源丰富,适生种类多,南北兼有的特点。但由于该区多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淡漠,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加大以及不合理的管理和利用等诸多因素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系统脆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低山区过度垦殖,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人口压力较大,加之粗放性的生产经营,造成当地南部低山区过度开垦,地表植被破坏相当严重,林业在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已大大降低。
4.2 天然林大面积减少,林业的生态功能淡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延伸,对森林资源的索取和破坏随之而来。秦巴山区的天然林面积已大大减少。
4.3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由于天然林和植被的破坏,加上人为过量采集与非法狩猎,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正在急剧减少,不少珍稀或濒危物种已经或正在消亡。
5.农林复合的构思与结构
山区发展农林复合有其必然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山区虽然具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在实施山区综合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林、农、牧相互间争地的现实,实践证明,走土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即运用农林复合的技术,不失为较理想的途径,它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增加单位积土地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二,农、林、牧业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在发展中常常表现为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技术形式之上,农林复合无疑具有许多有利条件,被实践所推崇。
经上述分析后,认为在该区开展农林复合经营是解决存在问题有效途径。首先,种植业与林果业是“第一性生产”,能够产出社会需要的粮、油、果、肉等的物质财富;其次,具有生态与环境保护意义。它能形成绿色覆盖和屏障,对光、热、气、水进行分配与调控,减轻和防治灾害,特别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第三,通过科学配置粮果的種植及生产要素,能够发挥系统的总体功能,收到较高的物质产出。
农林复合也是一项土地利用技术。因此,首先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各业土地利用比例;其次,依据自然、社会资源选配适宜优良品种,形成产业内部的合理结构;再次,具体布置则要粮、经、果等间作、套种、带片种植等多种组合,要开展农林复合需要用高新技术提高地区生产力,发展生产经营水平和规模;最后,要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探索新的物质流、能量流,深化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 竺肇华.农用林业研究概况.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学术研讨论文集[C].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8.
[2] 土效科等.国际农林业研究会研究工作评价[A].世界林业研究.1990.
[3] 熊文愈.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效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哈尔滨:东北林业出版社,1998.
[关键词]陕南秦巴山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体系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9-0293-01
1.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1.1 概念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多投入、多输出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不是农业与林业的简单组合,而是木本植物与其它成分之间相互协调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根据生产经营者的目的、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经营对象的性质和功能,按照空间位置和季节次序,加以调配组合,补充必要的物质和能源,使之成为相互促进、循环利用、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1.2 特点
1.2.1 生物特点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属于生物性的再生资源生产体系,具有自养自组织的性质和能力以及强烈的自然地域性,与光、热、水、气、土、肥、物种等资源和生产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绿色植物是初级生产者,而家禽、家畜、鱼类的饲料和茵类的培植则是通过草食、肉食和杂食动物以及非绿色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实现的,加之介于期间的副产品利用和加工活动,就成为现代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1.2.2 社会经济特点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也是社会生产体系的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安排,科学技术推广应用,都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在农林复合经营中,人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对于组建和管理林农综合生产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市场情况、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交通运输条件,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和各类产品的数量、经济效益等都有密切联系,这反映了农林复合经营生产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此外,林农生产具有固定的周期性,还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灾难的冲击。
1.2.3 结构特点
农林复合经营是在生物的物能转化过程中形成的。转化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大。[7]然而,生产前投入的可能性、生产过程中的转化效率和生产后产品的量和质以及输出的经济效果都与系统各要素息息相关。只有合理的空间配置、时间顺序和适应的数量比例形成对应的结构联系,才能使之相互促进、循环利用,成为优化稳定的生产体系。特别是林木,其生长周期长,树干高大,枝叶繁茂,需从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角度考虑林地面积的比例、位置配放、树种特性、立木株行距和轮伐收获等方面的因素。
2.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
农林结合的方式不同,其生态类型也不同,一般的划分依据是根据林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不同结合方式,分为农林、林牧、农牧、农林牧等复合生态系统。但由于地域差异,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仅我国由南到北就有多种类型。
3.陕南秦巴山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模式
陕南秦巴山区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180-380公里,总面积约87. 09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40%。全省70%的水资源分布在陕南,2010年人口1029. 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11. 96万,占人口总数88. 6%。这里聚集着6000多种生物资源,素有“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150℃, 7月平均气温23.4-26.70℃, 1月平均气温0.0-3.60℃。气温随海拔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温度带,其中秦岭山地有5个带。本区降水量较丰富,年降水量709. 5-1400mm,雨季4月至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
4.目前存在问题
秦巴山区的自然特征的南北过渡性决定了该区具有生物资源丰富,适生种类多,南北兼有的特点。但由于该区多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淡漠,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加大以及不合理的管理和利用等诸多因素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系统脆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低山区过度垦殖,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人口压力较大,加之粗放性的生产经营,造成当地南部低山区过度开垦,地表植被破坏相当严重,林业在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已大大降低。
4.2 天然林大面积减少,林业的生态功能淡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延伸,对森林资源的索取和破坏随之而来。秦巴山区的天然林面积已大大减少。
4.3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由于天然林和植被的破坏,加上人为过量采集与非法狩猎,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正在急剧减少,不少珍稀或濒危物种已经或正在消亡。
5.农林复合的构思与结构
山区发展农林复合有其必然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山区虽然具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在实施山区综合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林、农、牧相互间争地的现实,实践证明,走土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即运用农林复合的技术,不失为较理想的途径,它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增加单位积土地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二,农、林、牧业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在发展中常常表现为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技术形式之上,农林复合无疑具有许多有利条件,被实践所推崇。
经上述分析后,认为在该区开展农林复合经营是解决存在问题有效途径。首先,种植业与林果业是“第一性生产”,能够产出社会需要的粮、油、果、肉等的物质财富;其次,具有生态与环境保护意义。它能形成绿色覆盖和屏障,对光、热、气、水进行分配与调控,减轻和防治灾害,特别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第三,通过科学配置粮果的種植及生产要素,能够发挥系统的总体功能,收到较高的物质产出。
农林复合也是一项土地利用技术。因此,首先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各业土地利用比例;其次,依据自然、社会资源选配适宜优良品种,形成产业内部的合理结构;再次,具体布置则要粮、经、果等间作、套种、带片种植等多种组合,要开展农林复合需要用高新技术提高地区生产力,发展生产经营水平和规模;最后,要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探索新的物质流、能量流,深化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 竺肇华.农用林业研究概况.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学术研讨论文集[C].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8.
[2] 土效科等.国际农林业研究会研究工作评价[A].世界林业研究.1990.
[3] 熊文愈.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效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哈尔滨:东北林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