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制图》是工程技术类有关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图示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基本的绘图技能,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近年来,我们以“应职能力目标教学体系”为依据,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了改革:
(1)改变制图课程的原有结构,从“体”出发开始学习,而不是从“点、线、面”开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贯彻“以识图为主”的指导思想;
(3)删去在工程中很少用到的“相贯线”内容;
(4)适当增加“机械工艺学”内容;
(5)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入研究性学习,从生产实践情境出发,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加工法”,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其工程意识。实践证明,我们以“应职能力目标教学体系”为指导,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上是成功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以识图为主的教材亟待编写
目前在市场上中职制图教材还是以学科型体系为指导思想,以识图为主的教材较少。另外,制图课程可以尝试着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根据职业能力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开发出符合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教材,这也是授课教师急需研究的课题。
2.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现在中职制图教师的思想都比较明确:以识图为主。然而,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制图课时都在减少的情况下,摒弃或减少哪些训练方法?而又该提倡哪些训练方法或提出一些更好的方法?“识图”的主要环节有:组合体、零件图和装配图,笔者认为:应该突出“组合体”这个环节的识图,零件图和装配图部分的学习,知识点比较多,读图、尺寸、工艺知识等内容都要贯彻,因此,只有“打前锋”的组合体识图掌握得比较好,才会使后面零件图、装配图的识图困难减少,而专注于工艺方面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所以我认为,组合体章节的学习应该加强,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画木模的训练需要加强
尽管中职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职生的识图能力,但我认为画木模三视图的训练还是很有必要。我安排了一次让学生由木模块画三视图的教学环节,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①主视图的方向不知如何选择。有些学生没有掌握主视图的选择原则,使得视图中的虚线很多,或主视图的方向不是形体的自然安放位置。②不能真正理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画三视图时,将形体放在三投影面体系后,形体的位置一经确定,就不能动了,再分别向三个投影面进行投影。结果有些学生是画完形体的一面投影后,就把形体折个儿进行投影。学生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没有记住“形体的位置一经确定,就不能动了”这句话,更重要的是学生不知三视图是如何形成的。③视图之间的尺寸关系不清,主要是“俯、左视图宽相等”易出错。④不可见的轮廓线忘画虚线。由此可见,只有学生暴露出问题,才能知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哪个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是他们的一个坎儿,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解惑。同时学生在画木模这个环节中自己拿着模型反复研究形体和三视图之间的关系,也是其自己内化的一个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没有一定量的画图,就不会有读图能力的提高,这个环节也是一个“图”一“物”转换、提高空间想象力的很重要的环节,它不仅仅是组合体的画法训练,可以说是组合体的一种综合训练。同时笔者还认为,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适当增加2~4个学时的画木模的训练,让这个环节分为三个阶段进行:①画图阶段,注重形体分析法的学习,搞清三视图的形成过程,明白视图间的尺寸关系;②转变阶段,木模由简单向复杂过渡,注重形体分析与线面分析的综合训练,可以默画,增强空间形体的记忆能力与想象力:③读图阶段,进行“给二补三”的训练。各有特点的三个阶段将使学生熟悉大量的三维实体,增加对形体的感性认识,为空间想象力与分析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4.注意控制直观教学的时机和数量
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加工法”,努力构建生产实践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应逐渐减少直观教学的使用数量。因为笔者发现在紧张的考試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在切橡皮泥。为了最终培养学生独立的空间想象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实物的使用量,帮助学生摆脱对实物的依赖。
5.画白图环节是否取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单位己甩掉图板,采用计算机绘图。但在制图课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就可以取消画白图环节,用计算机绘图代替?计算机自己不会把图形画出来,还需用户自己知道先画哪儿部分,如何去画。因此笔者认为,画图环节还需适当保留,为了节省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画草图,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画草图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学生应该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对画图环节设置多少学时合适、学生的画图能力达到怎样的程度也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改变制图课程的原有结构,从“体”出发开始学习,而不是从“点、线、面”开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贯彻“以识图为主”的指导思想;
(3)删去在工程中很少用到的“相贯线”内容;
(4)适当增加“机械工艺学”内容;
(5)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入研究性学习,从生产实践情境出发,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加工法”,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其工程意识。实践证明,我们以“应职能力目标教学体系”为指导,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上是成功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以识图为主的教材亟待编写
目前在市场上中职制图教材还是以学科型体系为指导思想,以识图为主的教材较少。另外,制图课程可以尝试着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根据职业能力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开发出符合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教材,这也是授课教师急需研究的课题。
2.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现在中职制图教师的思想都比较明确:以识图为主。然而,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制图课时都在减少的情况下,摒弃或减少哪些训练方法?而又该提倡哪些训练方法或提出一些更好的方法?“识图”的主要环节有:组合体、零件图和装配图,笔者认为:应该突出“组合体”这个环节的识图,零件图和装配图部分的学习,知识点比较多,读图、尺寸、工艺知识等内容都要贯彻,因此,只有“打前锋”的组合体识图掌握得比较好,才会使后面零件图、装配图的识图困难减少,而专注于工艺方面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所以我认为,组合体章节的学习应该加强,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画木模的训练需要加强
尽管中职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职生的识图能力,但我认为画木模三视图的训练还是很有必要。我安排了一次让学生由木模块画三视图的教学环节,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①主视图的方向不知如何选择。有些学生没有掌握主视图的选择原则,使得视图中的虚线很多,或主视图的方向不是形体的自然安放位置。②不能真正理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画三视图时,将形体放在三投影面体系后,形体的位置一经确定,就不能动了,再分别向三个投影面进行投影。结果有些学生是画完形体的一面投影后,就把形体折个儿进行投影。学生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没有记住“形体的位置一经确定,就不能动了”这句话,更重要的是学生不知三视图是如何形成的。③视图之间的尺寸关系不清,主要是“俯、左视图宽相等”易出错。④不可见的轮廓线忘画虚线。由此可见,只有学生暴露出问题,才能知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哪个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是他们的一个坎儿,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解惑。同时学生在画木模这个环节中自己拿着模型反复研究形体和三视图之间的关系,也是其自己内化的一个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没有一定量的画图,就不会有读图能力的提高,这个环节也是一个“图”一“物”转换、提高空间想象力的很重要的环节,它不仅仅是组合体的画法训练,可以说是组合体的一种综合训练。同时笔者还认为,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适当增加2~4个学时的画木模的训练,让这个环节分为三个阶段进行:①画图阶段,注重形体分析法的学习,搞清三视图的形成过程,明白视图间的尺寸关系;②转变阶段,木模由简单向复杂过渡,注重形体分析与线面分析的综合训练,可以默画,增强空间形体的记忆能力与想象力:③读图阶段,进行“给二补三”的训练。各有特点的三个阶段将使学生熟悉大量的三维实体,增加对形体的感性认识,为空间想象力与分析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4.注意控制直观教学的时机和数量
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加工法”,努力构建生产实践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应逐渐减少直观教学的使用数量。因为笔者发现在紧张的考試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在切橡皮泥。为了最终培养学生独立的空间想象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实物的使用量,帮助学生摆脱对实物的依赖。
5.画白图环节是否取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单位己甩掉图板,采用计算机绘图。但在制图课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就可以取消画白图环节,用计算机绘图代替?计算机自己不会把图形画出来,还需用户自己知道先画哪儿部分,如何去画。因此笔者认为,画图环节还需适当保留,为了节省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画草图,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画草图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学生应该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对画图环节设置多少学时合适、学生的画图能力达到怎样的程度也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