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寂寞,不是靠恋爱可以解决的。
不是靠养小孩可以解决的。
那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寞。
阅读,也不能“解决”这种寂寞。
但阅读可以让我理解这种寂寞。
让我安心地接受这种寂寞,是跟我的灵魂共始共终的。
你不想流浪吗?
你不想从现在的生活逃离吗?哪怕是一下下也好?
如果这样的机会来了,你会不会真的去流浪?
去哪里?
换个什么样的身份?
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要变得比较狡猾吗?还是比较天真?
流浪完了要回来吗?还是……直接转到下一个阶段的流浪去?
上大学的时候,在台湾的娱乐节目中重新发现了小S的美丽,但却一直拒绝看“康熙来了”,心里想:这名字也未免太恶俗了点吧!而且从哪里弄来了一个如此丑陋的男主持,每天的节目就是将身上的小圆点从上换到下,从左换到右。早已经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时候被蔡康永的主持所吸引,也许先是他UCLA的背景,或者先是淡定的主持,最喜欢听到的就是他的一句“OK”,缓缓的但却是肯定的语气,让你知道他在认真的倾听,并鼓励你继续说下去。
一直在网上断断续续地看蔡康永的《那些男孩教我的二三事》和《宝宝日记》,但心中最想知道的还是他的UCLA的历程,一位熟读诗书的东方少年是怎样和世界顶尖的电影学院发生碰撞的?
蔡康永将他在L.A.的时光称之为一段流浪,在离家万里的异国以一个流浪者的姿态试探、观察、融合新事物。我有时总是很疑惑,世上好男人本不多,一部分结了婚,一部分是同志,只剩下这么小小的人数等待我们的竞争!为什么有为青年要将感情转向同性呢?是先天OR社会?但通过在L.A.的流浪记,我似乎可以找到一点点的原因。充满笑声的背后是一股无法克服的寂寞,掀开这层心灵的薄膜还是追寻大众?正如蔡康永在序中所写的:这寂寞是和灵魂共始共终的,如果安心地接受这种寂寞,也许就只能不断地流浪,不断去追寻。这种纯内心的情感并不能靠貌似幸福的婚姻来解决,但如果也不想太孤单的话,那就找一个同性爱人吧,知道你的心、知道你的愁、知道你的苦也知道你的寂寞。
蔡康永在《那些男孩教我的二三事》中,将编号为60的佐治描写成一位与植物对话的男孩,教他如何在台北的闹市去安慰一株受伤的树木,轻轻地抚摸它,轻轻地和它对话。也许佐治的这一行为引起了蔡康永第一次服下LSD的感觉,他感觉一株小草在他的脚底弯曲、反弹、打得他的鞋底啪啪作响。
生活就是一场流浪,选择沉沦就是结束流浪。
直到现在我还总是在斤斤计较自己过去许多行为的选择动机,如到底为什么选择考研,每一段新的时期都可以给自己一个新的理由,我总在寻找我内心最原始的潜意识,去探究WHO AM I ?我看库彻的《青春》,许靖华的《孤独与追求》,安妮宝贝的《二三事》加上蔡康永的《L.A.流浪记》。我想知道如何在短暂的青春岁月中去下一个又一个的决定以及下这些决定的背后动机。
学业过了大半,心中有个小鼓不断在自己的耳边敲,不要让我浑浑噩噩过日子了。跟同学聊起毕业去向的问题,我一直表明,我不拒绝任何一个东部和南部的城市,即使这个地方在海南岛上或者在山东半岛上,我自己都无法为我的这个想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难道我不想跟父母住在一起吗?难道我不惧怕某些外乡在文化上的缺失吗?难道我没有一个十年规划吗?……也许蔡康永的解释也可以是我的一个解释,对于序中我的回答是:
你不想流浪吗?
想
你不想从现在的生活逃离吗?哪怕是一下下也好?
想
如果这样的机会来了,你会不会真的去流浪?
当然会
去哪里?
只要是以往居住没有超过一年的地方都可以。
换个什么样的身份?
最好不要和以往重合
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善良和富有个性。
要变得比较狡猾吗?还是比较天真?
在自我上可能更天真,但在判断力上也许更狡猾。
流浪完了要回来吗?还是……直接转到下一个阶段的流浪去?
如果接近梦想,也许就会放弃流浪。
不是靠养小孩可以解决的。
那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寞。
阅读,也不能“解决”这种寂寞。
但阅读可以让我理解这种寂寞。
让我安心地接受这种寂寞,是跟我的灵魂共始共终的。
你不想流浪吗?
你不想从现在的生活逃离吗?哪怕是一下下也好?
如果这样的机会来了,你会不会真的去流浪?
去哪里?
换个什么样的身份?
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要变得比较狡猾吗?还是比较天真?
流浪完了要回来吗?还是……直接转到下一个阶段的流浪去?
上大学的时候,在台湾的娱乐节目中重新发现了小S的美丽,但却一直拒绝看“康熙来了”,心里想:这名字也未免太恶俗了点吧!而且从哪里弄来了一个如此丑陋的男主持,每天的节目就是将身上的小圆点从上换到下,从左换到右。早已经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时候被蔡康永的主持所吸引,也许先是他UCLA的背景,或者先是淡定的主持,最喜欢听到的就是他的一句“OK”,缓缓的但却是肯定的语气,让你知道他在认真的倾听,并鼓励你继续说下去。
一直在网上断断续续地看蔡康永的《那些男孩教我的二三事》和《宝宝日记》,但心中最想知道的还是他的UCLA的历程,一位熟读诗书的东方少年是怎样和世界顶尖的电影学院发生碰撞的?
蔡康永将他在L.A.的时光称之为一段流浪,在离家万里的异国以一个流浪者的姿态试探、观察、融合新事物。我有时总是很疑惑,世上好男人本不多,一部分结了婚,一部分是同志,只剩下这么小小的人数等待我们的竞争!为什么有为青年要将感情转向同性呢?是先天OR社会?但通过在L.A.的流浪记,我似乎可以找到一点点的原因。充满笑声的背后是一股无法克服的寂寞,掀开这层心灵的薄膜还是追寻大众?正如蔡康永在序中所写的:这寂寞是和灵魂共始共终的,如果安心地接受这种寂寞,也许就只能不断地流浪,不断去追寻。这种纯内心的情感并不能靠貌似幸福的婚姻来解决,但如果也不想太孤单的话,那就找一个同性爱人吧,知道你的心、知道你的愁、知道你的苦也知道你的寂寞。
蔡康永在《那些男孩教我的二三事》中,将编号为60的佐治描写成一位与植物对话的男孩,教他如何在台北的闹市去安慰一株受伤的树木,轻轻地抚摸它,轻轻地和它对话。也许佐治的这一行为引起了蔡康永第一次服下LSD的感觉,他感觉一株小草在他的脚底弯曲、反弹、打得他的鞋底啪啪作响。
生活就是一场流浪,选择沉沦就是结束流浪。
直到现在我还总是在斤斤计较自己过去许多行为的选择动机,如到底为什么选择考研,每一段新的时期都可以给自己一个新的理由,我总在寻找我内心最原始的潜意识,去探究WHO AM I ?我看库彻的《青春》,许靖华的《孤独与追求》,安妮宝贝的《二三事》加上蔡康永的《L.A.流浪记》。我想知道如何在短暂的青春岁月中去下一个又一个的决定以及下这些决定的背后动机。
学业过了大半,心中有个小鼓不断在自己的耳边敲,不要让我浑浑噩噩过日子了。跟同学聊起毕业去向的问题,我一直表明,我不拒绝任何一个东部和南部的城市,即使这个地方在海南岛上或者在山东半岛上,我自己都无法为我的这个想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难道我不想跟父母住在一起吗?难道我不惧怕某些外乡在文化上的缺失吗?难道我没有一个十年规划吗?……也许蔡康永的解释也可以是我的一个解释,对于序中我的回答是:
你不想流浪吗?
想
你不想从现在的生活逃离吗?哪怕是一下下也好?
想
如果这样的机会来了,你会不会真的去流浪?
当然会
去哪里?
只要是以往居住没有超过一年的地方都可以。
换个什么样的身份?
最好不要和以往重合
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善良和富有个性。
要变得比较狡猾吗?还是比较天真?
在自我上可能更天真,但在判断力上也许更狡猾。
流浪完了要回来吗?还是……直接转到下一个阶段的流浪去?
如果接近梦想,也许就会放弃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