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潭县有林地面积9.89万公顷,占县域国土总面积的46.25%,森林覆盖率44.91%,活立木蓄积量392.8万立方米,是湖南省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县域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小县”,不仅资源总量不足,还存在林分质量不高、立地条件不好等现实问题和困难。近年来,受经济下行、投资放缓的影响,湘潭县营造林曾经一度陷入困境。但在最近两年,湘潭县采取措施,拓宽营造林新机制,扭转了营造林的不利局面。
坚持社会营林,解决“往哪推”的战略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山林归个人或集体所有,森林经营的主体已由政府部门转为社会组织,营造林必需实现社会化。2014年,湘潭县发动46家企业、大户,完成中央、省市重点林业项目9个,营造林面积达2800公顷。其中,齐白石文化旅游公司、德余林木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大户承担的营造林任务达到2266.66公顷,占年度任务的80%。这种坚持“依靠企业,整合项目,集中连片,规模营林”的理念,把发动对象盯在企业、大户身上,把项目工程用在产业基地建设上,大力推进营造林产业化、基地化,很好地解决了资源小县的营造林“往哪推”的战略问题。
坚持务实创新,解决“怎么推”的战术问题。近5年来,湘潭县本土企业投入营造林的资金越来越少。如果继续依靠企业营造林,将会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2015年冬至2016年春,湘潭县河口镇采取合作社造林,分户管护,共同收益的模式,在红陶村新造86.66公顷油茶林;乌石镇整合造林项目资金与政府筹措资金,在乌石峰林区新建成8.5公里生物防火隔离带。这些都是湘潭县准确研判形势,创造性推出“四个结合”(即把营造林与精准扶贫、裸露山地复绿、防火隔离带建设、秀美村庄建设相结合)的举措而推动的营造林项目。“四个结合”细化了整合资金资源的操作办法,缓解了筹资筹劳压力,为推动冬春造林走出了新的道路。
坚持“造林规模化、营林产业化”道路,把营造林作为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产业发展反哺营造林,实现营造林与产业发展互动,推动了营造林的跨越发展。
谋定后动,着长远之计。重点是要把营造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起点编制《湘潭县“十三五”林业规划》《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南竹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县、镇、村三级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一园、两圈、三带、四基地”建设,即:天易示范区茶恩寺竹木产业园;射埠—中路铺—谭家山高产油茶产业圈,茶恩寺—白石—花石丰产南竹产业圈;生物防火隔离带,通道绿化带,一江两水防护带;育苗基地,花卉基地,战略木材储备基地,乡村生态旅游基地。到2020年,全县高产油茶林面积超过2万公顷,南竹林面积达1.2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达3.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蓄积量增长率年均达3.0%以上。
机制撬动,除后顾之忧。基层造林申报消极、任务接受被动、实施质量不高等问题根源还是资金压力大、检查验收繁琐和潜在的矛盾纠纷等情况,需积极调整政策,消除后顾之忧。一是调整任务下达政策。争取上级调整任务下达政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申报。可借鉴林木采伐限额指标下达程序,基层企业、林农、群众根据造林需求,自愿向林业主管部门逐级申报,主管部门再结合全局分解下达。二是建立补助增长机制。争取上级按照劳动力等造林成本增长幅度,建立营造林项目补助标准增长机制,促成上级增加营造林补助种类、延长营造林补助期限。同时,根据本级财力,明确营造林补助标准,完善整合部门资金推动营造林的操作办法。三是改进考评检查办法。争取实施县自检、市免检、国省抽检的营造林检查考评机制,推行重点工程作业设计和造林质量监理制度,以及营造林督查追责机制,促使基层自觉按标准设计、按设计施工、按要求管护、按规定建档,确保营造林质量效益。
政企互动,兴创新之举。一是创新高效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在营造林中的规划、指导、服务职能,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强化营造林规划、作业、实施、验收的检查与指导,建立健全联片联点联基地的“连心惠民”工作机制,倾听企业、林农诉求,为探索创新营造林新方法、新举措找准对策措施。二是探索科学经营模式。针对人多地少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企业造林、分户管护、共同收益等“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细化整地、新造、管护、抚育、收益全过程权、责、利分配办法,形成成本共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三是谋求短期收益回报。新造林短期
内林地产出极低,还需在林下经济、管护外包等方面寻找新的方法模式,力促新造林短期产出提升,帮助企业解决部分管护劳务等支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基地推动,走集约之路。河口镇红陶村220余户林农高标准新造86.66公顷油茶林,就是因为基地化造林获得当地林农认可。由此来看,人多地少村,营造林基地化更容易吸引投资,更能获得林农支持。一是建原料林基地。依托“油茶、南竹”两大特色产业圈,逐步实施油茶产业等更新造林、抚育低改项目,不断提升抚育、低改项目比重,在扩大油茶、南竹原料林基地的同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建战略材基地。依托乌石国有林场,划定商品材战略储备基地,逐步实施长江防护林、中央财政森林抚育等整地新造、抚育间伐项目,以科学经营促进森林蓄积量增长。三是建生态林基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营造林项目,加快对晓霞山森林公园,隐山自然保护区,乌石峰风景区等广袤林区的森林经营,进一步彰显营造林的生态效益。(作者系湘潭县林业局局长)
坚持社会营林,解决“往哪推”的战略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山林归个人或集体所有,森林经营的主体已由政府部门转为社会组织,营造林必需实现社会化。2014年,湘潭县发动46家企业、大户,完成中央、省市重点林业项目9个,营造林面积达2800公顷。其中,齐白石文化旅游公司、德余林木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大户承担的营造林任务达到2266.66公顷,占年度任务的80%。这种坚持“依靠企业,整合项目,集中连片,规模营林”的理念,把发动对象盯在企业、大户身上,把项目工程用在产业基地建设上,大力推进营造林产业化、基地化,很好地解决了资源小县的营造林“往哪推”的战略问题。
坚持务实创新,解决“怎么推”的战术问题。近5年来,湘潭县本土企业投入营造林的资金越来越少。如果继续依靠企业营造林,将会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2015年冬至2016年春,湘潭县河口镇采取合作社造林,分户管护,共同收益的模式,在红陶村新造86.66公顷油茶林;乌石镇整合造林项目资金与政府筹措资金,在乌石峰林区新建成8.5公里生物防火隔离带。这些都是湘潭县准确研判形势,创造性推出“四个结合”(即把营造林与精准扶贫、裸露山地复绿、防火隔离带建设、秀美村庄建设相结合)的举措而推动的营造林项目。“四个结合”细化了整合资金资源的操作办法,缓解了筹资筹劳压力,为推动冬春造林走出了新的道路。
坚持“造林规模化、营林产业化”道路,把营造林作为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产业发展反哺营造林,实现营造林与产业发展互动,推动了营造林的跨越发展。
谋定后动,着长远之计。重点是要把营造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起点编制《湘潭县“十三五”林业规划》《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南竹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县、镇、村三级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一园、两圈、三带、四基地”建设,即:天易示范区茶恩寺竹木产业园;射埠—中路铺—谭家山高产油茶产业圈,茶恩寺—白石—花石丰产南竹产业圈;生物防火隔离带,通道绿化带,一江两水防护带;育苗基地,花卉基地,战略木材储备基地,乡村生态旅游基地。到2020年,全县高产油茶林面积超过2万公顷,南竹林面积达1.2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达3.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蓄积量增长率年均达3.0%以上。
机制撬动,除后顾之忧。基层造林申报消极、任务接受被动、实施质量不高等问题根源还是资金压力大、检查验收繁琐和潜在的矛盾纠纷等情况,需积极调整政策,消除后顾之忧。一是调整任务下达政策。争取上级调整任务下达政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申报。可借鉴林木采伐限额指标下达程序,基层企业、林农、群众根据造林需求,自愿向林业主管部门逐级申报,主管部门再结合全局分解下达。二是建立补助增长机制。争取上级按照劳动力等造林成本增长幅度,建立营造林项目补助标准增长机制,促成上级增加营造林补助种类、延长营造林补助期限。同时,根据本级财力,明确营造林补助标准,完善整合部门资金推动营造林的操作办法。三是改进考评检查办法。争取实施县自检、市免检、国省抽检的营造林检查考评机制,推行重点工程作业设计和造林质量监理制度,以及营造林督查追责机制,促使基层自觉按标准设计、按设计施工、按要求管护、按规定建档,确保营造林质量效益。
政企互动,兴创新之举。一是创新高效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在营造林中的规划、指导、服务职能,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强化营造林规划、作业、实施、验收的检查与指导,建立健全联片联点联基地的“连心惠民”工作机制,倾听企业、林农诉求,为探索创新营造林新方法、新举措找准对策措施。二是探索科学经营模式。针对人多地少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企业造林、分户管护、共同收益等“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细化整地、新造、管护、抚育、收益全过程权、责、利分配办法,形成成本共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三是谋求短期收益回报。新造林短期
内林地产出极低,还需在林下经济、管护外包等方面寻找新的方法模式,力促新造林短期产出提升,帮助企业解决部分管护劳务等支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基地推动,走集约之路。河口镇红陶村220余户林农高标准新造86.66公顷油茶林,就是因为基地化造林获得当地林农认可。由此来看,人多地少村,营造林基地化更容易吸引投资,更能获得林农支持。一是建原料林基地。依托“油茶、南竹”两大特色产业圈,逐步实施油茶产业等更新造林、抚育低改项目,不断提升抚育、低改项目比重,在扩大油茶、南竹原料林基地的同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建战略材基地。依托乌石国有林场,划定商品材战略储备基地,逐步实施长江防护林、中央财政森林抚育等整地新造、抚育间伐项目,以科学经营促进森林蓄积量增长。三是建生态林基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营造林项目,加快对晓霞山森林公园,隐山自然保护区,乌石峰风景区等广袤林区的森林经营,进一步彰显营造林的生态效益。(作者系湘潭县林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