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出台和逐步落实,高铁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的战略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国家“四纵四横”的高铁规划是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格局的再调整,总的来说,通过高铁把我国经济发展的漏斗区与经济高地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自2008年来,国家接连批复10多个国家级的区域规划,各个规划中或多或少的对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发展做了部署,有其在目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整个经济的均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稳定,把大区域经济作为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高铁作为连接大区域经济,实现区域间产业要素快速流动的重要经济命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的高铁时代即将来临,区域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契机到来。
高铁时代下的区域产业加速一体化
核心区域产业将率先一体化。随着京津、武广、郑西、沪宁等一批城际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更加明确。在现阶段,高铁建设可能会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出现,但表现并不明显,目前高铁连接的区域投资环境都在不断改善,区域间存在一定的比较效应,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利用积累起来的品牌优势做强总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先期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营造较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产业发展后来居上,目前中国产业的梯次转移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东业西移,南资北移已经成为事实,各个区域应该充分发挥高铁带来的区域发展机遇,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这不仅有利于区域间分工和协作,有利于形成比较好的区域联动发展效益。总的来说,各区域要顺应国内高铁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变革情况下,紧抓全球服务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之下,积极根据本地的特色产业优势,谋划未来。
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地域协同分工,形成有序的产业等级体系。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体,长三角区域拥有完善的区域交通体系,具备高度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化氛围,随着沪宁、沪杭高铁的开通,以及京沪高铁的建设,长三角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应继续强化上海的核心地位,壮大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积极培育和发展苏州、无锡、常州和昆山三级中心,同时形成细分市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协调合作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产业体系。
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竞争力。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良好的区域环境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转移扩散,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要重点强调不同等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细分市场的定位,通过差异分工和区域合作,深化每个城市的产业的重点领域。上海逐步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杭州形成以现代商务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宁波以现代物流商贸和电子商务为主的商贸产业体系,苏-锡-常等城市形成完善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确立上海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推进全球营销。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在协同分工的基础上,要树立上海现代服务业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全方位运营和管理中心地位。制定专项扶持计划,鼓励和协调公私合作,通过中央政府、行业的国内外企业以及服务供应商通力合作构建相应的生态系统,将上海打造成为面向跨国企业的全球服务和研发交付体系的重要一环。在3-5个新兴领域建立先发优势,成为行业全国和世界的典范。从寻找跨国公司合作到通过整合行业内多家小规模企业进行国内行业整合,利用合作、联盟和并购快速建立规模,为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持以及获得全球化能力,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模式提供创新基础,这些扩张能够促成现代服务业品牌的全球营销和带来更多的业务。
珠三角区域:搭建平台,深化粤港合作,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强大的计算机产业支撑,完善的加工制造业体系,为珠三角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创意产业等服务产业提供了巨大的配套发展空间,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以深圳和广州为龙头,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高度开放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但在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也面临着突出问题,比如与港澳的区域交通联系、信息化建设、劳动力的业务技能和外语能力、人才的储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等,在与港澳对接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把基础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好,才能在承接港澳服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深化信任合作和拓宽业务范围,充分用好用活区域优势。
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新契机,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基地,珠三角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制造业需要提升结构和进一步增长,同时,服务业作为珠三角地区后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面临需要加快发展的紧迫形势。如何通过促进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加速国内制造业的服务内需释放,并与制造业更高阶段成长形成良性互动,对于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利用好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政策的区域指向,珠三角地区要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新的契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推进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基地,成为保持珠三角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企业规模。加强珠三角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强化载体功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加快引入一批国外龙头企业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提升接包能力和业务渠道,积极承接其全球服务产业转移和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需求,积极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鼓励扶持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有发展能力的中小专业服务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营等方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尽快壮大规模,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环渤海区域:强化北京、大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突破高端服务业
北京、大连等中心城市在环渤海地区内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是带动整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引擎。但是,北京、大连、济南为中心的京津冀、东北地区和山东半岛的经济腹地范围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且大部分城市面临重工业化的困境,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区域状况和产业基础,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战略为:强化北京、大连和济南的产业的服务功能,带动天津、沈阳、大庆、青岛等城市的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高端产业研发联盟。依托重点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拓展高端服务业发展空间,巩固逐步打造环渤海地区高端产业研发联盟,建立主要行业的互信网络的研发联盟,中心城市与腹地范围城市的产业形成资源互补,充分挖掘消费电子、汽车、清洁能源、生物技术、文化创意、高端旅游等细分市场,展示从事高附加值业务上的能力,向客户提供新的价值。同时,承担政府信息化的重大责任,升级公共及私有部门 IT设施,积极参与全国信息化建设。
努力打造全国高端服务业人才高地。环渤海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综合技术能力强,创新环境优良,国际化程度高,是培养高端服务业人才基地的最优选择。环渤海地区应紧紧抓住自己的教育资源和软件产业发展优势,面向服务市场,积极推进人才工程,创办新型学校和培训机构,利用先进的师资力量,强化语言和IT技能的学习,打造全国高端服务业的人才高地,为区内和国内的其它地区培育更多优秀的高端服务业人才。
中西部区域:以高铁节点城市为依托,加速区域极化
中西部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处于较落后的地位,但是西安、成都、武汉等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依托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武汉光谷等园区载体,将西安、成都和武汉等打造成为中西部的区域中心,在区域总体比较落后的局面下,通过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高铁节点城市的特色产业,集中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中西部区域的极化。
紧紧围绕自身优势,突出产业区域特色。中西部的几个重点城市的优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拥有教育科技资源优势、相对低的消费水平和成本、良好的政策环境等。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目前的市场定位决定,将自身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明确未来的拓展应与国家区域战略的增长引擎协同一致,以突出地域特色为宗旨,几个试点城市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战略和重点应体现差异化特征,分工合理,定位明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税务激励措施和专业园区建设来支持行业发展。
高铁时代下的区域产业加速一体化
核心区域产业将率先一体化。随着京津、武广、郑西、沪宁等一批城际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更加明确。在现阶段,高铁建设可能会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出现,但表现并不明显,目前高铁连接的区域投资环境都在不断改善,区域间存在一定的比较效应,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利用积累起来的品牌优势做强总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先期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营造较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产业发展后来居上,目前中国产业的梯次转移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东业西移,南资北移已经成为事实,各个区域应该充分发挥高铁带来的区域发展机遇,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这不仅有利于区域间分工和协作,有利于形成比较好的区域联动发展效益。总的来说,各区域要顺应国内高铁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变革情况下,紧抓全球服务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之下,积极根据本地的特色产业优势,谋划未来。
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地域协同分工,形成有序的产业等级体系。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体,长三角区域拥有完善的区域交通体系,具备高度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化氛围,随着沪宁、沪杭高铁的开通,以及京沪高铁的建设,长三角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应继续强化上海的核心地位,壮大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积极培育和发展苏州、无锡、常州和昆山三级中心,同时形成细分市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协调合作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产业体系。
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竞争力。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良好的区域环境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转移扩散,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要重点强调不同等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细分市场的定位,通过差异分工和区域合作,深化每个城市的产业的重点领域。上海逐步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杭州形成以现代商务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宁波以现代物流商贸和电子商务为主的商贸产业体系,苏-锡-常等城市形成完善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确立上海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推进全球营销。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在协同分工的基础上,要树立上海现代服务业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全方位运营和管理中心地位。制定专项扶持计划,鼓励和协调公私合作,通过中央政府、行业的国内外企业以及服务供应商通力合作构建相应的生态系统,将上海打造成为面向跨国企业的全球服务和研发交付体系的重要一环。在3-5个新兴领域建立先发优势,成为行业全国和世界的典范。从寻找跨国公司合作到通过整合行业内多家小规模企业进行国内行业整合,利用合作、联盟和并购快速建立规模,为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持以及获得全球化能力,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模式提供创新基础,这些扩张能够促成现代服务业品牌的全球营销和带来更多的业务。
珠三角区域:搭建平台,深化粤港合作,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强大的计算机产业支撑,完善的加工制造业体系,为珠三角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创意产业等服务产业提供了巨大的配套发展空间,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以深圳和广州为龙头,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高度开放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但在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也面临着突出问题,比如与港澳的区域交通联系、信息化建设、劳动力的业务技能和外语能力、人才的储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等,在与港澳对接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把基础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好,才能在承接港澳服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深化信任合作和拓宽业务范围,充分用好用活区域优势。
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新契机,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基地,珠三角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制造业需要提升结构和进一步增长,同时,服务业作为珠三角地区后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面临需要加快发展的紧迫形势。如何通过促进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加速国内制造业的服务内需释放,并与制造业更高阶段成长形成良性互动,对于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利用好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政策的区域指向,珠三角地区要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新的契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推进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基地,成为保持珠三角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企业规模。加强珠三角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强化载体功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加快引入一批国外龙头企业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提升接包能力和业务渠道,积极承接其全球服务产业转移和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需求,积极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鼓励扶持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有发展能力的中小专业服务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营等方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尽快壮大规模,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环渤海区域:强化北京、大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突破高端服务业
北京、大连等中心城市在环渤海地区内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是带动整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引擎。但是,北京、大连、济南为中心的京津冀、东北地区和山东半岛的经济腹地范围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且大部分城市面临重工业化的困境,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区域状况和产业基础,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战略为:强化北京、大连和济南的产业的服务功能,带动天津、沈阳、大庆、青岛等城市的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高端产业研发联盟。依托重点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拓展高端服务业发展空间,巩固逐步打造环渤海地区高端产业研发联盟,建立主要行业的互信网络的研发联盟,中心城市与腹地范围城市的产业形成资源互补,充分挖掘消费电子、汽车、清洁能源、生物技术、文化创意、高端旅游等细分市场,展示从事高附加值业务上的能力,向客户提供新的价值。同时,承担政府信息化的重大责任,升级公共及私有部门 IT设施,积极参与全国信息化建设。
努力打造全国高端服务业人才高地。环渤海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综合技术能力强,创新环境优良,国际化程度高,是培养高端服务业人才基地的最优选择。环渤海地区应紧紧抓住自己的教育资源和软件产业发展优势,面向服务市场,积极推进人才工程,创办新型学校和培训机构,利用先进的师资力量,强化语言和IT技能的学习,打造全国高端服务业的人才高地,为区内和国内的其它地区培育更多优秀的高端服务业人才。
中西部区域:以高铁节点城市为依托,加速区域极化
中西部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处于较落后的地位,但是西安、成都、武汉等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依托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武汉光谷等园区载体,将西安、成都和武汉等打造成为中西部的区域中心,在区域总体比较落后的局面下,通过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高铁节点城市的特色产业,集中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中西部区域的极化。
紧紧围绕自身优势,突出产业区域特色。中西部的几个重点城市的优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拥有教育科技资源优势、相对低的消费水平和成本、良好的政策环境等。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目前的市场定位决定,将自身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明确未来的拓展应与国家区域战略的增长引擎协同一致,以突出地域特色为宗旨,几个试点城市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战略和重点应体现差异化特征,分工合理,定位明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税务激励措施和专业园区建设来支持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