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题体悟】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的情感)。
【考点精析】
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情感的鉴赏要求表述为“评价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建立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基础之上的,能力层级为D。这要求考生对全诗(词)主旨的准确把握,即是对作者表达的某种感情,某种哲理,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总结和概括;同时也要求考生从手法和内容上评价其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对人事、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当时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哲理意义或阶级、时代的局限性等。
【方法指引】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怎样答好这一题目,我认为首先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一、找准切入点,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以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以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为切入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2. 以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作为切入点。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而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被贬官至河南蔡州”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苦闷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通过描写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联想到自己如同秋风中的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表达出了诗人一种愤愤不平的感伤之情。
3. 以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4. 以诗词所选取的意象为切入点。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5. 以作品中具有含蓄义或理趣义(诗眼)的句子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 以诗词中典故的含义为切入点。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 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二、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思想感情类题目一般答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简要分析情感载体。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都会选择一些景物(意象)、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及典故,或者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等,利用它们特殊的涵意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所以考生要掌握常见的意象和典故的含意,在鉴赏时准确分析诗人选用的情感载体。第二步,点明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基调。诗词情感内涵及基调属于鉴赏方面的专业语言,一般情感内涵包括建功立业、淡泊名利、思乡怀远、针砭时弊、离愁别恨、友谊爱情、坚守节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而感情基调一般包括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等。
答题过程要依问作答,要点全面准确。如果只要求“指出”则只需直接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要去“结合诗歌内容”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表达的情感。答案注意简洁有序,顺畅完整。
【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武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2分)诗歌尾联运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西汉终军)请求长缨出使南越两个典故,鲜明地传达出了自己这这份积极情感。(2分)
2.(1)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2分)(2)诗歌也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1分)
(作者单位:揭东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的情感)。
【考点精析】
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情感的鉴赏要求表述为“评价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建立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基础之上的,能力层级为D。这要求考生对全诗(词)主旨的准确把握,即是对作者表达的某种感情,某种哲理,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总结和概括;同时也要求考生从手法和内容上评价其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对人事、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当时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哲理意义或阶级、时代的局限性等。
【方法指引】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怎样答好这一题目,我认为首先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一、找准切入点,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以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以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为切入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2. 以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作为切入点。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而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被贬官至河南蔡州”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苦闷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通过描写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联想到自己如同秋风中的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表达出了诗人一种愤愤不平的感伤之情。
3. 以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4. 以诗词所选取的意象为切入点。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5. 以作品中具有含蓄义或理趣义(诗眼)的句子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 以诗词中典故的含义为切入点。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 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二、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思想感情类题目一般答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简要分析情感载体。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都会选择一些景物(意象)、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及典故,或者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等,利用它们特殊的涵意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所以考生要掌握常见的意象和典故的含意,在鉴赏时准确分析诗人选用的情感载体。第二步,点明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基调。诗词情感内涵及基调属于鉴赏方面的专业语言,一般情感内涵包括建功立业、淡泊名利、思乡怀远、针砭时弊、离愁别恨、友谊爱情、坚守节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而感情基调一般包括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等。
答题过程要依问作答,要点全面准确。如果只要求“指出”则只需直接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要去“结合诗歌内容”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表达的情感。答案注意简洁有序,顺畅完整。
【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武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2分)诗歌尾联运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西汉终军)请求长缨出使南越两个典故,鲜明地传达出了自己这这份积极情感。(2分)
2.(1)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2分)(2)诗歌也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1分)
(作者单位:揭东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