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题材品德课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教学,很多教师总觉得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笔者认为,要实现对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应注意把握“四性”。
  
  一、准确性
  
  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教学,势必会涉及到很多地理知识。由于目前品德教师以兼职为主,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很难适应综合性较强的品德课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常识性错误。
  曾经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浙教版三下《我国的行政区》一课。在讲到祖国幅员辽阔的时候,他说到我国版图像一只神气的大公鸡,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殊不知,这只是我国的陆地面积,还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并没有被提及。因此,品德教师的教学遭到了学校科学教师的质疑。他们认为,现在更多的人提及中国版图时,更愿意把它说成像火炬,因为这样可以引起国人对祖国海域的重视。科学教师的质疑让品德教师自叹不如。倒不是说中国版图到底是像公鸡还是像火炬的问题,只是觉得很多品德教师印象深刻的,的确只是像公鸡的陆地面积,以至于有的教师上需要用中国地图的课文时,连出示的地图都不完整——少了右下角方框内的南海诸岛。由于知识储备有限,教师自身都不能准确认识中国版图,可想而知,他们培养的学生对祖国领土的概念会有怎样的认识。
  再如去年二月下《小学德育》刊载了浙教版四下《节日大观》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小结时提问:“你有没有发现,各国的传统节日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共同的特点,谁来说说看?”经过讨论交流,教师板贴“寄托美好的祝愿、表达欢乐的心情”。粗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一思考,这里也有知识性的错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体现这两条意义的——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其实中外传统节日的共同特点是,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承载了一定的情感,至于是什么情感,那是因节日而异的。教师理应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节日所承载的不同情感,而不是简单求同。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教学知识性较强的地理题材课文,很多教师在准确性、科学性上的确还有所欠缺。如果对于课文涉及的知识点,教师自己都不能准确把握,那么品德课的有效教学该从何谈起!因此,品德教师应努力弥补自身知识缺陷,提高钻研的自觉性,课前应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明确教学要点,力求对课文中呈现的常识性概念有一个客观、准确、理性的认识,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教师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教学任务,而不会因知识性错误而造成学生认知的混淆,影响学生价值体系的建构。
  
  二、基础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中涉及的地理知识教学是为学生品德养成服务的,它不像以往地理学科那样拥有独立的知识体系与内容要求。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将地理教学与品德课中出现的地理知识混为一谈,不能盲目追求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应注意把握地理题材品德课知识维度教学的基础性。
  如浙教版三上《我们的地球》一课,教材万花筒一般呈现了展现地球地貌的美丽图片,下面还有提示语:“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真美丽!我们来搜集有关地球地貌的图片吧。”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势必会涉及到地貌这个概念。什么是地貌?地貌有哪些类型?按照这样的学科知识逻辑来思考,有的教师在课上将地球地貌作具体解析后再让学生搜集相应的图片来交流。但是由于这些地理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深奥,因此在讲解相关概念时,学生都会处在似懂非懂的境地。其实,有关地球地貌的知识,学生到了中学还要进一步学习,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没有必要作过深的讲解。笔者也曾经执教过这一课,请学生搜集关于地球地貌的图片并进行交流,布置任务时就将其调整为请学生搜集能反映地球妈妈美丽的图片来交流。待学生交流后,笔者将精心制作的反映地球地貌的课件配上音乐《壮丽山河》,再让学生欣赏分类拓展呈现的地貌图片,每一类图片左上角特意标上高原风光、平原风光、丘陵风光、山脉风光、盆地风光等表示地貌特征的关键词。当然,这只是让学生浏览而过即可,交流、欣赏图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
  其实很多品德课文中涉及的地理知识都像地球地貌知识一样,不再按照严密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编排,而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这些“散点”的地理知识是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而设置的,并不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因此,要提升地理题材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这些知识的基础性,依据课程标准底线要求、教材设计的意图、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来合理制定知识维度的教学目标。
  
  三、发展性
  
  时代在发展,地理题材品德课涉及的知识点也在发展,因此,教学此类课文,教师还应把握发展性,注意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点的及时更新。如浙教版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教材呈现的一个知识点是少数民族人口。以往教师上课所参考的资料是源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结果,但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果,国新办已于今年4月28日发布,因此,教师再次教学此知识点时,就应以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为准。
  除了要注意知识点的变化之外,地理题材课文的有效教学还应注意到知识点所承载的价值观也具有动态发展性。如浙教版五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大量感知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后,一位教师以《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这个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你中有我”后,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让学生观察身边外国品牌商品产地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外国品牌竟然也都是“中国制造”,教师引导学生就此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看似只是一个观察与交流的活动,但是教师却清醒认识到了目前的中国人必须理性认识“中国制造”这个现象所承载的价值观。因此当教师以“当中国品牌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那么中国品牌也会走向世界。我们不仅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创造。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及真正的创造实力面对经济全球化”作为小结时,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还切实达成了这一知识点教学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不得不归功于教师以发展性的思维对地理题材课文教学中的知识进行的理性道德判断。
  
  四、情感性
  
  对于主题式、散点式呈现的课文,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一不小心就会上成纯粹的地理课,知识味浓而情感性不足。
  笔者曾听区内一位骨干教师教学浙教版四下《节日大观》一课,其中涉及到中外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知识。教师将第一课时定位为学习中外传统节日。第一次试教,教师只重知识目标达成,设计了猜一猜、赛一赛等知识抢答游戏,试图让学生在短暂的四十分钟里掌握有关中外传统节日的诸多常识。虽说课堂上学生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地理题材品德课中的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课程目标已被教师忘得一干二净。因此笔者课后建议他立足情感,重新反思和定位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努力在体现知识的获得、方法的学习的同时,突出情感的体验。第二次试教,教师重新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外传统节日的情感倾向,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圣诞节进行以点带面的学习。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课上的交流分享与活动体验,学生在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聆听电影《圣诞传说》梗概、述说自己在圣诞节收到礼物时的心情、思考交流圣诞礼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等活动中,充分体验这个西方传统节日带给东方人的快乐,感悟其文化意义。同时,立足“共同生活的世界”这个单元主题,从起源、习俗、情感三个维度研究一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明白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使得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达成。
  总之,虽然地理题材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情感性把握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真正关注,努力做到目标设计明晰,策略运用得当,我们的教学定会因知情统一、情理交融而更有实效。
  
  (作者单位: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310006)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